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母,你為自己的養老問題擔心嗎?怎麼化解?

海雲海


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母,你為自己的養老問題擔心嗎?怎麼化解?

我從來沒有擔心過自己的養老問題,因為我已經為自己做好了這些準備。

1.現在就愛惜自己的身體。儘量讓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出於一個很高的水準,人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任何時候,只要有一個好的身體,那麼晚年以後不僅僅只是不用忍受病痛帶給自己的折磨,更多的是可以提高自己晚年的生活質量,晚年能有一個好身體,就會比什麼都重要。

2.現在就學會合理的理財,給自己晚年攢養老錢。現在畢竟是一個商品經濟社會的年代,離開錢的話,是很難生存下去的,那麼人老了以後,也是需要花錢的,不管有沒有人贍養我們,金錢都是一種必需品,有錢了就會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一些。

3.現在就給子女做了一個很好的表率。人常說:“父母是孩子最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子女都看著眼裡和記在心上,因此從現在起我就以身作則,真正的承擔起了贍養自己父母的重任,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自己的父母也能夠感受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養”的這種幸福感。

4.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面,我從小對他們要求很嚴格,沒有這種“溺愛”的做法。在他們成家立業以後,我也從來不干涉子女的家庭生活,他們的事情自己做主,不管是兒媳還是女婿,我都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家裡人,不偏誰不向誰,一視同仁。

所以說,雖然我是獨生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也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更多的就是自己以後的養老,以自己為主,兒女為輔,二者相輔相成,我也相信自己把上邊這4點做好,多半情況下,自己的晚年生活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小微情感世界


先講一個小故事。真實的故事。我的小孩是一個兒子,我也只有一個兒子,就是獨生子女。小孩上高中了,成績突然下降,下降得非常厲害。他初中的時候成績可是全班前幾名,高中讀的也是重點實驗班。多次語重心長的教育以後,小孩的成績還是沒有一點起色。反而激起了他非常強烈的反抗。以前從來不敢和我頂嘴的他居然多次小聲但是堅決的懟我。

在高一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以後,他的成績不出意外的繼續下滑。已經是全校倒數一百多名了。盛怒之行,我拿出他的課本和課外輔導資料,準備一把火燒了。小孩阻止我的過程中,我居然推他不動。他就站在那裡,眼睛看著我,沒有說一句話。我突然發現,他已經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對我言聽計從,唯唯諾諾的小孩了。

那個時候我就在想,如果以後我老了,他嫉恨我小時候對他的嚴厲,在我生瘡害病的時候他不管我了。或者在生活中不給我養老,甚至他還要對我動粗,我又打不過他。我應該怎麼辦?我是不是應該趁現在自己還有能力,他還需要我的時候,對他好一點。以後他也才有可能對我好一點呢?

雖然我有養老保險,以後老了的時候生活不成問題。但是哪個又敢說自己老了的時候身體還是一直很好,也不會生病,不需要人照顧呢?何況我們這一代,絕大部分家庭都只要了一個小孩,都是獨生子女。以後老了,養老的時候,不像以前,自己有幾個小孩,這個不孝順,還有其他的可以依靠。而我們沒有選擇,只能指望他們的善良。

當然,我對自己的小孩還是比較瞭解的。他不是上面說的那樣的人。我也相信等我真的老了的那一天,他一定會好好的照顧我,讓我的晚年無憂。但是人也是感情動物,你對他有多好,他以後也會加倍對你好。俗語說”養兒防老”,但是在我們還在養他們的時候對他們怎麼樣,他們是會記在心裡的。因此,作為獨生子女家長的我,對於以後的晚年生活,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一點擔心的。朋友們,你們呢,有沒有?


