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一中2020屆高三第10次考試語文試題

河南南陽一中2020屆高三第10次考試

語文試題

(2020-2-29)

一、現代文閱讀(36 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題。

《易經·繫辭》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按照這個說法,詩詞曲賦與琴棋書畫等藝術門類都可歸入無形的"道"的範疇,強調哲理和美學意義;而建築與車輿、衣服、盆碗類似, 屬於有形的"器"的性質,注重實用性,兼顧審美,主要由匠人來製作,文人士大夫階層極少直接參與。由此導致中國古代建築界雖然巨匠輩出,巧奪天工,取得極高的成就,卻一直缺乏理論總結。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相對得到主流階層的追捧,出現了《園冶》《長物志》等理論名著,而在更廣泛的建築領域,相關學問備受冷落,雖然有宋代《營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書和明代

《魯班經》之類的民間著述傳世,但數量遠遠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內容都偏於實際操作層面的記述,沒有太多的理論探索,與西方古羅馬《建築十書》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的建築名著差異很大。19 世紀末葉以來,隨著清朝的衰落和滅亡,中國受到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全面衝

擊,傳統建築行業走向衰微,源自歐美的現代建築材料、結構和形式逐漸在中國各地流行,使得擁有千年歷史的華夏大地的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時至今日,中國的建築體系與世界其他國家完全趨同,與古代則大相徑庭,廣大建築師對於傳統的建築技藝普遍感到生疏,絕大多數設計作品都近於西方建築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在此情形之下,從 20 世紀初開始,一些中外建築師努力嘗試扭轉這一趨勢,在現代建築中刻意表現"民族形式",將傳統建築的造型與文化內涵融入新的建築項目,如亨利·墨菲設計的燕京大學校園和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以中國營造學社為代表的先賢致力於用現代的科學方法對中國古代建築展開研究,梁思成、劉敦楨等學者四處考察測繪,蒐集古籍,成果斐然。經過幾代人的艱難跋涉,對於中國現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處於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對圓滿的解決之道。而對於傳統建築的研究,長期側重於歷史本身, 理論方面的論述非常有限,還不能對建築設計進行明確的指引。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香港建築師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華夏意匠》一書,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作者在《卷首語》中解釋:"'華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國,'意匠'可作建築的設計意念,'華夏意匠'意即'中國古代的建築設計意念'。此書得到海內外建築界的高度評價,一時洛陽紙貴,至今仍被視為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研究最重要的一部專著。此書的撰寫顯然受到西方建築理論的影響, 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論述和經典實例,完備性超過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國建築的著作,恰如武俠小說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無所不包,既有"道"層面的精神訴求,也有"器"層面的實踐指導意義,故而難能可貴。建築史學家龍慶忠先生為此書所作序言中說:"中國古建築是古今都在東亞地區,由東亞人民產生的。它是一種賞心悅目的視覺藝術和清靜環境,是古代養目、養心、養身、遂生的具體表現。它既具有幾何構成,又有模式表達和邏輯構成。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的。"中國古建築的產生與發展由中國獨特而廣袤的地理氣候條件所決定,同時又受到各種社會、人文因素的深刻影響。《華夏意匠》對此有深入剖析,從各個方面探討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演進脈絡和多重影響因素。

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建築單體的規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異也不大,更注重以群體組合的方式構成豐富的院落,"由一座變多座,小組變大組,以建築群為基礎,一個層次接一個層次地廣佈在一個空間之中,構成一個廣闊的有組織的人工環境"。以北京紫禁城與巴黎盧浮宮作比較,可見前者以"數"的集聚完成複雜的總體結構,而後者以"量"的疊加形成龐大而清晰的多層系統。殿亭樓臺分佔不同位置,關鍵在於如何通過巧妙的佈局,在彼此之間構成嚴密的呼應關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續本民族、本地域的傳統文化,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一大難

題。光輝燦爛的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在當代也面臨消亡的危險,幸而有諸多前輩在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繼絕,傳遞薪火,一息不滅,功莫大焉。

(節選自十一貝子《大家·中國建築如何免於淪為西方建築的翻版》,有刪改)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易經·繫辭》中的觀點認為,藝術門類強調哲理和美學意義,而中國建築注重實用性,兼顧審美。

B.19 世紀末以來,華夏大地的城市面貌發生變化是由於源自歐美的現代建築材料、結構和形式逐漸在中國各地流行。

C.李允鉌先生出版的《華夏意匠》填補了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研究的空白,得到海內外建築界的高度評價。

D.亨利·墨菲設計的燕京大學校園正是一些由中外建築師用現代的科學方法對中國古代建築展開研究的體現。

2.下列對於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文中以《易經·繫辭》中"道"和"器"的論述,引出了對中國古建築缺少理論探索的論述。

