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料惠州首患 無暇顧及兒子

照料惠州首患 無暇顧及兒子

古慧英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定點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科室護理人員

兒子高考在即,她無暇顧及。患者在醫院,她悉心照顧。抗疫期間,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收治了惠州60多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感染一區護士長古慧英和她的同事們一直忙碌著,為了抗擊疫情維護社會穩定,讓更多人儘快康復迴歸家庭,她舍小家顧大家。

奮戰在惠州抗疫第一線

1月28日,經醫護人員精心診治和護理,惠州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救治狀況良好,符合出院標準。患者易先生從醫院感染病區大樓緩緩走出,他接過感染科護士長古慧英遞上的鮮花。

鮮花是對患者的祝福,其實鮮花又何嘗不是對古慧英和她的護理團隊的鼓勵與嘉獎。自從惠州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以來,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作為定點收治醫院,就成為了抗疫的最前線。而身為感染一區病區護士長的古慧英,從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被送入院開始,就全身心投入了這場危險的戰“疫”。

1月19日惠州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收治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戰鬥的號角就從那天吹響了。“護理患者說不害怕是假的,但如果我們醫護人員在患者面前表現出一絲畏懼,會挫傷患者配合治療的信心。”正是在這樣的信念指引下,古慧英每天到病房護理患者之前,都會把自己調整到最佳狀態,用一言一行為患者加油打氣增添信心,做他們堅強的後盾。

當惠州首例患者確診的時候,正是2020年春節來臨的日子,當所有人都在為春節假期做安排的時候,感染內科15名護士都在第一時間回到了崗位,不是在輪班就是在醫護人員生活區隨時待命。新春佳節,很多人原本想趁著假期好好陪陪孩子,可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大家的計劃。而從1月19日開始,古慧英也一直沒空回家去看看。“最放心不下的是兒子,他馬上就要高考了,原本計劃春節好好陪陪他。讓我欣慰的是,兒子不但沒有怪我,還每天打電話噓寒問暖。”

一直到3月初,惠州最後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成功治癒出院,其間惠州中心人民醫院醫護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作為直接面對患者的護理工作者,古慧英和她的團隊已經連軸轉了1個多月時間。此間辛苦,可想而知。

為了抗擊疫情連軸轉

從事護理工作20多年的古慧英,參與過甲流、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的救治工作,如今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她更清楚參與救治的危險性和緊迫性。作為抗疫一線的黨員和醫務工作者,她毫不猶豫地衝鋒在前,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

就像她的同事記錄的一樣,她像陀螺般從早到晚忙個不停,不僅清點和協調物資使用,還要指導醫護人員穿脫防護服;同時還要變身“管家”,負責同事們的飲食並關注他們的健康。

“自從抗疫以來,我們就從未見她休息過一天,每天一大早就能在病區裡看到她,晚上八九點辦公室裡依然有她忙碌的身影,她就像個‘陀螺’,彷彿小小的身體裡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提起感染內科護士長古慧英,一名身在醫院抗疫一線的護士這樣形容道。

在一份古慧英的工作日誌上,記錄了她一天的工作軌跡。

每天早上7:30她就到達科室,清點前一天防護用品的消耗及存量,並做好對環境消毒的檢查。

早會後,她換上厚厚的防護服進入病區,仔細觀察工作人員穿著防護裝備後的工作環節、流程和銜接情況,及時修訂流程以減輕負擔,提高效率。

中午,她繼續留在科室做整理工作,協調醫務人員所需防護用品、隔離病人所需生活用品的供應,並注重瞭解病人情緒,疏解隔離產生的焦慮等。

下午,則對新到科室支援的醫護人員進行工作協調、組織防護培訓,通常忙到晚上八九點才回駐地。

下班回到駐地,和當時在輪休的姑娘們聊聊天,拉拉家常。因為隊伍裡有不少年輕媽媽,對年幼兒女的想念時常讓她們難過;同時一些醫護人員對長時間穿著防護裝備不適應,會出現頭痛、焦慮等症狀,要及時開導和安撫。

在晚上11點入睡前,她還要打開微信工作群,回覆夥伴們提出的問題,學習最新的文件、資料,回顧當天的工作,考慮第二天的安排。

她是家中的“失職媽媽”

儘管同事們都在古慧英身上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溫暖,在她眼中,自己卻是個不太稱職的女兒和母親。自1月19日以來,古慧英就再沒回過家,就連除夕也只能通過手機視頻和73歲的老母親短暫交流,更抽不出時間給親戚們拜年。

最讓古慧英放心不下的,是馬上就要參加高考的兒子。原本工作就比較忙碌的她,一直沒空陪孩子,打算趁著春節好好補償,卻因為抗擊疫情缺席了整個假期。讓她欣慰的是,兒子不但沒有怪她,還每天打電話噓寒問暖。

“我們從進入感染科的第一天就知道使命是什麼,就是要保障全惠州人民的健康。”在古慧英看來,此刻的“舍小家”,是為了更有需要的“大家”,只有堅守崗位,共戰病魔,直至疫情退去,她才能和大家一起安心回家。

採寫:南都記者 李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