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經濟危機已經來臨,大國該出手時就出手


全球性經濟危機已經來臨,大國該出手時就出手


中企思智庫,企業家第一智庫:

疫情在全球蔓延,經濟危機已經來臨,如何應對?

下週二(31日)晚上7:30,中企思智庫直播間將邀請國務院參事、財政部原副部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朱光耀先生以及社科院、商務部的有關專家、世界和中國500強企業家代表走進直播間,與大家共同分享,敬請關注。


世界歷史上爆發的8次經濟危機


西方歷史上,爆發經濟危機,最著名的有8次。


一、1637年鬱金香泡沫


“鬱金香泡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1593年,鬱金香被一位叫格納的荷蘭商人從土耳其引進荷蘭。由於這種花是進口貨,因此擁有鬱金香花便成為有錢人的符號,貴族們對其趨之若鶩,擁有幾朵荷蘭鬱金香便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直到1634年,擁有海上馬車伕美名的荷蘭人積攢了超額的財富,鬱金香的身價水漲船高,商人們看到只要今天買了鬱金香,明天就可賺一筆,看到鬱金香如此“值錢”,其他階層的人也開始瘋狂追捧鬱金香,希望能一夜暴富。購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到中產階級,更蔓延為全民運動,大家都來買賣鬱金香了,炒家只看到買低賣高,利潤就進來,於是全民都變成鬱金香的炒家。


看到人們對鬱金香如此痴迷,荷蘭商人便在股票交易所炒作鬱金香球莖的“期貨”,人們買賣的不是現成的鬱金香,而是數年之後的還未開花的鬱金香球莖。即便是看不到的商品,還是無法抵擋荷蘭人的投機狂熱,他們堅信鬱金香不會貶值,只會上漲,許多人不惜把全部積蓄拿了出來,於是鬱金香的價格瘋狂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1000美元一朵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之後,它就變成兩萬美元了。短短几年時間,鬱金香的總體價格已經上漲了59倍。到了1636年,鬱金香的價格達到頂峰,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相當於今天的76000美元,比一部汽車還貴。


好景不長,1637年2月的某一天,昔日熱鬧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突然陷入了停頓,鬱金香竟然沒了新的買家。這種恐慌很快蔓延開來,賣方便開始瘋狂拋售,鬱金香成為燙手的山芋,其價格像懸崖邊的滾石一樣迅速跌落,社會陷入一片恐慌。


此時,荷蘭政府開始採取剎車的行動,於是一瞬間鬱金香的價格往下滑,6個星期內竟然下跌了90%,荷蘭政府宣佈這一事件為賭博事件,結束這一場瘋狂的鬱金香泡沫事件。這就是有記錄的歷史上第一次經濟泡沫事件。


鬱金香泡沫的破裂給荷蘭社會帶來了震動,極大影響了荷蘭的金融產業,導致以金融貿易立國的荷蘭國力嚴重受損。而此時英法等國正在崛起,特別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開始走向海洋,和荷蘭發生了直接衝突。在三次英荷戰爭中,荷蘭全面落敗,將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拱手相讓。


全球性經濟危機已經來臨,大國該出手時就出手


二、1720年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脫離常軌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


“我能預測天體的運行,但是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當偉大的大物理學家牛頓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已經因為手中的南海公司股票損失了兩萬英鎊。


“南海泡沫”發生於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英國私人資本不斷集聚,社會儲蓄不斷膨脹,投資機會卻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閒置的資金迫切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是一種特權。在這種情形下,一家名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於1711年宣告成立。


1720年底,政府對南海公司的資產進行清理,發現其實際資本已所剩無幾,那些高價買進南海股票的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許多財主、富商損失慘重,有的竟一貧如洗。此後較長一段時間,民眾對於新興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也心存疑慮。歷經一個世紀之後,英國股票市場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陰影。