B.文中引用建築史學家龍慶忠的話,是為了論證中國古建築獨有特色,《華夏意匠》一書難能可貴。

C.文章通過對比論證了中西方古建築的理論、風格的不同,突出闡述了二者各自的特點。

D.文章分析了中國建築體系與世界其他國家完全趨同的現狀,意在尋求扭轉這一趨勢的方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對於中國現代建築"民族形式"的探索仍處於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對圓滿的解決之道,故而不能對建築設計進行明確指引。

B.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建築單體造型上的差異不大,但卻在數的集聚完成複雜的總體結構,構成一個廣闊的有組織的人工環境,突出代表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C.光輝燦爛的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在當代面臨消亡的危險,我們也要在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孜孜以求,傳遞諸多前輩先賢之薪火,才能讓中國建築一息不滅。

D.中國古代不缺少園林藝術的理論名著,也有建築領域的民間著述,但是與西方古代的建築名著相比,數量不足,且差異很大。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 3 小題,12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題。

材料一:

最近,你被"垃圾分類"刷屏了嗎?2019 年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 社會公眾稱之為垃圾分類"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通過分類投放、分類收集,把有用物資從垃圾中分離出來單獨投放重新回收、利用,變廢為寶。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也是建設"無廢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無廢城市"並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將引導全社會減少固體廢物產生,提升城市固體廢物管理水平,加快解決久拖不決的固體廢物汙染問題,使提升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水平與推進城市供給側改革相銜接, 將直接產生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無廢城市"的建設將是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工程,更是一項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參與。

從垃圾分類、低碳出行、學會共享、綠色消費光盤行動開始,踐行這些具體的綠色生活方式,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在為"無廢城市"的建設添磚加瓦!

(摘編自盧俊文《從垃圾分類到"無廢城市"》

材料二:

河南南陽一中2020屆高三第10次考試語文試題

材料三:

廢舊衣物大多作為垃圾被扔掉,造成資源浪費。新技術的加入則可將舊衣變新裝。近日,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等廢舊衣物定向回收再利用新聞發佈會在京召開,國內企業發佈化學法循環再生技術,可實現廢舊衣物高質量再造。

舊衣服怎麼處理不僅是消費者的困惑,也是擺在製造商面前的一道難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產生 2000 多萬噸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率僅為 15%左右,造成較大資源浪費。建立完善廢舊衣服回收再利用體系,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各國要攻克的課題。

會上發佈信息顯示,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率先研發的化學循環再生技術,可將舊衣服還原成分子級別,去除顏色和細微雜質重新生成與原生纖維相同的高質量滌綸纖維,用於新的服裝和紡織品製造。經過試驗論證,該項技術已規模化應用,目前該公司已與多個服裝品牌合作推進舊衣回收再造。此外,借力"互聯網+",通過打造網上回收衣物平臺等,企業、行業機構也在拓展廢舊紡織品回收渠道。

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不僅是環保工程,更是新市場,將催生千億元級產業。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與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會上宣佈共建"國家廢舊紡織品化學法循環再利用纖維生產研發基地",拓展回收渠道,探索構建標準,加強功能性差別化纖維技術開發,加大力度推動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

(摘編自張辛欣《新技術助力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舊衣也可變新裝》

4.下列不屬於建設"無廢城市"內容的一項是(3 分)( )

A.通過科學分類垃圾,儘可能充分地將垃圾資源化利用。

B.將果蔬垃圾通過垃圾中轉站運送到垃圾處理中心焚燒。

C.居民養成綠色生活、消費習慣,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

D.利用化學循環再生技術,實現廢舊衣物的高質量再造。

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建設"無廢城市"是一項需要人人參與,也人人受益的系統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我們的發展理念和生活方式將會有很大的改變。

B.原有的生活垃圾收運模式較為粗放,即使像一些發達城市,以前垃圾分類的標準劃分也不夠合理,未能將有用物資單獨投放。

C.垃圾分類不科學、不嚴格,不利於回收利用,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將大打折扣,從事回收、利用的從業者也難以得到經濟效益。

D.廢舊紡織品產生量大,綜合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大,中國企業在建立完善廢舊衣服回收再利用體系這一世界級難題上有所突破。

6.結合材料,說說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舊衣服再利用方面有哪些值得推廣的經驗?(6 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 3 小題,15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題。

柏林牆消失

張抗抗

那牆初看上去,其實並不怎樣的讓人覺得恐懼。甚至一點兒也不猙獰。那牆就那麼靜靜地蹲著,似乎並不顯得高大厚重,表面只不過是一層薄薄的水泥,塗著灰白色的油漆。上面有五顏六色的粗筆留下的圖像、一串串不規則的德文字母連成的句子、還有怪誕的符號和各種圖形……

它絕不像我想象中的柏林牆那般森嚴、那般威武、那般雄奇,牆上牆下沒有鐵絲網、沒有炮樓、沒有憲兵。

也許我就可以輕易地從上面一躍而過,或者穿越它。它僅僅是一個象徵?

