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斗論中國思維問題 三

胡星斗論中國思維問題(三)


胡星斗論中國思維問題 三

導讀:

  中國人擅長直覺、悟性、感性思維,而理性思維能力弱。我們崇尚的是對大自然、社會、人生的體驗、感受和頓悟,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境”。


  全文約3227字,預計閱讀需要6分鐘


胡星斗論中國思維問題 三


莊周收弟子


  胡適在女人的香味中至寅時尚未入睡,最終沒能抵抗住素娥的誘惑。早晨起床後,頗感對不住先生,誰知莊子仍說“無妨”,並稱:“人體是‘天體’,最為美妙、自然。只要兩人有意,儘可享受天然素樸之真。從‘道’的高度來看,萬事萬物皆‘無畛’,沒有區別。大小、有無、好壞、生死、男女等區分皆是庸人自擾”。胡適心想:夫子乃古之賴希(西方性思想家)也!

  應弟子們的請求,莊子、胡適等人乘“莽眇之鳥”來到姑射山講課。但見這山,雲遮霧繞,險峻雄奇,渺渺乎雲海無涯,飄飄乎春波盪漾。忽見一位神人,他“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忽而“吸風飲露”,忽而行吟浩歌,引得莊子急忙趨前作揖道:“神師!恕我冒昧,我是蒙人莊周。天天晚上夢見您,沒想到今天能遇上!夢中經您指點,我修得‘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功夫,可惜仍不能成為象您一樣的神人,望加以指點”。神人道:“昨天有一位叫魯迅的,說他自己心胸狹隘,性格偏激,太憤世嫉俗、沉於世事,希望我教他優遊忘世之道,我說‘去請教莊周吧!’今天你莊周卻來請教我,記住:不一定要做象我這樣的‘不食五穀’的神人。‘周旋於億萬人間,如處獨焉,如蹈虛焉,御至紛如至少,視多事為無事’,‘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即成神人矣,對不起,我不想長時間見凡人!”。莊周還想說什麼,但只見一股輕煙升起,神人已遁身而去。莊子目瞪口呆。

  胡適聽得神人之言,覺得有理,頓感莊子是世俗中最偉大的人,於是想拜他為“千世之師”。莊周被神人拒絕,本來有些萎靡不振,看得胡適真誠,遂欣然答應,當時以蘭草為鑑,結為師徒,並不行世俗之禮。

  師徒們來到一清泉旁,喝得甘甜泉水,皆讚不絕口。大家圍坐在一起,請老師繼續昨天的話題。莊子道:“昨天我講了中華思想的背景,下面講講思維方式的特點和問題。第一點是,中國人擅長直覺、悟性、感性思維,而理性思維能力弱。我們崇尚的是對大自然、社會、人生的體驗、感受和頓悟,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境”。

  彭蒙插話道:“老師就主張‘神遇’思維,主張‘得意而忘言’,是吧?”

  “是啊。我承認我的思維弱點,即不清晰、不明確、不擅嚴格的理論分析。這種思維使得國人包括我自己在自然科學方面顯得異常地笨拙,而在哲學、文學、藝術方面則身手矯健得多”。莊子坦言。

  胡適道:“我去過西方,有些體會。中國人對大自然的認識始終是模模糊糊的,沒有能夠形成明確的自然科學體系。如中國史籍雖記載了哈雷彗星出現31次,是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記錄,但發現其平均週期的卻是英國人哈雷;中醫以及針灸技術有西醫望塵莫及的療效,但其理論基礎------經脈學說,至今仍是說不清、道不白的。難怪愛因斯坦說‘西方科學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以及通過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中國聖哲沒有走這兩步,那用不著驚奇,驚奇的倒是這些發現在中國全都做出來了’。當然,愛因斯坦是在過於誇獎中國人。我們往往只注意現象,卻不想透過事物的表象去抓住背後隱藏著的本質,也就是說,中國人很少有形而上的衝動,對現實之外的東西都不感興趣,它帶來的必然後果就是理論的膚淺和不成體系,更進一步的後果就是技術的落後。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由於缺乏理論的指導而陷入停滯。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而近代卻捱打,難道不是這種思維模式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嗎?”


