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泡耙”上千元?檢察機關這樣防範毒品寄遞犯罪

幾個“泡耙”上千元?檢察機關這樣防範毒品寄遞犯罪

泡粑是我國西南地區經典的特色傳統手工小吃,以大米粉、糖為主要原料,鬆軟可口,在貴州、四川等地廣泛流行,廣受群眾喜愛。


就是這樣一種地方小吃,卻有人賣出了上千元的高價。先不要羨慕,反常的高價背後必有貓膩。近日,嵊州市檢察院起訴了一起用泡粑“打掩護”的販賣毒品案件。

寄遞毒品

嫌疑人楊某吸毒成癮,為了支付高額的“毒資”,慢慢幹起了為毒販和吸毒人員牽線搭橋的營生。2019年9月至10月期間,楊某“接單”後,多次通過餘某、袁某等人購買毒品冰毒,並將吸食後將剩餘的冰毒藏匿於泡耙中,通過快遞的方式寄送至嵊州等地,販賣給各地的吸毒人員。

幾個“泡耙”上千元?檢察機關這樣防範毒品寄遞犯罪

經偵查發現,楊某等人每次寄遞四五個泡耙,將冰毒藏匿在其中一個泡耙內,並將包裝抽至真空,以“網購食品”的方式掩人耳目。為了防止在寄遞時洩露真實的身份信息,楊某等人冒用他人身份信息進行線上下單,以此逃避收寄人員對身份信息的核查。即使偶爾去到門店寄遞,楊某等人也不使用自己的身份證件,而是用存在手機中的他人身份證件照片代替。


楊某等人的“謹慎”不止於此,“接單”時使用的微信賬號及收款賬號也都經過“特殊處理”,使用他人身份信息註冊的微信、支付寶賬號,以此規避追查。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3月25日,嵊州市檢察院以販賣毒品罪對楊某等人提起公訴。


落實“1號檢察建議”,嵊檢在行動


自浙江省檢察院發出防範毒品寄遞犯罪的“1號檢察建議”以來,嵊州市檢察院結合自身工作實際,通過“排查”“預防”“懲治”三步走,積極防範販毒分子利用寄遞行業實施毒品犯罪。


01


圍繞案件辦理,排查發現問題


對近三年來犯罪分子利用寄遞行業實施毒品犯罪的案件進行逐一排查和分析,發現相關案件3件23人,涉案的毒品均是從浙江省外向嵊州本地寄送,收寄企業沒有正確履行開箱驗視、寄件人身份驗證等必須履行的工作責任,發現涉毒包裹存在收寄地單頭監管、各地管控力度不一、送達地防控手段匱乏等問題,使得涉毒包裹寄遞無法完全禁止。


02


圍繞走訪宣傳,預防監督並重


排查發現問題後,有針對性地開展走訪、宣傳活動,先後走訪郵政管理部門、市場監管局和主要寄遞企業,瞭解目前存在的監管困境,並通報了近年來涉及毒品寄遞的案件辦理情況,提醒有關部門切實履行監管責任、防範涉毒犯罪,併為從業人員送上普法宣傳資料,提醒牢記查驗職責,提高禁毒意識和毒品辨別能力。


03


圍繞機制構建,打擊涉毒犯罪


會同公安機關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毒品線索倒查機制,通過建立吸毒人員庫,利用大數據對吸毒人員的快遞記錄進行定點定時排查,對重複購買同種商品、重複向同一對象購買商品、大額資金購買少量商品等異常情況予以重點關注,著力破解監管難題,加強源頭治理。


文字:應方冰、邵志佳、王晗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