牆,向著城市的兩邊小心翼翼地延伸過去,如同一根碩長而又彎曲的巨楔,插入那些從廢墟上重建的高樓之中。時而同那條幽幽然環繞全城的施伯列河無聲交匯,矗立並鋪陳了這充滿蒼涼歷史感的界標,一瞬四十幾載,劃開了東西方兩個世界。

面對寂寞空曠的施伯列河,我愕然。

聽說曾經有一個土耳其孩子落入河中,但沒有人能夠跳下水去救他,他就那樣活活淹死了。因為雖然河岸的一邊在西柏林境內,但河卻屬於東柏林所有。任何人如跳下水去,都會構成"越境" 的"罪名"。

我站在河岸上,不,確切地說,我站在岸邊的牆下,我肅然。牆下有小小的墓碑,砌得十分精緻的水泥墓地,上面安放著一隻只鮮豔的花環,是鮮花,很嬌嫩很繽紛的鮮花。

墓碑上寫著:越牆者。

沒有姓名,只有年、月、日。

是一個個年輕的生命被留在牆下的日期。柏林牆上血跡斑斑。

但儘管曾有許多人倒在柏林牆下,還是不斷有新的勇敢者,用熱氣球或挖地道的方式設法越牆,一年年總未間斷停止……

我開始懷疑自己對於牆的最初感覺。

後來我登上勃蘭登堡凱旋門下的一座木臺,從上面跳望東柏林。氣勢宏大的石砌大門頂端, 聳立著一輛覆蓋青苔的金屬馬車雕塑,馬車上站立著一位衣裙飄逸的天使,似欲乘風歸去。從矮牆至那些建築物,中間有一大片開闊的空地,除了幾個來回巡視的帶槍警察,杳無人蹤。

除了牆,還有這塊不可接近的真空地帶。

遠遠地,可以望見薄霧籠罩著的東柏林菩提大街,一條很寬很美的大街,綠陰蔥蘢。我突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想要去那兒看看的願望。

但我知道這不可能。

我不能夠越牆而過。否則我將永遠地留在牆下。這牆攔阻了我。牆原來並不是一個象徵。

1985 年夏天,我徘徊在柏林牆下的那個下午,柏林牆似乎還很堅固。我完全沒有預料到,在不很長的五年以後,它竟會那麼輕而易舉地崩塌、破碎,被拆除、被清理,甚至沒來得及讓人再看它一眼。

那天,我決意要設法去東柏林。我對那牆充滿了好奇。

幾天以後,我緊緊捏著護照,穿過那也許叫做海關也許叫做邊境的地鐵站大廳。

…………

東柏林!

天下著小雨,迷濛中,那些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修復一新的古典建築,更顯得莊嚴肅穆,潔淨的大街被雨水洗得發亮,小轎車來來往往。我幾乎沒覺得牆這邊和牆那邊有什麼不同。

快黑下來的時候,我們走到柏林牆下。我久久凝望著柏林牆。

從這一邊看這堵牆,牆似乎要比那一邊乾淨些也蒼白些。牆上更多的是一片空白。穿著灰色制服的持槍警察如雕像肅立,行人遠遠且匆匆而過,牆和人之間,是一塊荒疏的空白,一片佈雷的禁地。

牆在樹叢和草地間蜿蜒,猶如一條細長又幹瘦的胳膊,將勃蘭登堡門下所有的輝煌都緊緊箍在懷裡。更如一道無形的鎖鏈,隔絕了封閉了整整一個世界。

暮色中,那狹窄而粗糙的矮牆漸漸隱沒於黑暗之中。但在黑暗中,我仍然感覺著牆的存在。我用手觸摸到它的冰冷它的堅定……

…………

離開東柏林已是深夜,我通過那牆的出口,走向西柏林。牆留在我的身後。幾天以後,我就將飛離這個奇怪的、既相連又相隔的城市,回到我熟悉的那塊土地。

我忽然隱隱地感覺著一種悲哀。

人在創造了自己的同時也創造了圍牆。那麼,人類是終究不能夠擺脫圍牆了麼?