三、1837年大恐慌


在1816年,美國國會授權成立第二合眾國銀行,它的出現使得國家貨幣得以統一,並創立了單一匯率制度,其一度成為美國最具規模的貨幣發行機構。


後來,伴隨著各州銀行業的發展,美國聯邦銀行管理體系開始出現衰退跡象,美國進入到一個“自由銀行”時期。許多州銀行立法很倉促、經營不善、大多資本不足、受監管不嚴,而且對市場前景盲目樂觀。


在“自由銀行法”實施的第一年,僅僅密執根州就有四十家銀行開業。然而到了年底,則無一例外地全部瀕臨破產邊緣,就連當時最大的銀行之一賓西法尼亞美國銀行也未能倖免,類似情況也在其它各州大範圍蔓延開來。迫於形勢,銀行巨頭們紛紛東奔西走,尋求重組以渡過危機。


與此同時,銀行欺詐活動猖獗,銀行信譽蕩然無存,這又進一步惡化了銀行業搖搖欲墜的處境。很快,民眾意識到繼續容忍銀行業為所欲為將會蒙受更大的損失。因此,在接下來的二十年時間裡,數以百計的銀行處於倒閉、重組、再開業、再破產倒閉的亂象中,各州也被迫廢止、修訂、重新頒佈“自由銀行法令”。至此,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恐慌在全國範圍內爆發。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四、1907年金融危機


20世紀初的美國經濟,正處於新一輪迅速上升期。那時,美國鐵路和重工業建設大發展,電力、汽車、化學等新興工業崛起。在美國,這一時期很多個人企業轉變為股份公司,發行摻水股票,從中牟取暴利。


對資本的巨大需求促使美國機構與個人投資者過度舉債,這其中就誕生了一個金融機構——信託投資公司。信託公司和現在的投行一樣,享有許多商業銀行不能經營的投資業務,卻極其缺乏政府監管,這導致信託公司可以沒有限制地過度吸納社會資金,投資於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和股市。


20世紀前後在歐洲爆發了布爾戰爭與日俄戰爭。為彌補戰爭造成的巨大損失,歐洲各國央行普遍提高利率,這導致大量黃金資本迅速從美國迴流歐洲。

屋漏偏逢連夜雨,1906年4月,美國舊金山大地震造成嚴重破壞,大量資金被投入到舊金山的重建工作上,連作為美國金融中心的紐約也一度現金告急。


壞消息不斷傳來:1907年6月,紐約市市政債券發行失敗;7月,銅交易市場崩潰;8月,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被罰款2900萬美元;到9月,股市已下跌了近四分之一;至10月,那隻掀起颶風的蝴蝶出現——尼克伯克信託投資公司遭到清算。


尼克伯克倒閉後,銀行對於信託業產生強烈不信任感,銀行要求信託公司立即還貸,受到兩面催款的信託公司只好向股票市場借錢,借款利息一下衝到150%的天價。


同時,恐慌讓銀行間出現“惜貸”現象,美國市場資金流動性停滯。流言像病毒一般迅速傳染了整個紐約。驚恐萬狀的存款市民在各個信託公司門口徹夜排隊等候取出他們的存款;道瓊斯工業指數最低達到過57.56點,距離歷史最高位103點相差近45%,到10月24日,股市市場幾乎陷於停盤狀態;包括尼克伯克在內的,參與銅礦股票投機的8家紐約銀行和信託公司在4天內相繼破產。連鎖效應推動了恐慌向全美、乃至全球傳導。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共有300多家信託公司倒閉。


全球性經濟危機已經來臨,大國該出手時就出手


五、1929年經濟大蕭條


1920年代被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美國人敞開了自己吝嗇的大門。整個社會對新技術和新生活方式趨之若鶩,“炫耀性消費”成為時代潮流。


然而,1929年10月24日,美國迎來了它的“黑色星期四”(美國華爾街股市的突然暴跌事件)。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


1929年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裡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漩渦之中。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曆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但美國股票巿場崩潰不過是一場災難深重的經濟危機爆發的火山口。


六、1987年黑色星期一


20世紀80年代中期,因美國經濟前期發展過為迅速,作為最大的資產負債國,美國預算赤字攀到頂峰。為抑制通貨膨脹,美國選擇升息及緊縮信用的行動。在債券需求量大幅上升的同時,股市投資人對其真實價值產生懷疑。


