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釋,糧田年年減少,原來的雙季改為一季稻怎麼產量卻逐年上升?

用戶柴志貴


糧食作物是人們的生存根本,糧食一直都是人們最為關心的一個話題。以前種地像我們這邊都是種雙季稻,但是現在卻都只是種植一季稻。

一季稻與雙季稻相比,一年下來產量肯定是一季稻比雙季稻要低,而且近年來由於人們有拋荒以及稻田種植面積有下降趨勢。2019年糧食種植面積為14.71億畝,相比2018年少了1462萬畝,不過糧食的產量卻是又創了新高,去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了歷史的新高,產量為6.6萬億噸。在種植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為什麼糧食產量會進一步的上升,個人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糧食並非只是水稻一種。國內主要的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大豆以及薯類。水稻主要是在南方地區種植,而且南方地區還有不少的地方也種植小麥,從全國範圍內來說,水稻的種植面積與產量佔比並不是最高的。水稻的種植面積佔全國的27%,而產量佔全國糧食產量的37%。也就是說,水稻在全國來說,它佔比糧食的比重並不是絕對的大。

二,種植技術的升級。這裡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水稻種子的升級,二是種植技術的升級。現在都是使用雜交種子,它們的產量更高,同時現在大量的使用了機械化種植。優良的種子,加上更為精細的管理,糧食的畝產也在不斷的提升。據查有關資料,2019年我國糧食作物畝產比2018年多6.6公斤,特別是穀物每畝增產10.1公斤,而其它的比如大豆、玉米、薯類等也都有增產。

三,穀物種植面積降低了,但是豆類種植面積增加了。水稻、玉米的種植面積是有所下降,不過豆類的種植面積,特別是大豆的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增加的種植面積有1332萬畝。而且大豆的產量也有所增加,每畝比2018年增加2.2公斤。

四,並非所有地方只種一季稻。現在還是有很多地方依舊是種植著早晚兩稻,種植一季稻在一些地方流行,但是在一些地方還是沒有流行開來。去年早稻產量為525億斤,減產46億斤,但是中晚稻增產達到166億斤。

整體來說,隨著種植技術的升級以及現在種植基本都是大田種植,管理得更為精細規範,技術服務也更為周到,再加上糧食種子的不斷升級優化,每畝水稻的產量也是在不斷的提升。而糧食作物又並非水稻一種,還有豆類、薯類等。在每畝產量增加、不同品種糧食作物種植規模調整的情況下,糧食作物也出現了最近幾年連續的產量新高。


洞庭清水塘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有過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的情況。就是水稻產區將雙季改為單季,全年稻麥可獲千斤,而種雙季稻全年稻麥只有九百斤。雙季稻中的上季稻還是秈米,米質差。所以此後流行一年只種一季稻,一年三熟制改為二熟制。許多外出打工的省份,撂荒的也不少。可能北方產糧大省的努力增產,填補滿了以糧為綱時代的糧食總產吧?


鄉下人1個


原來雙季稻為什麼改為一季呢?下面我用事實告訴你!尤其現在種地不掙錢,更沒有勁種兩季。因為種兩季水稻就不能外出打工,打工比種地更划得來,一月最少也有三四千塊錢個月。一畝地還掙不到三四百塊錢畝,種十畝地還不如打工一個月。早稻產量沒有中稻產量高,而且人又累得要死還不掙錢,所以農民還是選策栽一季。種一季水稻就有空在附近做零工,加上中稻易管理產量又高,像我村基本上都是種一季中稻。種兩季的很少,因為我這邊有很多零工做,工資也比較高。一般男人有一百六塊錢一天,女人也有一百二十塊錢一天。這就是不種兩季的原因!


專長古玩


這是河北山東,往南種植區域,找農業專家科研,培育雙季種子,種植土地,就解決問題了唄。還是雙季種子已有,人的問題就是不種了?土地少也得種,怎麼也比廖荒強,要好的多,如果種植水稻,產量是標準的,屬於穩產,這樣的種子還信得過,最起碼不是轉基因,否則,高超特高產,究竟是不是轉基因,很難說了。


YHbaijiazhengming


品種的改良促進了糧食單產的提高,袁隆平老師功居首位。





稻花香裡話豐年


我也發迷[捂臉]有誰能解說不為什麼不?




一二山345


這都是袁老的貢獻!上世紀糧田幾十億畝,雙產只千斤,現在糧田不過十幾億畝,單產近噸,想想看是什麼概念?所以現在中國的糧食堆積如山。


摸不著的雲


數字遊戲不必當針(真)


象牙40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話是人說的,數字是人寫的,信者有,不信者無,歷史走過來就這樣,不計較,過好當下!


綠色的愛護者


你知道中國的牛怎麼會越來越少嗎?你知道空氣怎麼會嚴重汙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