漫長而又短暫的五年過去了。曾經那麼堅固那麼森嚴的柏林牆,在歲月的碾磨與撞擊下,終於劇烈地搖晃震顫起來,並正在悄悄地消失隱退。昔日的勃蘭登堡門下,開放了的邊界已成為一個自由市場。那兒正在出售有關柏林牆的紀念品。堅硬的柏林牆的水泥碎片,已被標上價碼,任旅遊者帶到世界各地去……

柏林牆究竟是怎樣消失的?

它消失以後,是否還在原地留著殘存的牆基?

人類也許還將不斷地建造圍牆又拆除圍牆……可是這世上原來是沒有牆的。 我只能懷著焦渴的心情,盼望著世上那些所謂的"牆",早早地、快快地消失。

(選自《張抗抗散文》,有刪節)

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這是一篇記遊散文,作者是按照西柏林一東柏林—西柏林的行蹤來安排材料,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的。

B.文章劃線的句子運用比喻和比擬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柏林牆對當時東德和西德的經濟及社會發展所產生的阻礙與隔絕。

C.文章點面結合,先寫土耳其男孩被淹死,蘊含著對他的同情;後寫許多年輕生命倒在柏林牆下,寄寓了作者對勇者的哀思和讚許。

D.文章用"似乎"來體現柏林牆看似堅固實則"易塌"的特點,用"決意"來表明作者去東柏林態度的堅決,可謂耐人尋味。

8.請概括第一段描寫的"柏林牆"的特點,並簡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6 分)

9.標題"柏林牆消失"有何意蘊?請結合文本探究。(6 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共 34 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 4 小題,19 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l0-13 題。

崔逞,字叔祖,清河人也,魏中尉琰之六世孫。曾祖諒,晉中書令。祖遇,仕後趙,為特進。父瑜,黃門郎。逞少好學有文才遭亂孤貧躬耕於野而講誦不廢郡舉上計掾補著作郎撰《燕記》司 馬昌明以逞為清河、平原二郡太守。為翟遼所虜,授以中書令。後燕慕容垂滅翟釗,以為秘書監。慕容寶東走和龍,為留臺吏部尚書。及慕容驎立,逞攜妻子亡歸太祖。張袞先稱美逞,及見,禮 遇甚重。拜為尚書,任以政事,錄三十六曹,別給吏屬,居門下省。尋除御史中丞。太祖攻中山 未克,六軍乏糧,民多匿谷,問群臣以取粟方略。逞曰:"取椹[注]可以助糧。故飛鴞食椹而改音,《詩》稱其事。"太祖雖銜其侮慢,然兵既須食,乃聽以椹當租。逞又曰:"可使軍人及時自取,

過時則落盡。"太祖怒日:"內賊未平,兵人安可解甲仗入林野而收椹乎?是何言歟!"以中山未拔, 故不加罪。天興初,後秦姚興侵東晉司馬德宗襄陽戍,戍將郗恢馳使乞師於常山王拓跋遵,遵以 聞。太祖詔逞與張袞為遵書以答。初,恢與遵書雲"賢兄虎步中原",太祖以言悖君臣之體,敕逞、袞亦貶其主號以報之。逞、袞乃雲"貴主"。太祖怒日:"使汝貶其主以答,乃稱貴主,何若賢兄也!" 遂賜死。後司馬德宗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等數十人為桓玄所逐,皆將來奔,至陳留南,分為二輩, 一奔長安,一歸廣固。太祖初聞休之等降,大悅,後怪其不至,詔兗州尋訪。獲其從者,問故, 皆曰:"國家威聲遠被,是以休之等鹹欲歸闕,及聞崔逞被殺,故奔二處。"太祖深悔之。自是士 人有過者,多見優容。

[注]椹:桑椹,又作桑葚,桑樹的成熟果實,可食。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逞少好學/有文才/遭亂/孤貧/躬耕於野而講誦/不廢郡/舉上計掾/補著作郎/撰《燕記》/

B.逞少好學/有文才/遭亂孤/貧躬耕於野/而講誦不廢/郡舉上計掾/補著作郎/撰《燕記》/

C.逞少好學/有文才/遭亂/孤貧/躬耕於野/而講誦不廢/郡舉上計掾/補著作郎/撰《燕記》/

D.逞少好學/有文才/遭亂孤/貧躬耕於野而講誦/不廢郡/舉上計掾/補著作郎/撰《燕記》/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郡,我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域,周制縣大郡小,秦統一六國後,郡大縣小。

B. 曹,古代官吏分科辦事的官署或部門,如唐代各州有兵曹、法曹、戶曹等。

C.省,本指王宮禁署,後為官署名稱,如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等。

D.闕,原指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臺,後專指帝王所居之處或朝廷。

1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崔逞出身名門,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為仕宦之族,先輩曾在魏、晉、後趙等朝任職;他入仕後受到多人器重,多次擔任要職。

