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家庭經濟”,而今再顯興起勢頭

家庭經濟是一種具有千年歷史的古老經濟模式,它以家庭為基本單元,依靠家庭勞動力在自然條件下謀求生計,同時也承載著婚姻、兒女撫育、養老、鄉里互助等社會文化價值。曾經被打上“落後”標籤的家庭經濟,在穿越千年的歷程中不僅沒有衰落,反而通過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展現出新的生命力。

疫情當下,當我們看到養殖戶遭受重大損失、農產品滯銷等痛心消息時,不免擔心家庭經濟能否抗得過去。事實上,家庭經濟具有多樣性,尤其在深度融入市場經濟之後,在擁抱“互聯網+”之後,在自產自銷的渠道打通之後,反而成為了國民經濟中更具韌性的組成部分。在受到疫情導致的物流受阻、肥料飼料短缺、消費銳減的短暫衝擊之下,家庭經濟憑藉極強的自主性與靈活性實現了生產自救、緊急避險和快速恢復。我們看到,基於家庭農場的直播經濟更火了,微商預售的付款比例更高了,養殖業積蓄的市場需求讓整個產業鏈看漲……


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家庭經濟,更多元地審視它的當下價值。


春節返鄉,離開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迴歸生態宜居的寧靜老家。父老鄉親們指著滿桌豐盛的食物自豪地說,這都是家養的土雞土鴨、自種的蔬菜、自產的糧食,這都是沒用商品飼料,沒施化肥農藥,為自家食用而專門生產。而每年春節盛歡之後,都有朋友發出鄉愁感言,感嘆鄉村凋敝,吶喊鄉村振興。的確,全國正在湧動一股鄉村興衰變遷的反思潮。現實中鄉村興衰變遷,都與鄉村的核心經濟組織模式——“家庭經濟”的地位息息相關。


所謂“家庭經濟”是一種兼顧經濟活動和家庭生活的生產經營方式,其一大特點是在進行生產決策時既考慮經濟收益,同時也考慮家庭福祉。這裡我們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為什麼家庭經濟能夠以小農、個體戶、微型電商等形式來適應經濟社會的變化,保持千年不衰,而且在數字經濟中顯現出再次興起的勢頭。


鄉愁背後的可持續發展憂慮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談到家鄉,許多人自然而然談到傳統農業生產的零汙染美食,談到美麗的自然環境,感嘆現代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農村大多數家庭都保持兩種生產模式,一種是使用化肥農藥、商品飼料,另一種是不使用。前者為市場生產,後者為家庭生產。在這個意義上,鄉愁體現人們對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擔憂,對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的嚮往。


當初,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因為發現了經濟發展可能會造成某些重要自然資源的耗盡,例如地球上儲藏的石油資源可能被用光。有些自然資源雖然可以再生,例如生物和水,但如果過度使用和被汙染,也將失去再生能力,最終可能枯竭。自然資源耗盡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是如何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


穿越千年的“家庭經濟”,而今再顯興起勢頭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一定的空間和自然資源才能夠保持一定質量的生活水平。然而私有化和人口增長,使部分人喪失使用自然資源的機會,生存發展空間逐步縮小,淪為弱勢群體,隨之而來的是人和人差距的擴大,社會的動盪和發展的停滯,甚至倒退。關鍵資源耗盡,也可能使人類在未來無法繼續生存和發展。可見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實際上並不是現代人才開始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從《易經》和《道德經》的記載看,兩千多年前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性,警示人要與自然和諧共生。但是,兩千多年來人與自然的矛盾似乎沒有比今天更加令人擔憂。


人與自然矛盾加劇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人口增長帶來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公有制和私有制等社會制度的變遷也影響著人與自然的關係;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改變著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貪婪的本性在資本的放大作用下也在加速資源的枯竭;等等。在這裡,我們將著重討論“家庭經濟”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組織形式對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價值。


穿越千年的“家庭經濟”,而今再顯興起勢頭


家庭經濟養活全球60%以上人口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縱觀歷史,經濟組織形式主要有兩種:企業模式和家庭經濟模式。家庭經濟模式非常古老,已經延綿幾千年;企業模式誕生於工業革命之後,它大幅度提高了人類生產水平、改善人們的生活,但也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引發人們對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的擔憂。


企業是由自然人以盈利為目的而組織起來的,是自主決策、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體。儘管企業也被要求承擔社會和環境等責任,但其核心的目標就是實現經濟收入最大化。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企業必須盡其所能提高技術,擴大生產。其結果是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刺激了人們的對物質消費的更高追求。但在生產能力和消費水平相互提攜的同時,自然資源卻在加速枯竭。可以說,企業這種經濟組織形式加劇了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