我愛祖國的大江大河


我是ivan媽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我是一個80後的媽媽,我只有一個兒子,從孩子出生以後,我在也沒有想過要在要二胎,所以我也是獨生子的父母,可我從來都不會為自己養老問題而擔心過,我早就做好打算:

1、自己老兩口自己存點錢,孩子成家以後,他們願意贍養我們老人,我們就跟他們過,如果不願意也可以,我們會自己找一個好一點環境的養老院住,想吃什麼就買點什麼,無聊就去旅遊散心,偶爾去看看兒子孫子,

2、保持好的心態不要一心只想養兒防老,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老是抱著那些老思想,一定要讓兒女贍養。

3、現在獨生子女佔大多數,要一對夫妻贍養四位老人,還有孩子確實壓力太大,儘量他們添麻煩,所以我們要身體健健康康,就是給他們最大幫助了。

我們只要做到身體健康、自己存點錢、找一個好環境的養老院、保持好心態、不給孩子添麻煩,那我們養老還有什麼問題呢,不必什麼都依靠孩子。





ivan媽媽


作為獨生子女父母,我不為養老問題擔心,因為我已經安排差不多了。首先是換了電梯房,綠化環境比較好,便於散步,超市就在附近,購物出行都方便。

經濟方面兩老退休金夠花,平常以素為主開銷不大,生病有醫保,應急有積蓄,這些都不成問題。

平常注意保護好身體,心態要好,成天要忙碌做有益健康的事,可以養花,畫畫練書法讓自己心靜,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有生之年只要身體健康,能夠自理就不會增加兒子媳婦的麻煩,因為他們工作忙,也沒時間。

如果一旦不能自理了,我不準備治療,雖然醫保報銷比較多,兒子媳婦都是學醫的,看病也是有利條件,但是又有何意義?

現在醫科學還沒發展到那個地步,讓人們沒有病痛,不能自理是致命,活著也沒多大的意義,只有增加國家和家人的負擔。我不想做這樣的人,已經關照兒子無須為我治療。

所以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態,享受生活每一天,健康快樂才是最幸福的養老。





崇文重教


我就一個女兒,因為結婚比較晚,所以我今年55歲了女兒才24歲。我過的可能比大多數人都窘迫。女兒四歲時因為妻子的背叛離婚了,女兒就跟著我,由我(主要是我媽幫我)撫養女兒成人(女兒大學的費用是她媽給的)。

因為是獨生子女,我非常希望女兒能在家鄉工作,生活。但可能辦不到了。因為女兒愛上了一個外地的小夥子。估計以後要去外地生活了。

我離婚後因為感情受挫,不想再結婚了,所以直到現在仍孑然一身。加之2005年單位解體就下崗了,至今沒什麼工作和穩定的收入。靠打短工生活,現在50多了,很多企業不願意用年齡大的了,所以短工也不好打了。更為不幸的是在2011年還患了冠心病,每年的藥費也要6000元左右。

我真很擔心,像我這樣沒有穩定收入,又沒親人在身邊,還有病魔纏身,到了行動不方便的時候怎麼辦?說實話,我真不知道怎麼化解我目前的囧態,讓提問者失望了。


失意人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母,你為自己的養老問題擔心嗎?怎麼化解?

我是72年獨生子女的父母,我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通過努力考了一個小中專,那種特除時期,我們考中專是為了早找工作,早畢業,給家庭減輕負擔。參加工作後沒幾年就遇到下崗。所以就跌跌撞撞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選擇了創業賣服裝,先是擺地攤,慢慢發展有了自己的一個小門市先生存,慢慢熬到了現在,雖沒有大富大貴,但是很知足了。

我是72年,馬上就要50歲了,隨著孩子大學畢業,上班成家我才鬆了一口氣,養老問題也提上了日程,在2019年為自己和老公買了養老保險,為了以後不能勞動了,自己還有一份保障,不管多少,有總比沒有強👍特別像今年疫情一爆發將近2個月沒有收入,心裡慌慌的沒有了生活來源,現在還年輕,還能出去掙,到年齡大了,身體不好了,有一份收入,心裡有底氣。

現在的孩子們壓力也很大,房貸,車貸,我們要做到自力更生,不能拖累孩子自己省吃儉用攢點錢,在能力範圍之內幹力所能及的勞動,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總之,能自己做到的自己想到的就不要麻煩任何人,到老了實在動不了了,只能老伴照顧,俗話說得好;少來夫妻老來伴。再不行,自己攢錢去養老院(在錢夠的情況下),先活在當下 好好活的,此一時彼一時。不多想了。這是一個小老百姓的看法和做法。


