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極有可能對病毒獲得集體免疫力,到時國內怎麼辦?

Dw上帝所愛的


國外有可能獲得群體免疫?英國不敢畫地為牢,西方國家不敢這麼玩!

一開始,在西方國家的眼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過是“大號”的流感病毒,不可怕,沒有必要戴口罩,沒有必要下令封城、封國,沒有必要禁止集會,沒有必要禁止串門,這些都是限制自由的措施,行不通,不能用!

西方國家一開始的防疫措施就是錯誤的,意識到錯誤之後,意大利下令封國防疫,丹麥封國防疫,就連美國也下令進入緊急狀態來抗擊疫情!從一開始,西方國家對疫情的態度是,“只要不進行核酸檢測,疫情數據就是零,感染人數就是零。”又或者是“只要不擴大檢測的範圍,疫情數據看起來就很低,感染人數就看起來很低。”

不檢測,不隔離,不收治,和英國最先提出的“群體免疫”如出一轍,只是叫法不一樣而已!不過,英國很快就否定了“群體免疫”抗疫,擴大了檢測的範圍。美國、西班牙、德國等西方國家也一樣,也擴大了檢測範圍,免費收治新型冠狀病毒,不再提“群體免疫”,把群體免疫當作一個玩笑而已!

英國、美國這樣的西方國家為什麼不敢畫地為牢,只把群體免疫當作玩笑話呢?群體免疫的代價很大,群體免疫會讓大量的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如果感染者的抵抗力不行,不能獲得免疫,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就會死亡,最後只能送進墓地!

英國如果執行群體免疫的防疫措施,英國有可能全民感染,有可能全軍覆沒!美國如果執行群體免疫的防疫措施,美國也會全民感染,有可能全軍覆沒!西方國家都很清楚,全民感染,可能會亡國,國外並沒有國家冒險獲取群體免疫,因此沒有群體免疫!

全世界193個國家出現疫情之後,有的國家已經成功控制疫情,有的國家疫情穩定,有的國家疫情大爆發!世界各國的疫情嚴重程度不同,但是世界各國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希望早一點研發出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特效藥,希望早一點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希望早一點結束自己國家的疫情,希望世界各國的疫情早點結束!

追求群體免疫,有舉國覆滅的危險,英國不敢畫地為牢,西方國家不敢這麼玩,研究疫苗和特效藥才是硬道理!


老鱷魚觀天下


群體免疫只是一種傳說,基本上不可能實現。

所謂群體免疫是指這個國家有6~7成人對某個病毒免疫,而剛好所有的病毒只傳染給這6~7成人。因此傳染源到這些人,這裡就無法再往後傳染了,靠這些人保護了其他剩下的人。

那麼這裡邊就有一個明顯的問題,你怎麼能確定病毒就只剛好傳染給這6~7成人呢?而你又怎麼能保證這6~7成人正好保護了剩下的一部分人呢?所以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理論學說,根本不可能在現實中實現。

看看那些曾經聲稱要用群體免疫來對抗這次疫情的國家都怎麼樣了?英國,瑞士,法國,還有美國。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國家的確診病例數都很高,所以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群體免疫,而現在的群體免疫,他們完全是在拿所有人民的生命在開玩笑。

其實我們從另外一點也可以說明群體免疫的不可實現性。每一次病毒都具有特殊性,所以你可能對a病毒免疫,但是a病毒突然產生了變異變成b病毒,你就不會免疫了。而自然界中病毒的變異是非常快的,外界的溫度,溼度,光線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病毒的變異,所以即便是對某一種病毒免疫,也不能保證這種病毒不變異。

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最好的方式便是做好防疫工作,同時研究疫苗,方可一勞永逸。

大家覺得英美國家有可能會獲得群體免疫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我們共同探討,老王評論至情至理,歡迎關注我們一起談笑風生。


老王偵查記


這個無需擔心,首先所謂的“集體免疫”只是一個概念,英國政府最初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概念,然而現在英國也是不得不採取嚴格措施阻止病毒的傳播。即便未來真的有國家採取“集體免疫”的措施防控疫情,那個國家必然也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英國首相和專家)


所謂的集體免疫是建立在一個國家大多數人感染病毒的基礎之上,按照英國專家的說法,需要人群中至少60%的人感染病毒,集體免疫才可能取得效果。而我們知道,新冠病毒目前的平均致死率超過4%,這樣的致死率是非常可怕的,我們以英國6500萬的人口為例,60%的人感染病毒就意味著英國會有3900萬人感染新冠肺炎,而如果按照4%的死亡率計算,英國將會有156萬人因為新冠病毒而去世。

一個6000多萬人口的國家有超過150萬人因為一場疫情而去世,這是英國無論如何也無法承受的代價。相比於採取嚴格的隔離措施阻斷病毒的傳播,“集體免疫”政策讓各國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顯然是太大,因此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還是不太可能採取所謂的“集體免疫”政策,除非各國研製出了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或者藥物。

另外我國就更不需要太擔心別國獲得集體免疫力之後我們處境會尷尬。作為一個成功將新冠疫情控制住的國家,我國既然有能力阻斷新冠病毒在國內的傳播,那我們就更有能力防止別國的疫情再擴散至我國並大規模爆發。如果哪一天全世界真的有一個國家獲得了集體免疫力,估計那個時候人類也已經獲得了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或者疫苗,又或者那個時候新冠病毒的毒性降到了很低。