B.崔逞投奔太祖,起初頗受賞識。慕容驎即位後,崔逞帶著妻兒投奔北魏太祖,張袞美言舉薦,厚禮相待,並對他委以重任。

C.崔逞侍奉太祖,所為屢不稱旨。攻打中山時,他建議讓士兵及時採椹當糧,引起太祖不滿;後來太祖命他和張袞回擊郗恢的不當措辭,二人的回覆不合旨意。

D.崔逞後被賜死,影響士人來奔。東晉司馬休之等人因聽說崔逞被殺而改變初衷,另投他處,太祖深有悔意,從此有過失的士人多被寬容。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 分)

(1)太祖雖銜其侮慢,然兵既須食,乃聽以椹當租。

(2)使汝貶其主以答,乃稱貴主,何若賢兄也!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 2 小題,9 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 14——15 題

次韻曾吉甫題畫屏風

韓元吉

何許江山發興長,渾疑廬阜對彭郎。

胸中丘壑元蕭爽,筆下煙波故渺茫。

落落疏鬆長映座,冥冥飛雨欲侵床。

冷然已作華胥夢,便有群仙到枕旁。

【註釋】廬阜對彭郎:廬山對著江中澎浪磯。華胥夢:夢境的代稱。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這首寫屏風上畫作的詩將畫面與主觀想象結合起來,給人身臨其畫之感。

B.面對畫面上的江、山,詩人猜出畫家畫的是廬山對著江中澎浪磯的景色。

C.江、山是這幅畫的兩個主要元素,山重在丘山溝谷,江則重在煙波浩渺。

D.詩人領略了畫面疏鬆的逼真,又感受到了松下有似飛雨入室帶來的清涼。

15.詩的尾聯有什麼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麼樣的評價?(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 1 小題,6 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逍遙遊》中,作者認為" , "的人才能遨遊在無窮無盡的境界中,而無須有所待。

(2)在《醉翁亭記》中,太守歐陽修在醉翁亭上所飲之酒是" ",所食之蔬菜是" "。

(3)《衛風•氓》運用比興手法,勸誡女子不要痴迷於愛情的兩句是: , 。

三、語言文字運用(20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題。

近年來,包括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等組成的網絡文藝取得的長足的發展,成為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並被逐步納入國家頂層設計和文化發展。網絡文藝創作不能脫離時代文化語境,而必須立足 的時代潮流,描摹時代畫卷。要在注重流量和粉絲經濟的同時,腳踏實地去感受 的偉大變革,為人民創作有溫度、有情懷的文藝作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就是要引領時代文化風向。( )。但客觀而言,與 全球的好茱塢電影、韓劇、日本動漫等成功的文化輸出相比,中國網絡文學揚帆出海的歷程和經驗還處於不斷探索階段,對外傳播的文化影響力也還不夠。未來網絡文學若要持續引領文化風向,要在世界文學舞臺呈現連接網絡空間共同體的目標,除了不斷加強原創品質的提升,還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 時代精神,使中國網絡文學真正成為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有力載體。

17.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 分)

A.包括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等組成的網絡文藝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並被逐步納入國家頂層設計和文化發展戰略。

B.由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等組成的網絡文藝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並被逐步納入國家頂層設計和文化發展戰略。

C.包括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等在內的網絡文藝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並被逐步納入國家頂層設計和文化發展。

D.由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等組成的網絡文藝取得的長足的發展,成為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並被逐步納入國家頂層設計和文化發展戰略。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 分)

A.一日千里 氣勢磅礴 席捲 反應

B.日新月異 氣勢磅礴 包羅 反映

C.日新月異 波瀾壯闊 席捲 反映

D.一日千里 波瀾壯闊 包羅 反應

19.下列填如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 分)

A.以堅定的文化自信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氣派、傳播中國文化,成為當代文藝引領時代文化風向的使命與擔當

B.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傳播中國文化、展現中國氣派、講述中國故事,成為當代文藝引領時代文化風向的使命與擔當

C.作為當代文藝引領時代文化風向的使命與擔當,要以堅定的文化自信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氣派、傳播中國文化

D.成為當代文藝引領時代文化風向的使命與擔當,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傳播中國文化、展現中國氣派、講述中國故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 15 個字。(6 分)

每年 11 月中下旬開始,我國將由北向南陸續進入流感流行季。中醫藥在流感的防治方面,歷史悠久、優勢明顯。專家指出,中醫治療流感既不單純針對病因,也不單純針對人體內在因素, 而是 ,依此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比如"傷寒"是因寒邪侵入人體傷了陽氣,要初用辛溫法,後期回陽,而"溫病"則是因熱邪傷陰液,要初用辛涼,後期救陰。專家同時提醒:流感患者多會有高熱寒戰,此時切不可盲目捂汗、出汗, 。因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流感的發生與正氣虛直接相關,捂汗的方法很可能損傷正氣。此外,對兒童來說,流感主要的傷害源自併發的肺炎、支氣管炎、腦膜炎等;而老年人抵抗力較弱,得流感後容易引起心肌炎等併發症,還會加重原有的慢性病。因此, 。