王玲芝1688


上天賜給我一個兒子,已經16歲了,作為獨生子女的母親,對以後的養老問題還是有些憂慮。因為我們家境一般,現在我和丈夫沒有餘錢所以沒有買養老保險,兒子正在上高中,家裡還需要還房貸,國家現在推行一般45歲開始繳納養老金,雖然還有六年時間,但我也隱約感覺到壓力;另一方面,當我和丈夫到了60歲左右都無力外出工作後,除了依靠微薄的養老金,還要依靠兒子幫襯和照顧,他的壓力會很大,如果他的對象是獨生子女,壓力無疑更大!所以工作之餘,我努力想辦法提升自己,平時也注意保養身體,希望能慢慢改善生活處境,以後也能少給兒子的家庭增加負擔。


晨曦曉悟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就提出並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鼓勵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於是出現了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享受到了整個家庭所有的關愛,但也承擔了養老所有的重擔。都說養兒能防老,如果家裡是獨生子女的話,真的能養老嗎?


一般的父母都是善良的,不會特意找孩子的麻煩。父母只要有口吃的,有個地方住,自己能照顧自己的時候,父母就不會讓孩子照顧。除非父母有病了,生活不能自理了,才會麻煩孩子。所以說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有的人當死自己都會照顧自己。不是你想的那樣子,難道生病還都生嗎家裡四個老人一起生病,把你忙壞了,這樣子事情一般不會有的,電視劇裡也許能看到。所以說老人不是麻煩也不累贅,老人是家,有老人在就有家,沒有老人感覺就不像家。我們也會老,都是這樣過的,珍惜生活。

雙獨戶就是四個老人,現在二胎放開,生二孩戶又工作又撫養二孩哪還有時間照顧雙方父母,城市的還好點,雙方父母都有退休金,有醫保,生活上基本不用擔心,有災有病也好辦因為醫療條件好,方便,養老基本沒問題,往後行動不便讓他照顧一下就行,還可以去養老院

父母為子女操心了一輩子,老了還要照顧子女的孩子。而父母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子女贍養他們,也就只有一個心願,希望子女可以過的好,父母也是想盡辦法不去麻煩子女,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父母就已經減輕了子女的壓力。那作為子女,即使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父母,他們要的不多,只希望子女可以常常陪伴著他們。

而大多數父母,平時也都是省吃儉用的,就想為自己存點養老錢,都不想麻煩子女,想讓子女減輕負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子女平時問要什麼,父母都會說什麼也不要,就是想為子女省點錢,但很多子女卻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覺得父母過的太拘謹,自己則是個月光族。

就盼著國家那個年代對獨生子女父母的承諾早日實現,(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好,獨生子女父母國家來養老),現在應該實現那個年代的承諾了,因為國家富餘了,有錢了,也是時候了。

另外,國家也對獨生子女父母養老院居住等方面也進行照顧。未來的相關好政策肯定會越來越多。比如對獨生子女父母住院報銷比例提升或者降低深甚至不設起付線等等。目前青島市對獨生子女住院報銷可以享受5%的報銷比例提升,如果一起轉為獨生子女父母的照顧就更好了。不過孩子也不是一天養大的,如果多要幾個孩子,雖然晚年幸福。年輕時候的生活會非常辛苦,這也是我們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多生孩子的原因。

總的來說還是正視我們的現實吧,希望我們國家越來越好,這樣大家的各項待遇才能越來越高。不管什麼情況下,都可以上養老院養老,可以選擇離孩子近一點的養老院,以便孩子有時間去探望。總之,這類老人比較自主,經濟上可以完全脫離孩子,只要孩子能在精神上多加安慰,就能幸福的度過晚年了。

60後、70後都已經到了養老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怎麼開心怎麼活了。可是以“輸贏論英雄”已經深入人心,爭贏求勝似乎是人類的天性,但我們要問:輸贏的標準是什麼?輸者真的輸了嗎?贏者真的贏了嗎?

