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群體免疫:一場“犧牲”4400萬百姓的豪賭,否認中國經驗


“需要大約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群體免疫力’”

“如果沒有群體免疫力,病毒將在冬季再次出現”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正在歐洲迅速蔓延,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蘭斯主張用群體免疫來對付新冠病毒。

此言一出,輿論譁然,爭議四起。


英國群體免疫:一場“犧牲”4400萬百姓的豪賭,否認中國經驗


3月14日,英國229名科學家聯名反對,質疑“群體免疫”防控思路;超10萬民眾請願呼籲英國政府採取“更積極的方式”,阻止疫情蔓延。

3月15日,英國衛生大臣否認群體免疫是政府計劃,不過溫和抗疫未改變,還是以追蹤、隔離病例為主,不學中國的封城、停工停學、交通管制等強力干預。

回看英國的疫情,從發現首例境內感染者到確診人數破百,只用了5天。發展至當地時間3月16日,英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增至1372例,累計死亡35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躲避疫情,遷離倫敦。

什麼是“群體免疫“?

所謂群體免疫,是指當足夠多的人對某種疾病產生免疫時,他們就可以為其他易感人群提供保護,從而打斷疾病“人傳人”的接力賽,感染就此中斷。

據瞭解,群體免疫發揮作用,是由病毒的基本傳染數R0(即平均一個病人傳染的人數)決定的,R0必須小於1。

研究顯示,一個新冠病毒感染者平均傳染2-3人。假設按照R0=3,英國現有人口6600萬,由此估算出英國大概要有3300-4400萬人擁有抗體,才能實現全英的群體免疫。

不過,人類要想獲得對疾病的免疫,擺在眼前的只有兩條路:

一條是通過注射疫苗來獲得免疫;二是通過接觸病毒感染後,自然產生免疫力。

全球至今還未研發出新冠肺炎疫苗,在短期內也不可能實現。那麼,帕特里克·瓦蘭斯所支持的“群體免疫”,只能是第二個方法自然免疫,主動或被動感染病毒。

放任病毒“人傳人”,讓民眾自生自滅去,這就有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意思。無法冷靜的網友,紛紛抨擊“冷血”,不乏有人叫罵瓦蘭斯被驢踢了腦袋。


英國群體免疫:一場“犧牲”4400萬百姓的豪賭,否認中國經驗

微博截圖

300年前,英國人還真這樣幹過

英國欲用“群體免疫”應對疫情,並非真要狠心故意讓數千萬人感染,可能是想通過這種措施來減少和控制其醫療成本,把有限的醫療資源留給重症病人。

這番言論也並非瓦蘭斯天馬行空突然想出來的,有一定依據。新冠病毒沒有特異治療藥物,全靠人體免疫力治癒,建立群體免疫並非沒有一點道理。

而通過感染病毒獲得群體免疫,歷史上的英國人還真這樣幹過。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天花曾給英國人乃至整個歐洲帶來致命的打擊,人感染後無藥可治,只能依靠自身抵抗力熬過去。在與天花的較量中,歐洲人摸索出治療經驗。

城南新出降價房源!總價低,還款壓力小!快來看看吧!廣告

貝殼找房

立即下載

十八世紀初期,天花接種手術興起,於1721年被英國引進。這種手術把天花膿包中少量病毒注入患者皮膚,用人為的方式引發輕微的天花感染,接種痊癒的患者就能獲得對天花的終身免疫。這個方法跟瓦蘭斯提出的觀點十分類似。

只不過,在過去缺醫少藥的落後年代,人類通過群體免疫主動感染病毒來控制傳染病,實屬無奈。

提及“群體免疫”,有專家提到甲肝和流感。過去沒有甲肝疫苗,中國人群的自然感染率高達70%;在中國,流感疫苗接種率其實很低,但為什麼每年都能控制好,原因跟大家之前感染過,群體免疫水平高有很大關係。

拿群體免疫對付新冠肺炎可行嗎?

“阻止這場傳染病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群體免疫。“

不止瓦蘭斯,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院流行病學教授約翰.埃德蒙茲也認為,群體免疫是長期抗疫的有效方式。他的理由是在世界範圍內徹底檢測、收治感染者難度較大,病毒極有可能捲土重來。

說白了,他們對 “群體免疫論“的判斷,其實都基於一個前提,那就是“新冠病毒一定會全球大流行”、“必然和人類長期共處,變成一種季節性病毒”、“新冠病毒肺炎必然控制不住”這麼一個判斷。

這次的新冠病毒爆發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定性為“全球性大流行疾病(Pandemic)”,但迄今為止,人類對新冠病毒還知之甚少。

之前的研究認為,新冠病毒肺炎可能會變成慢性病長期與人共存,可後來的基因分析研究恰好得出相反的結論——新冠病毒的毒力強,很難與人類長期共存。鍾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視採訪時也說,新冠病毒像流感一樣每年出現的可能性很小。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我們能明確的是,新冠病毒的危害性大,比SARS更具傳染性,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人群感染後容易發展為危重症,預後較差。即使是年輕人,如果感染後沒有得到及時干預治療,病死率還是非常高的。

目前,新冠病毒肺炎致死率大約為2%,一旦變成重症,則死亡率會超過50%。這不能不讓我們擔心“群體免疫“策略會讓老年人、基礎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因感染而死亡。因為大量的感染,可以造成10%的重症。

人群中有足夠多的人對病毒具有免疫力,是“群體免疫”的關鍵。

但我們目前對於新冠病毒進入人體以後,能夠產生多少多強的免疫力並不很清楚。產生抗體之後是否一定對病毒有免疫、感染者體內能否產生持續的抗體,都還是未知數。也確實存在一些病例治癒出院後核酸復陽,可能是病毒沒有徹底清除乾淨,抗體還不足夠,這都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英國免疫學會直言,“我們並不清楚新冠病毒對人體免疫系統的作用機制,也不確定它在實際情況中該如何應用。”

在未摸清病毒的脾性,貿然採取“群體免疫“策略,無疑是一場豪賭,可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當前,並非沒有抗疫經驗可以借鑑,如果說英國對中國有偏見,那同為歐洲一片藍天下的意大利的教訓總該吸取。趁現在還有時間可以去努力,不要放任民眾外出和各種社交活動,不要成為第二個意大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