21.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 60 個字。(5 分)

在 2019 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運營商公佈了 5G 室內基站參考設計。未來,運營商或為每戶安裝不同功率的基站。室內基站具有高度靈活、易部署和可管可控等特點,這使得其成為 5G 室內通信的重要解決方案。同時,5G 基站趨向微型化,設備功率會隨之變小,輻射量也會很有限,不會帶來巨量電磁輻射。相對於 5G 室內基站,傳統 Wi-Fi 技術不具備完備的移動性管理和安全管理能力,不屬於通信網的標準接入單元,無法從根本上代替室內基站。

四、寫作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 分)

材料一:近一年來,西方國家中有一名少女爆紅。她在社交平臺上已經擁有超過 430 萬粉絲, 很多人視她為偶像、環保鬥士。她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侃侃而談,面斥各國領導人。雖然她今年才 16 歲,卻已經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更被評為"2019 年影響世界的 100 人"。她就是瑞典少女格蕾塔·通貝里。

材料二:2019 年 9 月 27 日,浙江小夥沈鈞亮代表"螞蟻森林"公益項目到聯合國總部領取最高環保榮譽獎"地球衛士獎"。"螞蟻森林"通過日常綠色出行、在線支付水電費等低碳行動積攢"綠色能量",以種植真樹,帶動 5 億人參與低碳生活,並將碳減排量轉化為種植在荒漠化地區的 1.22億棵真樹,其中超 4 成能量由 95 後青年貢獻。

以上兩個新聞事件在勵志中學掀起了熱議,有同學為瑞典少女的敢於吶喊欽佩,有的同學則不以為然,認為中國青年默默地為地球種樹更有價值。為此勵志中學團委舉辦了一次辯論賽, 正方是"吶喊比行動更重要",反方是"行動比吶喊更重要"。請你選擇其中一方寫一篇辯論詞,為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護,並駁斥對方的觀點。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立場,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 字。

南陽一中2020春期高三第10次考試

語文參考答案

1.C A項,"《易經•繫辭》中的觀點認為"錯,原文是"按照這個說法",所以"藝術門類強調哲理和美學意義,而中國建築注重實用性,兼顧審美"這一觀點是後人根據《易經•繫辭》中的觀點推斷的。B項,19世紀末以來,華夏大地的城市面貌發生變化原因較多,除此之外還有"中國受到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全面衝擊,傳統建築行業走向衰微"等原因。D項,從原文看亨利•墨菲設計的燕京大學校園是"將傳統建築的造型與文化內涵融入新的建築項目"。

2.C C項,無中生有,原文中並沒有對比論證中西方古建築的理論、風格的不同,並無突出闡述二者各自的特點。

3.D D項,"中國古代不缺少園林藝術的理論名著,也有建築領域的民間著述"說法錯誤,原文"中國古代建築界雖然巨匠輩出,巧奪天工,取得極高的成就,卻一直缺乏理論總結。""而且主要內容都偏於實際操作層面的記述,沒有太多的理論探索"。

4.B "無廢城市"要達到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而"將果蔬垃圾通過垃圾中轉站運送到垃圾處理中心焚燒"明顯沒能做到"資源化利用",直接焚燒也未能"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

5.C "從事回收、利用的從業者也難以得到經濟效益"錯誤。不合邏輯,"垃圾分類不科學、不嚴格"與"從事回收、利用的從業者也難以得到經濟效益"沒有直接因果關聯;從材料二看,回收餐飲垃圾養豬者、分揀可回收垃圾者、廢舊回收站、利廢加工企業都可有收益;此說法不符合生活實際。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等的能力。

6.化學循環再生技術。將舊衣服重新生成高質量滌綸纖維,重新使用。借力"互聯網+"技術。線上線下與企業和行業機構開展合作,可能多地利用和消除廢舊物品。注重科學研究。拓展回收渠道,加強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的研究。(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酌情給分)

7. B("對當時東德和西德的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阻礙與隔絕"表述有誤,該句所要表達的主要是對"東德"產生的負面影響。)

8.(1)特點:普通而又奇特。(2)通過極力描寫"柏林牆"的普通,來反襯(突出)它給人們帶來的恐怖和災難。照應標題,併為下文寫"柏林牆"的倒塌和消失作鋪墊。(每點2分)