目前全球各國都在加大新冠病毒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力度,“集體免疫”若真的可行也得有賴於藥物或者疫苗的輔助,而只要一個國家獲得對付病毒的藥物或疫苗,那全世界其它國家也會獲得這種藥物和疫苗。我國成功控制住了病毒的大範圍傳播,這能夠為我國爭取到更多研製藥物和疫苗的時間,所以無論其它國家怎麼對付新冠病毒,我國始終處在有利的位置。“集體免疫”是最後的選擇,只有當一個國家無法控制病毒傳播的時候才會這樣做,而我國是一個有更多選項的國家,因此我們無需擔心別國所謂的“集體免疫”政策對我國不利。


李姓先生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十四億人口的大國,有自己健全的社會制度和法律法規。何必效仿國外?不崇洋媚外!昂首闊步走我們自己的路!堅信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堅信中央政府的正確方針和政策,做一個合格的安份守己的愛國愛家的中國公民!


浩星純


集體免疫力,外國早就有了。而且非常有經驗。

大自然本來就是優勝略汰的產物啊。適者生存啊。這次病毒不死剩下來的,就會獲得群體免疫的魂環。

而且歐洲人的身上這個光環,還不是一個兩個。

比如鼠疫魂環。西班牙熱魂環等等等等。

早知道歐洲國家嚮往自由,想不想死,是人家人民的自由,醫療不醫療是人家國家的自由。

其實什麼人家國家不給醫療,想促進群體性免疫力,那個是藉口。那是謊言和陰謀。

人家只不過想讓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再得一個超級魂環。新冠魂環罷了。

噓,別傳去!


百變風神


舉個例子吧。

天花

史學家稱天花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事件不是靠槍炮實現的,而是天花。在人類歷史上 ,天花和黑死病、霍亂等瘟疫都留下了驚人的死亡數字。

最早有紀錄的天花發作是在古埃及。公元前1156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上就有被疑為是天花皮疹的跡象。

15世紀末,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時,這裡居住著2000-3000萬原住民,約100年後,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萬人。歐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過的毯子送給了印第安人。隨後,瘟疫肆虐,由歐洲傳來的腮腺炎、麻疹、霍亂、淋病和黃熱病等病也接踵而至。

在人類中傳播的這3000年裡,共有大約2億人死於天花,而人類從未形成什麼“群體免疫”。直到18世紀70年代,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發現了牛痘,人類才終於能夠抵禦天花病毒。

所謂“群體免疫”不過是西方政客為了不花錢抗疫,糊弄老百姓的說辭。誰信誰傻逼。


焚琴煮鶴生


因為英國就是想獲得集體免疫力的國家,所以現在的英國如熱鍋上的螞蟻,無所適從了。其實這是對包括普通民眾在內的極端不負責任的反映。

現在好了,英國的查爾斯王子也查出來了一陽性。英國王室著忙了,到處尋找傳染源,但還是沒有結果。

所以不要相信集體免疫力,這不是普通的感冒,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比Sars要嚴重的多。比普通感冒更歷害。不要被他們的花言巧語蒙弊了內心。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要按照要求,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這是基本常識。要積極在家鍛鍊身體,增強免疫力、抵抗力。出門仍然要戴口罩,防患於未然。多瞭解一些抗病毒知識,增加認知度,別盲目跟風,別人不戴口罩,我也不戴口罩,這是錯誤的認識。



人教版英語


這種選擇是基於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而作出的,對於身體強壯或有條件保護自己和家人的人群或不構成威脅,而對無保護能力或身體素質弱的弱勢群體是殘酷的滅絕人性的淘汰!最終受益的是留下來的人,當然這也是這些政策運用者的目的。群體免疫只是一個幌子,大規模消滅人口才是被西方精英早已提上議事日程的目的。中國只有儘快研發出疫苗,才能避免這些國家病毒攜帶者的再次輸入性傳染,避免災難再次來臨!否則,我們將不得不重新、長期實行封鎖、隔離政策,國家經濟將面臨嚴峻考驗,社會矛盾將大量暴露,國家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


沔陽莊萬里


其實去年十月,新冠狀病毒就在美國肆虐,但美國為自己的利益,掩蓋事實,把它歸入“流感”一類。

美國敢這樣做,主要是認為美國人身體素質較好,如特朗普說的“象小感冒一樣”。其次是認為,大多數死者都是老弱病殘,有利於減輕養老負擔。按美國的設想,英國提出了“適者生存”的群體免疫。但現在看來,新冠狀病毒的殺傷力,超出美英為首的西方的想象。

想獲得對新冠狀病毒的群體免疫力,且不說可能付出很多的生命代價,但是否可以產生抗體,還是個未知數。所以這種抗疫的方法,是很冒險的。

我們不能效仿西方,應抓緊疫苗的研究。


安平144796971


能不能問點有水平的問題?? 搞群體免疫,按正常1%——2%的死亡率,你得犧牲多少人?!簡直就是個笑話!再說群體免疫也需要時間,你中途一旦控制不好,感染人數太多,醫療系統奔潰的話,那死亡率多少,看看西班牙意大利就行了!

最後,等你慢慢群體完了,疫苗估計早就開發好了,到那時候,國人還需要你這“物競天擇”式的無人性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