119小時,她由自暴自棄變得生活自信

“這段時間,謝謝你們的陪伴,讓我的內心得以平靜,重新面對生活”小陶在分別前與社工說。自疫情爆發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各行各業在黨與政府的帶領下,上下一心,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共戰疫情。而在社區,除了有一線的醫務人員、村居委工作者、志願者、物管、快遞小哥等,還有一群專業的社工在默默的守護著。

疫情成為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3月初,國內疫情正在好轉但警報仍未解除,在洛浦從事保姆行業,但患有精神疾病的小陶因長期的壓抑和煩躁,一時失手致人受傷,後被立案。當時仍處於疫情防控期,相關的收留點均要求進行14天的隔離才能入住,小陶幾經輾轉被安排到番禺區特殊人群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鑑於疫情期間小陶的特殊性,社工按街道要求,發揮專業特長,第一時間進行介入處理。由於小陶在番禺區特殊人群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亦對社工服務期間的自我防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隔離,她自我放棄

“如果我死了,把我的器官捐給有需要的人,記得把我火化,不要土葬……”初隔離,小陶對自己的未來非常悲觀,甚至有自暴自棄的傾向。初期表現得非常激動,對各項工作極不配合,甚至出現自殘自殺傾向。小陶情緒爆發時,會做出撞牆、撞門等傷害自己的行為,亦會通過電話向朋友或親戚說一些安排遺囑的話語。介入初期,小陶對社工很是抗拒,只會向社工提各種需求。

警社合力,24小時保平安

鑑於小陶存在自殘自殺傾向,且隔離點沒有監控,若發生危險或自殺自殘行為,工作人員難以第一時間發現並進行介入處理,而保護生命是我們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社工與街道民警組成“24小時看護隊”,24小時對小陶進行人為監護,保證其生命安全。為了做好看護工作,社工站與街道工作人員、民警互通信息,統一規劃和安排,明確目標與方向,制定了小陶隔離期間分工、安排與注意的事項,確保社工在看護過程中安全保障及專業介入。

以人為本,專業從心出發

(一)價值中立,不批判不批評

社工初接觸小陶時,小陶並不理會社工,只是提出自己的需求,比如要吃飯、喝水、抽菸等。社工尊重小陶的意願,把她作為正常的隔離人員,給予她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適應。然後,社工從小陶的角度出發,主動關心小陶的情況,詢問她是否需要換洗的衣物、是否需要喝水、夠不夠暖等。小陶感受到社工的關心和同理,逐漸信任社工。漸漸的,小陶願意和社工表達自己的情感,分享自己的事情,並且更加願意配合社工的提議。

119小時,她由自暴自棄變得生活自信

社工送口罩給小陶,保證小陶的健康。

(二)藉助工具,建立監護溝通機制 隔離是一件非常考驗被隔離者精神狀態和毅力的事情,尤其小陶患有精神疾病,更加需要注意她的情緒狀態,以免出現危及到生命安全的事情。社工根據24小時監護的情況,制定《服務記錄表/工作交接表》,對小陶隔離期間每日吃藥、一日三餐、喝水、日常活動記錄、自殺自殘行為等方面進行記錄,方便監護團隊間的工作溝通及工作延續性。

119小時,她由自暴自棄變得生活自信

社工記錄小陶的情況,以便更好的交接工作。



(三)以人為本,助人自助 小陶在隔離期間容易感到煩躁,經常要求社工、民警提供煙給她吸,曾經試過一晚吸一包煙,一天吸三包煙的情況。後來,社工便教導小陶一些調節情緒的方法,比如調節呼吸放鬆法、音樂治療和冥想等,同時適當鼓勵她堅持便能看到希望。同時,社工通過一些互動遊戲為小陶排解沉悶,活躍氣氛,如“我做你猜”“我問你答”等,讓小陶的焦慮情緒得到有效緩解。

119小時,她由自暴自棄變得生活自信

社工陪小陶聊天


(四)輸入希望,注入力量 社工根據小陶處於迷茫、無助、失去希望的狀態,通過傾聽、梳理和重塑等方式,為小陶輸入新的希望,並且通過陪伴和支持的方式,讓她堅定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破繭成蝶,她重拾生活信心

3月中下旬,在民警和社工的看護下,小陶順利結束了14天的隔離,並轉移到番禺區第三人民醫院進行治療。小陶表示,很感謝社工在這14天的陪伴,自己會好好接受治療的,以後會好好地生活。小陶還想等治療結束後要約社工一起去看電影。社工讚揚小陶隔離的這段時間裡的堅持,如果小陶自己沒有堅持下去的信念,單靠社工是無法是沒辦法讓她改變的,所以小陶也是很棒的。

119小時,她由自暴自棄變得生活自信

社工陪同小陶入院檢查


在疫情防控期間,陽光天使社工以專業的態度與手段為需要隔離的特殊服務對象提供暖心服務,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各方對他們的關愛。隔離不隔愛,天使在守護。

廣州市洛浦街社工服務站

2020年3月2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