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阿炳最初彈奏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在音樂上有哪些特點?

留洋寶


《二泉映月》是阿炳留下來的二胡名曲。現在要想拉好這段琴曲,真得下大功夫。很多名家拉的雖好,但不一定拉的像。因為阿炳拉的二泉映月有他獨特的特點。

二泉映月作品於1950年由音樂學院楊蔭瀏教授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由儲師竹和黎松壽訂弓指法。在此之前,琴曲並沒有譜,完全靠心記譜,或者根本不用記。阿炳在演奏時,並沒把樂曲譜子結構、弓法等放在心上,只是把心中的感受用音樂傾訴出來。後來者都做不到這一點。

全曲包含了多種民間音樂素材,4/4拍貫穿始終,旋律發展手法是市井民間音樂典型的魚咬尾或接龍形式,就是前一句旋律的結束音和後一句旋律的第一個音相同,樂句之間環環相接,連綿不斷,極具特點。

阿炳的二胡演奏技藝技巧是二泉映月曲難以複製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最大的特點就是頓斷有節,韻律感很強。阿炳樂感修養很深,演奏技巧精湛高超,無人能超越。

在演奏該曲時,阿炳頭戴禮帽,佝僂著身子,左手握弦,右手持弓,低著頭 全部注意力集中,心無旁騖,沒有半點矯揉造作,寵辱不驚。他運用二胡的五個把位,並配合多種弓法的力度變化,在變奏中起伏迭蕩,情景交融,將意境展現得無比深刻,具有很強的情感。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見長,經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飽滿,如切分、頓、顫、提、抖、斷弓等。

他的連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點。也許他吸取了地方戲曲音樂中絃樂的運弓方法,由弱拍進入強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進行和延留進行。在較長的音進行時,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輕有重,保持渾厚的音色,又有較明顯的韻律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應用的是民間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時左手始終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這種技巧減少了頻繁的換把次數、又能通過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進行更加濃郁連貫。

食指、中指滑音的應用,豐富了旋律的韻味,摳柔、壓柔、不柔的相對比較,以及顫音、打音、帶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種裝飾音的靈活運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現力。全曲的速度較統一,力度的變化卻很大。

阿炳根據感情的發展隨心所欲地運弓,運弓的強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通過指力的輕重造成音的頓挫,聽起來感到連中有斷,音斷意不斷,曲調顯得生動活力。

阿炳的二胡演奏風格,可謂行弓沉澀凝重,力度強弱適中,力感情感橫溢,哀怨猶豫,欲行又止,抑揚頓挫,內斂隱忍,引而不發,表現了一種含蓄而又艱澀蒼勁的音樂主題。

總之,要學阿炳演奏,要領就是,要低頭勾背,不能昂首挺胸。這是於平常表演姿勢相反的。滑音要呈直線形式,乾淨利落地上下滑動,中間不拐彎抹角,兩手密切配合、同時動作,奏出強健的音頭。如果連弓演奏的定把滑音,左手快速地直線滑動,右手配以浪弓,使發音頓挫分明。這樣基本就有了阿炳演奏的意思。


留洋寶


抱歉,我還真不懂。我只知道具有音樂天賦的阿炳出生在道觀,掌管音祭祀等音樂的掌門人父親技藝超群,很有地位。阿炳接受父親傳授,後父死炳繼位。然而,阿炳技藝日盛,又有發展,不光行走於道觀寺院,還穿行於歌樓妓館,交往既廣的音樂天才獵豔不休,後染上了花柳病,隨著病情加重引發失明,終被道觀趕出。下崗後的阿炳淪落為街頭藝人。沒落的阿炳晚年和一老妓女搭伴過日。他悲苦的遭際結合他卓越的音樂才華,撞出了火花,創作了《二泉映月》,自娛自釋。我想大概是積鬱心中的悲苦,淒涼的心境,餘生難涯的孤苦無依又無可奈何得以用音樂宣洩。要用專業知識釋疑你的問題,我真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