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寶物:漢銅甗

滁州寶物:漢銅甗

甗 (yǎn),蒸食器,功能相當於現代的蒸鍋。滁州博物館珍藏的這件漢銅甗為1996 年6月17日滁州琅琊區文物管理所移交而來。因年代較遠加之受當時文物管理保護工作條件所限,漢銅甗的發掘過程已無法精細考證。

“甗”的高顏值

當這件巧奪天工的炊器再一次呈現在世人面前,會讓人由衷地感嘆。細察這件漢銅甗,它高 48.5 釐米,腹圍 84.8 釐米,重 6680 克。由釜、甑、盆套合組成。

滁州宝物:汉铜甗

銅甗上為弧腹平頂盆,腹部有弦紋,兩側有一對鋪首銜環。中層為甑,圈足緊扣下層釜的口沿,底部有長條形箅隔,用於放置食物,箅上有一凸形沿,用於截留蒸發的液體,並留有一孔通往體外短流。下層為釜,內置水,上腹有一對鋪首銜環,肩部有一馬蹄形凸槽,槽中有一孔,正對甑部的短流,用於回收甑部流出的液體,如此循環利用,頗有些綠色節能環保的意味。

甗的發展歷程

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使用陶甗來蒸煮食物,那時甗的造型分為合體式和分體式兩種。到了商代,人們移植陶甗的造型,鑄造出青銅甗。這時甗的造型也變得多種多樣,除了分體式和合體式,還出現了三聯體式,看上去像是放在一條長案上的三口大蒸鍋。

滁州宝物:汉铜甗

商代婦好墓出土的三聯體青銅甗

西周時期甗皆為侈口,類型單一且數量急劇減少,與之搭配的器物組合為扁、敲、罐、豆、盤等,這一時期甗逐漸退出生活用具範疇,反映出炊煮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變。

春秋戰國時期,甗逐漸超脫其實用功能發展稱為一種“禮器”,即身份地位的象徵,尤其是銅甗或仿銅陶甗,在墓葬中多與其它器物形成固定搭配的組合。如咸陽任家咀秦墓戰國早期墓葬多是鼎、簋、壺、甗組合,鳳翔八旗屯秦墓、高莊秦墓中的戰國早、中期墓葬多是鼎、簋、豆、壺、盤、匜、甗組合。

到了漢代,隨著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甗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像滁州博物館館藏的這件使用青銅原料、工藝精湛、設計構思巧妙的大型甗只在貴族墓葬中發現過,例如河北滿城漢墓中就出土過一件漢代鎏金銅甗。墓主人劉勝是漢武帝的兄弟,被封為中山王。他一生不熱衷於政治,而追求養生、娛樂,尤其喜愛美食美酒。銅甗一定經常出現在他舉辦的貴族宴會中。由此,我們可以推測這件漢銅甗的主人也是一位熱衷於追求美食、喜愛宴飲的漢代貴族。

滁州宝物:汉铜甗

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鎏金銅甗

滁州宝物:汉铜甗

主辦:滁州市文化和旅遊局

運維:滁州學院蔚然新媒體中心

聯繫:[email protected](如覺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