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莫過於“隨心所欲”,每個人若能遵照心裡所想,去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那該是多麼美好。可惜,人們總是顧慮太多,覺得這樣不行、那樣不妥…結果,人生如白駒過隙,倏然而逝,到時候再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已經來不及了。

60後、70後,的我們已經經歷了很多,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它都是我們生命中獨一無二的創作。到了現在這個年齡,我們要學會急流勇退,學會隨遇而安。那些不屬於你的,遲早會離開你;那些屬於你的,誰也拿不走。我們最佳的養老方式是“靜心”。


表情姐59893537554


擔心是有的,不過現在年紀還沒有很大,想的比較少。

我們這代人,響應國家計劃生育的號召,基本都做到了“只生一個好”,我就只有一個女兒。

年輕的時候也沒有多想,帶好孩子,盡心工作,現在退休了,才想起養老這塊,跟我們的父輩比起來,晚景恐怕是要落寞一些。我姊妹三個,老父親跟在弟弟家,我們雖然不是生活在一地,但平時有空,特別是逢年過節那是一定要看望老父親的,老父親活到85歲辭世,晚年非常幸福,人也慈祥,基本沒得大病,有時候小毛病住院大家都輪番上陣,照顧的很周全。我在退休後,有次代老父親到醫院檢查身體,忍不住想到自己,想著老父親現在有我們照應,自己老了誰能照應……感慨還真不少哦。

現在的孩子,不僅僅是一個的問題,他們普遍沒有我們這代人能吃苦能扛,也沒有我們這代人好像天生就具有敬重父母的情結了,這樣的情況,到我們老了,不能自理了,不管孩子在或者不在身邊,都是有問題有麻煩的。真要是生病住院了,只能指望老伴照應了,不能自理的日子更是想都不敢去想了。

個人也不是消極,我們這代人情況都差不多,這些問題將來可能會成為社會問題的,希望政府能在將來為我們提供一些幫助,比如花點錢就能找到“家政服務”的人員,或者能有養老院供我們選擇……

目前,還沒問題,也不願意多想,過好眼前的日子更重要,想多了會頭痛,多想也沒那個必要,誰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相信現在的社會,相信黨和政府,當然,儘量不給家人不給社會增加負擔,製造麻煩是我們自己方面的主觀願望,能自理都自理,不能自理就進“養老院”是我個人的願望+努力方向。不是孩子指望不上而更多的是不願意給孩子增加負擔,他們生活的節奏快,很辛苦。

想多了其實真沒必要,老古話“船到橋頭自然直”嘛,都會有辦法的,千萬不能把它當成問題,在心頭結成愁緒,那樣就不好了,會影響我們老年生活的質量。


4號老頑童


沒有什麼可擔心的。我們只有一個女兒,已經嫁出去好幾年了,小夫妻倆在南京工作。我們老倆口都是企業退休職工,退休金加起來每月4000多塊錢,因為住在縣城,所以消費水平低,自己也有房子,儘管退休金不高,但也足夠我們用了,除了基本的生活費以外,每月還能剩餘2000多元。孩子們也不向我們要錢,平時還通過快遞給我們買這買那,反倒給我們貼了些錢。

我們老倆口都有職工醫療保險,平時有點小毛小病也花不了多少錢。即使將來歲數大了會生大病,醫護費用多,但隨著國家醫保體系的健全和完善,自己也不會承擔太多,完全可以應付,不會影響正常的生活。

這幾年趁著沒怎麼老,腿腳硬朗,每年出去旅遊一兩趟,飽覽各地風土人情,其費用控制在萬元以內,確保不透支當年規劃的積餘存款,既提高了現在的生活質量,又保證了晚年生活不受影響。古人說得好,沒有遠慮,必有近憂。

女兒常說等我們到了晚年,把我們(也許只剩一個了)接過去。雖然沒有當面否定她滿懷孝心的建議,但私下裡從沒有過這樣的想法,從熟悉的老人經歷當中,我們深知寄人籬下的滋味並不好受,儘管是自己的親生子女也是如此,因為隔代人必有分歧處,不可能相處融洽和諧,整天生活在委屈、包容、忍受、佯裝等心不由衷的氛圍中,那一定很累很累。鑑於此,我們老倆口達成一個堅定的共識:兩人都在,則廝守在一起,互相照應生活起居,絕不輕易住到女兒家。假如孤軍奮戰時,難以自理生活,可到女兒家附近的養老機構,反正自己有些積蓄,不增加女兒負擔,但可抽空探望,這叫統籌兼顧。

夕陽無限好,只要安排早。我們雖然只有一個獨生女,但只是在青壯年時付出多一點。到了退休及晚年,吃穿住行玩,一切都很好!沒有任何後顧之憂,此生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