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湖南:瀏陽市。

瀏陽市地名由來

瀏陽河古名瀏水。瀏陽縣城位於瀏水北岸,而水之北為陽,故名瀏陽。

瀏陽市歷史

瀏陽在古代九州中屬荊州,戰國時屬楚國,秦代屬湘縣,漢代先屬長沙國,後屬臨湘縣(今長沙);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析臨湘縣地始置劉陽縣。治所設“縣東”舊城隍廟附近;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劉”為“瀏”,稱瀏陽縣;隋大業三年(607年),併入長沙縣;唐景龍二年(708年),復設瀏陽縣,屬潭州長沙郡。縣治設故城西面淮川(現市區);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瀏陽州,縣治處所設在居陵鎮(現官渡鎮)。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縣,縣城再遷淮川鎮。明、清屬長沙府。1912年,屬長寶道。1914年,更名為湘江道。1926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7月19日,瀏陽解放,8月,屬長沙專區;1952年9月至1968年2月,改屬湘潭專區。1968年1月,改稱湘潭地區;1983年2月,撤銷湘潭地區,瀏陽縣劃歸長沙市管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縣治在縣城文廟禮樂局內(今圭齋東路81號);1954年春,遷至才常路譚嗣同祠右側曾子廟內(今才常路79號);1990年7月,遷入譚祠左側才常路93號;2004年12月,遷至關口街道長興社區行政中心。

2005年12月27日,將白沙鄉與大圍山鎮合併,設立新的大圍山鎮,鎮人民政府駐東門市;將沙市鎮與赤馬鎮合併,設立新的沙市鎮;將山田鄉與淳口鎮合併,設立新的淳口鎮。

2007年4月,撤銷高坪鄉,設立高坪鎮。2008年12月,撤銷三口鄉,設立三口鎮。2009年10月,撤銷官橋鄉,設立官橋鎮。

2015年,楊花鄉和大瑤鎮成建制合併設立大瑤鎮;七寶山鄉、永和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永和鎮;三口鎮、古港鎮成建制合併設立古港鎮;溪江鄉、關口街道成建制合併設立關口街道;太平橋鎮、集裡街道成建制合併設立集裡街道。本輪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瀏陽市共轄25個鎮4個街道3個鄉。2016年8月30日,葛家鄉撤鄉設鎮,改為葛家鎮。2018年6月,蕉溪鄉撤鄉建鎮。

截至2019年末,瀏陽市轄4個街道、27個鎮、1個鄉:淮川街道、集裡街道、荷花街道、關口街道、社港鎮、官渡鎮、張坊鎮、達滸鎮、沿溪鎮、古港鎮、永和鎮、大瑤鎮、金剛鎮、文家市鎮、棖衝鎮、鎮頭鎮、普跡鎮、永安鎮、北盛鎮、龍伏鎮、澄潭江鎮、中和鎮、柏加鎮、洞陽鎮、大圍山鎮、沙市鎮、淳口鎮、高坪鎮、官橋鎮、葛家鎮、蕉溪鎮、小河鄉。

地名看中國之湖南:瀏陽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