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氫發動機”剛出局,“空氣發電機”又來了,但這次我沒法噴


上小學時知道了土豆能發電,感覺這很神奇,但有一天當我知道空氣也能發電,這就不是有點神奇,而是有點驚訝了。


“水氫發動機”剛出局,“空氣發電機”又來了,但這次我沒法噴


近日,英國《自然》雜誌(Nature)刊發了一篇論文,說美國一家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15年前的發現,成功研製出一種名為“Air-gen”的“空氣發電機”,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空氣發電。


“水氫發動機”剛出局,“空氣發電機”又來了,但這次我沒法噴


老實說,有沒有那麼一瞬間讓你想到龐青年的“水氫發動機”?無論怎麼看,用空氣發電聽起來比龐青年的“水氫大法”更扯。


“水氫發動機”剛出局,“空氣發電機”又來了,但這次我沒法噴


不要急著下結論,我們先來探究一下空氣發電機的原理。


故事要從15年前說起,當時一位微生物學家Derek Lovley發現,地桿菌能將電子從有機物質中轉移到鐵氧化物等金屬類化合物中。


進一步研究發現,原來是地桿菌能夠產生出一種蛋白質納米線(protein nanowires),這種物質可以將電子傳遞到周圍環境中,而我們知道,電子的流動即形成電流。


“水氫發動機”剛出局,“空氣發電機”又來了,但這次我沒法噴


但問題是,電子是怎麼來的?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孤立的蛋白質納米線也會產生電流,當把這種蛋白質納米線製成不到10微米厚的薄膜夾在兩片薄金屬之間,就可以獲得持續的電流,而電流的大小與電極材料、光照、溫度均無關,只與空氣溼度有關。


溼度越低,電流越小,當用保鮮膜覆蓋材料時,電流輸出會中斷,移除保鮮膜,電流又會恢復原始大小。


“水氫發動機”剛出局,“空氣發電機”又來了,但這次我沒法噴


因此說明,空氣溼度促成了電子釋放,而且當空氣溼度為45%時,發現效果最好。


而這種蛋白質納米線薄膜夾在兩片金屬之間的小貼片,就是“空氣發電機”的原型。不過這種‘空氣發電機’產生的電量十分有限,單個設備只能產生約 0.5 V 的持續電壓,電流密度約為 17 μA/cm。


“水氫發動機”剛出局,“空氣發電機”又來了,但這次我沒法噴


當然,在這個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能違背能量守恆定律,這種裝置發電是要消耗蛋白質納米線的,本質上還是化學反應的一種。據實驗室數據,一塊貼片可以持續發電20小時。


這麼看來,空氣發電機似乎不是一個偽命題,只是叫法不對,或許叫“生物水解發電機”更靠譜一些。而且它和龐青年的“水氫發動機”有異曲同工之妙,龐青年曾說他的水氫發動機是靠一種特殊催化劑實現水解制氫,而空氣發電機則是靠蛋白質納米線催化劑實現水解發電。


“水氫發動機”剛出局,“空氣發電機”又來了,但這次我沒法噴


那為什麼龐青年會被打上“騙子”烙印?


其實龐青年的“水氫發動機”,叫法是對的,科學理論也是有的,只是龐青年宣傳的方向錯了,目的也不純。汽車確實可以加水就能跑,但前提是車上要搭載一套水制氫的轉換設備+氫燃料電池系統,這遠遠不是龐青年說的“一種特殊催化劑”這麼簡單。


“水氫發動機”剛出局,“空氣發電機”又來了,但這次我沒法噴


現在的水制氫技術都是工業級規模才有可能盈利,如果真的搭載在車上,成本遠高於直接去加氫站加氫,更何況現在的氫燃料電池車本身成本就高於汽油車數倍,所以“水氫發動機”目前來看就是一個偽命題。


“水氫發動機”剛出局,“空氣發電機”又來了,但這次我沒法噴


但空氣發電機就不同了,首先這一套設備是經過實驗室論證的;其次,催化劑(蛋白質納米線)的產量也不是問題,因為Lovley的團隊最近還研發了一種新工藝,可以利用大腸桿菌更迅速、更廉價地生產大量蛋白質納米線;最後,它的結構真的太簡單了,兩塊金屬片中間夾一塊薄膜,而且體積也會控制的很小很薄。


“水氫發動機”剛出局,“空氣發電機”又來了,但這次我沒法噴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通過多個貼片疊加運行,“空氣發電機”已經能為小型電子設備供電。


下一步計劃是,讓Air-gen貼片為健身追蹤器、智能手錶等可穿戴設備甚至手機供電。


而最終目的,則是開發能為房屋供電的大型系統,例如,將Air-gen納入牆壁塗料中。


“水氫發動機”剛出局,“空氣發電機”又來了,但這次我沒法噴


甚至還有一種構想,如果這種蛋白質納米線能達到工業生產規模,它甚至可以用於電動汽車,只要像控制燃油噴射一樣,控制好空氣溼度,真的能實現“加水就能跑”。


等等,我好像發現了什麼,難道龐青年當年就慧眼識珠看到過此類研究?這不就是老龐所說的“特殊催化劑”嗎,而且還是2.0版本,直接把“水→氫→電”的過程簡化成了“水→電”,更簡單更高效,強烈建議龐青年去收購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