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縣街是樂山縣制沿革的縮影,從道門口(公園口)起,至水西門止,街長345米,寬30米。其得名是因此街有樂山縣署之故。史載,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嘉定州為嘉定府,同時將明代省入州的龍游縣恢復為縣一級建制,以嘉定城東岷江東岸的“至樂山”山名,改縣名為樂山縣。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至樂山”即今樂山城東岷江東岸的掛榜山,唐名聖岡山,宋名至樂山。民國《樂山縣誌》稱樂山縣得名源於縣城西南的小山——金燈山,實是對古代嘉州地方誌文獻的誤解,今人毛西旁已撰文明辯。

清雍正時期重設縣級政權機構,為何要以山名縣而取“樂山”?按說嘉定城四周有諸多名山如凌雲、烏尤、龍泓等山不取,而卻取現在看來名氣不大的“至樂山”。其實,這在當時有其必然的理由。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首先,至樂山,林木蔥籠,溪澗淙淙,環境優美,漢時為崖墓區,至唐宋時這一帶已形成為嘉州城東的風景名勝區。從歷史文化淵源來看,“至樂山”的知名度在當時不會低於凌雲山。古代遊凌雲山的交通以陸路龍泓寺起,經今八仙洞、掛榜山,過蓖子街、上凌雲寺最為便捷,山名“至樂山”寓意為到了樂山樂水之地。

“至樂山”上人文遺蹟豐厚,唐宋著名詩人岑參、薛逢、三蘇父子等均遊此地,並有詩文誦詠。北宋時著名學者王樸隱居於此,號清閒居士。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留寓嘉州時專程過江拜訪王樸。王樸贈送黃庭堅嘉州奇石和手杖,黃庭堅欣喜不已,賦《謝贈文石》詩稱“是公至樂山中物,乞與衰翁似暗投。”

民國《樂山縣誌》記載,明清時期,每年農曆正月初七,樂山地方長官都要駕臨至樂山下,將菜油灑入山下清泉中,以油花聚散的大小,卜當年農業豐歉。整個儀式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官員、士紳、民眾把這一活動既作為一種宗教活動參與,又作為一項民俗活動觀賞。這一風俗影響深遠,直至清代。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其次,從“樂山”二字的含義分析,內含美好的想象和風雅的內涵。樂山古城位於三江匯流之處,青山綠水,鍾靈毓秀,人文薈萃,山、水、城融為一體,在清代即有“山林城市”之譽,著實有幾分孔夫子所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底蘊與意境。所以,清代恢復古之龍游縣時棄舊名改新名為“樂山縣”。 

清代設樂山縣後,起初府縣同在府署辦公,至乾隆三年(1738)知縣吳鑑才在今樂山市市中區政府所在地單獨建縣署,街名因此也以縣署名之。民國初年屬南團,1947年改為三民路,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紅旗路東段,1981年地名普查複名為縣街。樂山市市中區人民政府駐此街。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縣街在老樂山人的記憶中是極其重要的,近半個世紀前,縣街作為老城區的主要街道之一承載了開大會的使命。那時的大會,每個單位都要打著數杆紅旗和各種標語參加。一時間,縣街人潮擁擠、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現在的縣街,雖沒了開大會時的恢宏壯觀,但卻更顯淡泊舒適。街道兩旁樹廕庇天、綠意盎然,讓這條小街更加隱蔽於鬧市中;雖想以低調的姿態隱於鬧市,但是“巷深不掩酒香”,隱藏在縣街的各種美食引得各地老饕紛至沓來。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其中,“矮子餡餅”門市排隊的食客日日爆滿,它以天然健康、清淡酥軟、老少皆宜的特點吸引了各路食客。各類包子、海鮮麵、鍋盔、豆腐腦等美食也引來了絡繹不絕的食客,它們以獨特的口感刺激著食客們的味蕾。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品嚐完美食還可以隨意逛逛,一家黑色店招、不大的門市裡藏著各類時下流行的手工定製物件,水杯、手機殼、抱枕、鐘錶等都可以印上你喜歡的圖案。

老闆說,情侶照片印在杯子上代表著“兩人一輩子不分離”,這類定製物件不僅有趣還充滿意義。街上的服裝店、特產店等都是飯後消散時光的不錯選擇。

嘉州名街 | 縣街:縣制縮影 見證變遷

漫步在市井小街上,感受這愜意時光,就是縣街帶給你的最佳體驗感。

(樂山市市中區融媒體中心 攝影:劉斌、彭國平、王潔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