1987年10月14日,股市開始回落。下跌原因最初是由於取消企業併購稅收優惠的傳言以及政府宣佈8月貿易赤字高於預期。美元進一步下滑。隨後幾天,股市下行開始加速。


1987年10月19日,著名的黑色星期一。美國股市開盤後。

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的財產(約5000億美元)瞬間蒸發了。隨即,恐慌蔓延,當天,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


隨後的一週內,恐慌加劇。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 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與此相呼應,東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馬尼拉的股市也紛紛下跌。於是亞洲股市崩潰的信息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下瀉。


據統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美林證券公司的經濟學家瓦赫特爾因此將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稱之為“失控的大屠殺”。


七、2000年第一次互聯網泡沫


互聯網泡沫開始應該是從1999年開始的,那時候美國處於一個相對低息的週期,只有4%左右的利率。流動性開始湧入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特別是在GDP增長,以及股市攀升帶來的紙上富貴錯覺影響下,拉動的消費增長,極大的增加的企業營收,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在這些互聯網公司身上投放網絡廣告。


網絡廣告,也就是橫幅banner,是當時互聯網企業唯一的能夠盈利的商業模式。新經濟概念+營收增長+新商業模式故事帶來的預期增長(其實就是網絡銷售 B2C B2B),讓所有的人都心潮澎湃,nasdq指數的斜率陡然攀升,互聯網大泡沫開始形成。很多企業在 IPO的時候,就享受2-5倍的股價攀升,分析師、投資者、企業家、風投、銀行全部都陷入狂熱的情緒當中。


那時候格林斯潘,還是美聯儲主席,預感到經濟過熱,和足夠低的失業率空間,給了鷹派足夠的多的話語權,美國開始進入一個加息週期,利率4%逐漸攀升到6%。


流動性的減少,帶來了企業淨利潤的削弱,廣告投放的減少,外加那些不掙錢的 B2B B2C業務,還有併購業務的繁榮,瘋狂蠶食互聯網企業的現金流,聰明的投資者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場不可持續的繁榮,已經有人在開始撤離,納斯達克從最高點的5048.62開始逐漸回落,但是市場總體的情緒,並沒有意識到這大週期的逆轉點,抄底才是主旋律。


不過最終剝掉皇帝的新衣,還是《巴倫週刊》上的一篇報道,《Burning Up》。這篇基於207家互聯網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將會有51家網絡公司,現金流面臨枯竭,而且股價下行+高管套現+投資風險厭惡上升+市場資金縮減+再融資市場的冷卻,多重效應疊加下,這些公司的再融資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最終將會面臨行業的大洗牌,破產加重組。


這篇報道引發了市場了恐慌,所有人才從如夢如幻的錯覺中清醒過來,瘋狂拋售自己手中的網絡股票,市場在擠兌的浪潮下,納斯達克指數在一年多的時間,跌到了最低點1114.11。


全球性經濟危機已經來臨,大國該出手時就出手


八、2007年次貸危機


在截至2006年6月的兩年時間裡,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17次提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而且,自從2005年第二季度以來,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隨著住房價格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者通過抵押獲得融資。受此影響,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開始顯現並呈愈演愈烈之勢。


2007年3月13日,美國房地產市場引發道瓊斯指數下跌242.7點。經營次級房貸的新世紀金融公司於當日被紐交所緊急終止交易。當年8月9日爆發流動性危機,2007年10月道指見大頂(大跌近60%)到2008年,環球股災爆發,隨後華爾街一片風雨飄搖,貝爾斯登被接管、美聯儲接管房利美和房貸美、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華盛頓互惠宣佈破產。隨後危機蔓延,冰島瀕臨破產、英鎊大貶值,美國、英國、西班牙,包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創出歷史新高。


次貸危機從2007年8月全面爆發以來,對國際金融秩序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和破壞,使金融市場產生了強烈的信貸緊縮效應,國際金融體系長期積累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得以暴露。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的這次次貸危機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體系受到重大影響,危機衝擊實體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