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飛沙走石的民勤現在怎麼樣了?

民勤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依武威,西毗鎳都金昌,東北和西北面與內蒙古的左、右旗相接,是鑲嵌在古絲綢之路要道上的一顆綠色寶石。 具體地理位置在東經101°49′41″—104°12′10″、北緯38°3′45″—39°27′37″之間。東西長206公里,南北寬156公里,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全縣最低海拔1298米,最高海拔1936米,平均海拔1400米,由沙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種基本地貌組成。

民勤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2800多年以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創造了“沙井文化”。西漢武帝時,在縣境置武威縣、宣威縣,後又置武威郡。前涼除置宣威縣外,收祖厲流民在漢武威縣附近置祖厲縣。北魏置襄武縣及武安郡。唐初置明威府、明威戍。唐大足元年(701),於縣東北置白亭軍,後降為白亭守捉。明洪武中,置臨河衛。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鎮番衛。清雍正二年(1724)改為鎮番縣。中華民國17年(1928),以“俗樸風醇,人民勤勞”易名民勤。民勤素有“人居長城之外,文在諸夏之先”的美稱,歷史上“文運之盛甲於河西”,是全省文化之鄉和教育名縣。

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民勤縣城以南30公里處,南起洪水河橋、北至紅崖山水庫北緣,溼地公園區劃四大功能區,即溼地保育區、溼地恢復重建區、溼地宣教展示區和溼地合理利用區,屬西北乾旱荒漠地區比較典型的由永久性河流、人工庫塘、泛洪平原、灌叢沼澤組成的荒漠溼地類型的溼地公園。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淨化水質、提供野生動物棲息場所等特殊功能,是民勤綠洲的核心區域,生態區位十分突出。執行全方位的立體溼地保護措施,才能進一步保護和恢復溼地公園內溼地資源,在民勤縣委、民勤縣政府的支持下,一株株茁壯生長的胡楊隨風搖曳,全國面積最大的胡楊林在此建立,數年之後,萬畝胡楊大樹參天,將成為溼地公園東側,阻擋沙漠侵蝕最堅實的屏障。

位於石羊河下游紅崖山水庫,是溼地公園重要的水源給養地,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庫,也是民勤縣唯一的水利調蓄工程,澆灌著全縣六十多萬畝耕地,支撐著民勤綠洲的生存與發展,是沙鄉人民的命脈。紅崖山水庫內游魚簇簇,野鴨戲水,水鳥穿梭,黑鶴長鳴,天光漠色,都蘊含在水光波影之中,這裡是候鳥往返北部沙漠戈壁區域重要休息點,也是少有的戈壁邊緣淡水補給區。

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造就了民勤穩固的綠洲防護體系。昔日飛沙走石、乾旱少雨、鹽鹼遍地的荒蠻之地,如今已變成綠色如潮、蘆葦叢生的塞北江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