在早期社會,家庭經濟以“小農經濟”的形式存在,家庭以擁有的土地等自然資源和勞動力開展農業生產。由家庭主要成員來決定生產什麼、採用什麼技術、投入多少,以滿足家庭成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為履行家庭責任奠定經濟基礎。家庭經濟對每個成員幾乎具有無限而全面的責任,包括兒童撫養教育、婚姻、疾病治療、養老等。


工業革命以來,小農經濟被當成一種落後而且效率低下的經濟組織形式,被認為會隨著經濟市場化而消失。但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全球仍然有約60%以上的人口,依賴小農經濟生存。即使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小農經濟依然很繁榮。


穿越千年的“家庭經濟”,而今再顯興起勢頭


穿越千年的家庭經濟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我國具有幾千年的小農經濟歷史,而上世紀80年代初的農村改革,實際上就是從大集體迴歸小農經濟。實踐證明,迴歸小農經濟的改革,迅速提高了農業的生產率,讓大量的農業人口擺脫飢餓,解決了當時的經濟問題,為後來的工業化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準備。


工業化發展改變了我國的產業結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工商業轉移,小農經濟逐步萎縮。一部分農業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另有一部分自主創業。但大量的創業者沿襲小農經濟的生產管理模式,成為個體戶或者私營企業主。經過20多年的發展,少部分私營企業演變成現代企業,而絕大部分仍然保留家庭經濟模式。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到來之際,有人認為,小農、個體戶這種家庭經濟模式會因為缺乏數字技術而消失。現實卻是電子商務催生了大量的微型電商,家庭經濟以新的形式再次興起。最近幾年,高度發達的互聯網,促使電子商務不斷創新,特別是以支付寶為代表的電子支付形式和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平臺的盛行,使得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微型電商無須沿街開設門店,也不需要集中在商場鋪面。微型電商似乎讓生產經營又迴歸到小農經濟,即在家庭的環境中進行,只是經營的產品不同。它們的共同點是,時間安排比較自由,全部家庭成員都可以參加。成員之間可以互相照顧,實現了生產活動和家庭關懷的有機結合。


家庭經濟經營的內容和方式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中有所變化,可以是經營農業生產的小農,也可以是經商的個體戶,還可以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微型電商,這證明了家庭經濟是一種極有生命力,可以穿越時空的經濟組織形式。


穿越千年的“家庭經濟”,而今再顯興起勢頭


家庭經濟的當下價值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為什麼“家庭經濟”能夠以小農、個體戶、微型電商等多樣的形式,保持千年不衰的生命力,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的變化,並在數字經濟中顯現出再次興起的勢頭?


家庭經濟追求可持續的家庭生活。與企業不同,經濟收入的最大化不是家庭經濟的最終目標,其根本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包含生存、健康、教育、社會地位、榮譽等,經濟收入只是實現更高層次目標的基礎條件。文章開頭提到的為家庭生產,就是以這樣的目標為導向的決策結果——不追求最大產量,而是追求食品安全、良好環境、身體健康,要求其在生產中少用農藥化肥,儘量減少汙染。


家庭經濟更加註重自然資源保護。中國的小農經濟之所以能夠持續幾千年,是因為它能夠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使用有機肥來培養土地肥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筆者關注了廣西兩個仫佬族村莊,他們幾十年來每家每戶都種植綠肥,在春季將綠肥翻耕作為基肥種植玉米,在沒有使用任何農藥,僅使用少量磷肥的條件下,玉米產量穩中有增。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知道保持土地肥力,才能保證來年的生產收穫。這是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代表。


家庭經濟模式下的貧富差距不大。根據我們對浙江14個縣和廣西2個縣開展的家庭問卷調查結果,無論發達地區還是貧困地區,微型經濟活動是農村家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我國的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城鄉居民人均家庭經營性可支配收入4852元。其中,農村居民為5358元,城鎮居民為4443元。可見,城鄉居民的家庭經營收入水平差異並不大。從長期的變化趨勢來看,家庭經濟帶來的收入絕對值的城鄉差別也不大。2002-2012年,農村居民經營收入增長了2047元,城鎮居民增長了2880元。2013-2018年,農村居民經營收入增長了1423元,城鎮居民增長了1468元。


家庭經濟承載著超越經濟的文化價值。家庭關懷、生兒育女、孝道文化、尊老愛幼等家庭文化都因家庭經濟模式下的代際言傳身教得以傳承和發展。更重要的是,在實現美好家庭生活的過程中,家庭經濟不但解決了經濟問題,家庭的代際關懷、教育、健康保障都可以在家庭經濟中同時實現,不會產生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撫養和扶養問題。


家庭經濟穿越千年的生命力,讓我們看到其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國家發佈的鄉村振興戰略計劃,要將農村建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不再把農村看成單純的農業產業基地,而是將農村看成農業、農村居民、文化、生態的綜合體,這又給家庭經濟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可以說,家庭經濟的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部分,大力發展家庭經濟也將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