9. 指橫亙在東柏林和西柏林之間那座牆體的被拆除、被清理。表達了作者對柏林牆來龍去脈(出現和消失)的追問與思考。流露了作者對雖然柏林牆消失但人心隔閡難以消除的擔憂。寄寓了作者希望人們能都拆除心牆、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

10.C(逞少好學,有文才。遭亂,孤貧,躬耕於野,而講誦不廢。郡舉上計掾,補著作郎,撰《燕記》。)

11.D("闕"並非專指帝王所居之處或朝廷,也可指墓闕——墓前神道兩側的建築物,或壇廟闕——位於大型的壇廟大門左右的建築物等。)

12.B(根據文意,"厚禮相待,對他委以重任"的是太祖,而不是張袞。)

13.(1)太祖雖然對他的輕慢自大懷恨在心,但兵士既然必須得吃食物,就聽從了他用桑椹充當田賦(的建議)。[關鍵詞"銜"(懷恨)、"食"(吃食物)、"當"(充當)各1分,大意2分]

(2)叫你貶稱他的國主來回擊他,你竟然稱呼"貴主",哪裡比得上"賢兄"一詞呢![關鍵詞"答"(回覆、回擊)、"乃"(竟然、卻、反而)、"何若"(哪比得上)各1分,大意2分]注意:關鍵詞與大意不重複扣分;關鍵詞譯成近義詞也可;關鍵詞翻譯從嚴,大意翻譯從寬。

【參考譯文】

崔逞,字叔祖,清河人,是曹魏時中尉崔琰的六世孫。他的曾祖父崔諒,任晉朝中書令。祖父崔遇,曾在後趙政權做官,任特進。父親崔瑜,任黃門郎。崔逞年輕時喜歡讀書,頗有文才。又遭逢戰亂,幼年喪父、生活貧窮,靠耕種務農維持生計,但從未荒廢學業。郡中人舉薦他當了上計掾,選補為著作郎,撰寫《燕記》。司馬昌明任他為清河、平原二郡太守。後來崔逞被翟遼虜獲,被授以中書令之職。後燕的慕容垂消滅翟釗,任命他為秘書監。慕容寶向東逃到和龍,崔逞任留都吏部尚書。等到慕容驎即位時,崔逞帶著妻子兒女逃奔歸順北魏太祖。張袞先前極力稱讚崔逞,等太祖見到他之後,對他禮遇有加。太祖授予他尚書之職,把政事委任給他,讓他總領三十六曹,另外給予屬官,在門下省辦公。不久授任為御史中丞。太祖攻打中山未能取勝,六軍缺乏糧食,百姓大多把穀物藏匿起來,太祖向群臣徵詢獲取糧食的策略。崔逞說:"採摘桑椹可以增加糧食。所以古時貓頭鷹吃了桑椹而改變了叫聲,《詩經》中就說到這種事。"太祖雖然對他的輕慢自大懷恨在心,但兵士既然必須得吃食物,就聽從了他用桑椹充當田賦(的建議)。崔逞又說:"可以讓士兵自己及時去採摘,過了季節桑椹全都會落掉。"太祖生氣地說:"內部賊人尚未平定,士兵怎麼能放下盔甲武器去山林裡採收桑椹呢?你這是說的什麼話!"由於中山還沒有攻克,所以沒有治崔逞的罪。天興初年,後秦姚興發兵侵犯東晉司馬德宗所屬的襄陽軍營,東晉戍將郗恢迅速派使者騎馬前往常山王拓跋遵那裡請求援兵,拓跋遵將此事報告給太祖。太祖令崔逞和張袞替拓跋遵寫信答覆。起初,郗恢在給拓跋遵的信裡說"賢兄稱雄中原",太祖認為這句話有悖於君臣的體統,就令崔逞、張袞在回信中也貶抑他的君主的稱號來報復他。崔逞、張袞在信中卻稱"貴主"。太祖大怒道:"叫你貶稱他的國主來回擊他,你竟然稱呼'貴主',哪裡比得上'賢兄'一詞呢!"於是賜崔逞死。後來,司馬德宗的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等數十人被桓玄驅逐,都打算前來投奔,他們到達陳留南邊,就把人分成兩批,一批投奔長安,一批歸附廣固。太祖起初聽說司馬休之等人歸降,心中大喜,後來因他沒有到來而感到奇怪,就令兗州地方官四處尋訪。找到了幾個司馬休之的隨從,問其不來的緣故,都說:"魏國聲威遠播四方,因此司馬休之等人都想要歸附朝廷,等到聽說崔逞被殺,因而投奔了那兩處。"太祖對自己做法深有悔意。從此以後,有過失的士人,多受到太祖優厚寬容。