胡星斗論中國思維問題 三

  莊子從時間“蟲洞”曾遊歷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所以,知道“近代”的事。他對胡適的說法點頭稱是。

  莊子說:“中國思維方式的第二個特點是擅長辯證思維。《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鬻子曰:‘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於柔必剛,積於弱必強’。老子則堪稱辯證法大師,他指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將欲弱之,必固強之’,‘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功成身退,天之道’,‘物壯則老’等等。中國人即善於從禍福相倚、陰陽轉化、五行生剋等角度考慮問題,最能反映中華思維的太極圖即是辯證轉化圖。中國思維的第三個特點是崇尚簡潔無言。中國詩詞、文章都寫得言簡意賅;中國哲學關注的是人生、社會,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因此,它也寫得簡練、不繁瑣,這樣才能普及、推廣。《論語》、《老子》等書中全是警句格言”。

  “西方的哲學書卻大都寫得艱澀難懂,充滿論理智慧,只有少數人能讀得懂。這說明西方人擅長邏輯思維,中國人卻不是這樣。我們關注的是人間的風雲變幻,而這往往是沒法運用邏輯思維的”。胡適總是博採中外,像個內行。

  莊子繼續道:“中國思維不僅簡潔,少有邏輯性,而且主張無言、少言、默契。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說:‘天何言哉!’,禪宗推崇‘不立文字’”。

  “怪不得老師您也推崇‘得意而忘言’、‘目擊而道存’”。東郭子像是豁然開悟。

  “主張無言、忘言,是由於人生、社會的許多感受、現象無法用言語表達”。田駢亦打破沉默。

  “現代西方哲學也開始重點研究人生、社會,胡塞爾、維特根斯坦也認為有必要保持無言”。胡適又一展學識,像是在與眾弟子一比高低。

  莊子稱讚大家說得對,又道:“中國思維的第四個特點是慣用比喻、暗示,喜歡以外物間接地隱喻內心。這在成語、俗語中相當多,如‘山河易改,本性難移’,‘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易漲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復小人心’,‘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彌耳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等等。但實際上,‘山’、‘馬’、‘鳥’、‘獸’與‘人’並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繫。無窮的暗示則使得中國思維一方面韻味無窮,另一方面又過於含蓄,這種例子很多,大家說一說”。

  弟子叔山道:“如文學上有‘美人情結’,以示己志,屈原詩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弟子子綦道:“駱賓王詠蟬詩:‘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是暗示自己的高潔;孟浩然詩云:‘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實際上是羨慕為官;李白詩:‘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也是感嘆做官難”。

  胡適道:“中國人的這種比喻、暗示屬於形象思維的一種,西方文學現代流派象徵主義代表人物艾略特、葉芝就很欣賞這種間接表達、隱喻內心的寫法,意象派人物龐德還翻譯、附會了不少中國詩。但我認為在中國這種以物喻人的寫法用得太爛,也太單調”。

  “好!大家都善於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最後講講中國思維的第五個特點,即整體性、綜合性。國人主張天人合一、人我一家、靈肉和諧,我主張‘萬物齊一’,中醫主張整體療法,很可能頭痛醫腳。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構成一個系統,中醫中則對應為肝腎脾心肺,是一個整體”。沒等莊子說完,彭蒙道:“圍棋也是重整體、重感覺,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遊戲”。胡適道:“是啊,圍棋不象國際象棋邏輯性那麼強”。

  莊子崇尚人人平等,自由辯論,所以並不介意弟子們打斷自己的話,他繼續說道:“國人還擅長綜合的、歸納的方法,比如闡述‘道’,沒人給出、也不可能給出精確的定義,只能作一些零散的描述,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朝聞道,夕死可矣’,根據這些,然後讀者自己得出結論”。

  胡適道:“西方人卻擅長於分析。他們總是先給出精確的定義,然後展開討論”。

  莊子道:“中國思維方法有自己的長處,西方人也有自己的短處,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吧。我們應當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只有這樣才能‘坐集眾人之智’,創造出輝煌的現代中華文明。天快黑了,我們打道回府!”

  眾人騎“莽眇之鳥”,回到了雲夢山。莊妻素娥出外來迎。胡適再在老師家留宿一夜,然後依依惜別,返回民國。(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