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正逐步成為廣東科創中堅力量

3月25日,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頒發了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其中突出貢獻獎2人、自然科學獎24項、技術發明獎14項、科技進步獎135項、科技合作獎4人,合計179項(人)。

省科技廳負責人介紹,與2018年度相比,2019年度獲獎項目數量增加3項(人),更多的優秀成果湧現,充分展示了我省大力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科技創新強省取得的突出成效。

45歲以下第一完成人有61人

誰擁有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

2019年度突出貢獻獎兩位獲獎者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王迎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張偲。“這兩位傑出科學家目前仍活躍在科研一線,他們對科學的執著和追求、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樹立了光輝榜樣。”省科技廳負責人說。

青年科學家獲獎群體同樣引人注目、可圈可點。據統計,2019年度獲獎項目(人)中,45歲以下的第一完成人有61人,佔比34.1%,其中特等獎項目1人、一等獎項目12人、二等獎項目48人,青年科技人才正逐步成長為我省科技創新中堅力量。

自然科學獎勵項目創新高

利用人體尿液成功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為進一步研究發育、分化、衰老和疾病等諸多過程提供了全新思路,這項由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西班牙籍研究員米格爾·埃斯特班牽頭完成的“尿液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及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9年也是我省開放外籍科研人員提名自然科學獎的元年。

近年來,我省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著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始創新成果重大突破。

數據顯示,在2019年度179項獲獎項目(人)中,自然科學獎有24項,佔比達到13.4%,獎勵數量和佔比均為歷年最高。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充分展現了我省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取得的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穩健

測溫、消毒、空中喊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疆創新的無人機各種使用“姿勢”相當搶眼。2019年度的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頒給了大疆創新“三維環境智能感知系統研發及應用”項目。

2019年度科技進步獎共有135項獲獎,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29項、二等獎105項,這批獲獎項目成果在轉化應用過程中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據統計,獲獎項目成果轉化應用後在完成單位新增銷售額累計達到893.3億元、新增利潤累計達到136.7億元,在應用單位新增銷售額累計達到1054.1億元、新增利潤累計達到122.3億元,充分展現了我省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在2019年度179項獲獎項目(人)中,由企業牽頭或參與的項目總數達到123個,佔獲獎項目總數的68.7%。從牽頭項目看,由企業或依託企業牽頭完成的有66項,佔獲獎項目總數的36.9%,位居首位,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穩健。

南方日報記者 卞德龍 吳少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