14.B("渾疑"表明是詩人的懷疑,而非畫家寫實)

15.第一問:神遊畫境,詩人彷彿進入美妙的夢境,成群的仙人就在枕邊。(2分)第二問:這幅畫意境清幽縹緲,彷彿世外仙境,令人玩味(陶醉)不已。(4分)

1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釀泉為酒 山餚野蔌。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17.B(A項句式雜糅,C項成分殘缺,被納入文化發展戰略,D項"發展……成為……支柱,並被逐步納入……"搭配不當。)

18.C(一日千里:比喻進展極快,不用作形容時代潮流;日新月異:指發展或進步迅速,不斷出現新事物、新氣象。波瀾壯闊比喻聲勢雄壯或規模宏大,用於文章、運動、潮流等;氣勢磅礴形容宏偉壯觀。席捲形容全部佔有,也形容迅速有力地掠過或氣勢迅猛;包羅就是包含、包括。反映:反照、反射,比喻表現出客觀事物的本質;把情況、意見等告訴上級及有關部門。反應:事物所引起的意見、態度或行動。)

19.A(邏輯應是"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氣派、傳播中國文化",且這是是當代文藝引領時代文化方向的具體做法,承接前文,保持一致。)

20.把握了病因與人體相互作用的規律;保護好正氣才能抵禦疾病;這兩類人群應格外重視預防(重點要做好這兩類人群的防護) (共6分,每空2分,意思對即可)

21.2019年,5G室內基站參考設計公佈;基站將成5G室內通信重要解決方案且不會帶來巨量電磁輻射;Wi-Fi技術無法從根本上代替它(共5分。答出1點給1分,答出2點給3分,答出3點給5分;超出字數酌情扣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2.【提示】這是典型的給定情境的任務驅動型作文。情境為辯論會,任務為寫辯論詞,既要辯護即立論,又要駁斥即駁論;選擇辯論方即確定文章立意、觀點。兩則材料各有所指,材料一指向"吶喊",材料二指向"行動",而論題中的"比……更重要"則是對此二者的一種選擇;一旦選擇,即為文章立意,且在文中必須對二者進行比較,為選擇的進行辯護,對未選擇的進行批駁。標題可以是論題,也可以自擬。寫作內容要體現材料內容,但可以不止於材料內容。

辯論是雙方互相用自己認為正確的道理去說明一定的事情和問題,以圖戰勝對方,有時還要揭露對方的矛盾,駁斥對方的錯誤,力求最後得到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或共同的意見。格式為:主持人、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方的辯題(我方觀點)是……綜上所述,我方堅持觀點……。寫好辯論詞要有例證、理論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邏輯,經得起推敲,如果一辯稿中邏輯漏洞太大就容易被對方攻擊。

【審題】第一則情境材料是瑞典少女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面斥各國領導人後,擁有了超過430萬的粉絲,登上了雜誌封面,被評為"2019年影響世界的100人"的事件,由此彰顯出"吶喊"的作用,它可以引起更多的人關注環保問題,任何一件事所取得的非凡效果都是從宣傳開始的。

第二則情境材料是"螞蟻森林"通過"綠色出行攢能量,從而轉化為種植真樹"的方式號召人們行動起來,目前已帶動了5億人參與低碳生活,種植了1.22億棵真樹,這一系列數據表明"螞蟻森林"通過實際行動在一定程度上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可見行動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是任務指令。由"為此,勵志中學團委舉辦了一次辯論賽"可知,辯論的起點是上述兩個材料,"環保"也應成為寫作的起點,文章不能脫離此內容指令。其次,考生必須圍繞"吶喊和行動誰更重要"這一辯題進行寫作,且必須選擇其中一方(不可寫兩者皆重要),辯詞中既要為本方觀點進行辯護,又要有駁斥對方觀點。另還需要明確對象指令,要有角色意識,凸顯"中國青年"的角色。

其二是體式指令:寫一篇辯論稿,文章語言符合辯論稿的特點,如:對方辯友等。

據此,文章可做如下立論:

1.吶喊比行動更重要:勵志中學的一部分同學欽佩瑞典少女的敢於吶喊,為何欽佩,應該是源於生活中少有"針對全球生態問題"敢於發聲的人,因為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也因此現實生活中少有注意保護環境、講究綠色生活的人,這就證明"吶喊"本身就是一種號召、一種喚醒,它可以讓更多的人懂得其中的要害,從而使更多的人行動起來。這遠比一個人默默地為地球種樹所帶來的實際效應更大。

2.行動比吶喊更重要:俗話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吶喊"固然重要,但是最終衡量全球生態是否有所好轉,還是要看有多少人在"行動"。由此可知,"吶喊"並不能直接解決問題,"行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適當結合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