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大人走了

1908年4月13日,誰也沒有料到初春的北京,還會有如此大的霧氣。上午,北京前門火車站,人聲鼎沸。十幾個西方國家的駐華公使及夫人,清廷的皇親國戚、各部府衙的大臣,名流士紳、工商買辦,以及海關總稅務司署職員們都列隊在車站廣場上,在北京的頭面人物幾乎是傾城而出。好幾個國家駐使館的衛隊組成了儀仗隊,盔甲鮮明,隊列嚴整。

赫德大人走了


這次活動的主角是曾經執掌中國海關近半個世紀的英國人——鷺賓赫德。

他們都是向這個京城裡曾經最有影響力的洋人致敬的,這時的前門火車站足足聚集了超過上千人。(老年的赫德及夫人)

赫德大人走了


赫德大人走了


由使館衛隊、大清新軍,以及赫德創辦的銅管樂隊組成的軍樂隊,反覆演奏各國國歌和赫德喜愛的曲目。在場的很多洋人以及皇親國戚們都曾在赫德的花園派對上聽過這些曲子,但今天聽起來,讓人不禁黯然神傷,彷彿是隨著赫德爵士的離去,這些曲譜將永遠的被翻過去。

赫德仍舊是人們熟悉打扮,深色的長風衣,黑色的硬頂圓禮帽,腳下的皮鞋纖塵不染,左手握著白手套。

握手、寒暄、行禮,赫德爵士並沒有什麼太多的表情,至於他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沒有人知道。就在幾個月前的1907年的年底,赫德幾十年的摯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的稅務司金登幹故去了,彷彿在召喚著赫德這幾十年來不曾停歇的車輪慢慢停下。

1908年的元旦剛過,赫德正式向大清朝廷遞交了請假報告。慈禧照例下旨慰留,並稱赫德“在中國總司傕務,宣力有年,卓著成效,國家資深倚重,所有承辦之事,悉臻妥協”。

(赫德離開時留給公眾的模樣))

赫德大人走了

(赫德去世後,海關同仁為他建的銅像,樹立在江海關門前)

赫德大人走了

(1906年他返國前和管家再北京官邸前)

赫德大人走了


在中國出版的《泰晤士報》寫道,那天,赫德神情頗有些落寞,卻不失風度。身上仍是他平常穿的一件總稅務司長外套,有些褶皺,並且按照他自己制定的海關著裝規定,沒有扣扣子。

七十歲的老人邁著緩慢而堅實步伐,從歡送的人群中走過,他摘下禮帽,露出荒涼的額頂,頻頻頜首向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們致意、道別。

登車時,赫德忽然轉過身,向在場的人微微彎腰頜首,似乎是一位功成名就的演員在他結束演出生涯時的最後一次謝幕。

應該說這一次轉身,是赫德留給世人的最後的一個“貢獻”。

赫德真的要走了,就像他自己最後留在臺基廠總稅務司辦公室寫字檯上的字條一樣,“1908年4月13日上午7時,麓賓赫德走了”

後來赫德長女埃薇後來回憶,歡送赫德的最後一支曲子是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樂音悠揚,在場的西方人沒有一個“不含著眼淚道別”。

赫德乘上火車,先到了天津盤桓幾日後,20日,最後在依依不捨中地登上海關巡船前往上海,海關巡船華洋關員向自己的締造者致敬。(1908年7月,大清駐英國公使館在倫敦舉行盛大的歡迎宴會)

赫德大人走了


1911年9月,中國爆發辛亥革命前夕,赫德在英國白金漢郡逝世,直到這一刻,大清政府仍然為他保留著大清海關總稅務司的職務。赫德安眠於英國南部伯克郡的一個偏僻的鄉村教堂墓地,他的墓碑上刻著“鷺賓赫德,他在依上帝的旨意服務於他那個時代的人們後,安眠於此。”

本來赫德非常希望自己的裴式楷接班,可最後這頂帽翅落到了英國人安格聯的頭上,從此中國海關開始了安格聯時代。

在中國,人們用一種傳統的形式紀念他們卓越的領導人,全體中國海關職員以個人集資的形式,為赫德鑄造銅像。當年赫德轉身登車的形象,被雕像的設計者、英國人亨利·貝格拉姆採用,也為公眾所接受。


赫德大人走了


赫德大人走了

不過赫德銅像不像他在中國海關的任期一樣長,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衝進上海公共租界的日軍,套上繩索拉倒了位於江海關門前的赫德銅像,還拆毀了基座,收拾收拾裝上卡車運走了,表面上的原因是皇軍的太平洋聖戰需要銅鐵,實際上是日本人想消除歐美在中國的一切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