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好作品大多源於靈感,如何在平淡生活中發掘靈感寫出美文?

美文小白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靈感就是閃念或新想法,它的產生具有隨機性、偶然性,任何能正常思維的人都可能隨時產生各種各樣的靈感。因此說,靈感每個人都會出現,只是有的人抓住了,成功了;有的人沒有抓住,白白浪費了。就拿寫作來說,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發掘靈感、運用靈感呢,我的回答是三條。一是艱苦學習。寫作靈感來自於大量的知識儲備,要大量地閱讀,這樣你的腦子裡才會充滿故事、思想、問題、角色、前提和假設。一篇好的文章來自於你知道的東西,你所思考的東西,你所想象的東西。蘇格蘭散文家和歷史學家卡萊爾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寫好美文也需要艱苦的學習,相傳董仲舒小時候讀書非常勤奮,他家書房後面的花園從開始動工到建成歷時三年之久,可他卻從未走進去看一眼。即使父母叫董仲舒出來玩,他也只是點點頭,卻依舊埋頭學習,捧著書簡不放手。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精神和毅力,董仲舒才能成為一代大家,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著作和深刻的思想。馬克思寫《資本論》,閱讀了數量驚人的書籍和刊物,可見,只要有勤奮好學的精神,就能為突然出現的靈感奠定創作的基礎。二是長期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踏堅實的大地。文學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由此可見,作家的創作必然要以實踐為基礎,沒有實踐的思路是空想的思路,品味是單調的。只有深入生活,到實踐中去,才能擴充創作的題材,培養創作的靈感。司馬遷漫遊生活,彙集了大量的社會歷史素材,為《史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路遙為寫《平凡的世界》親自下到煤窯當煤黑子,真正體驗到煤窯生活的艱辛。因此說,一個人知識再豐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實踐,也只能坐守老底。三是不斷積累。一些人在靈光一閃後立即找到了這個詞,另一些人則用很多詞去嘗試以找到最適合的,這就是積累的體現。寫作好的人,在生活中總是細於觀察、敏於感受、善於體驗、勤于思考,隨時隨地或有意無意地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放入自己的意識倉庫,在“靈感”突發的瞬間,立即釋放對學習和實踐的積累。唐代詩人杜甫一生寫下那麼多傳世作品,看似信手拈來,其實他的功夫下在平時的積累和孕育之中,文章讀千遍,下筆如有神。

希望我的回答能有一點啟示。


秋風學詩


你好,我是@壹點點兒,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有人說好作品大多源於靈感,如何在平淡生活中發掘靈感寫出美文?

1.什麼是靈感

靈感,說的通俗易懂一點就是腦洞大開。我們經常寫作的時候容易卡殼,其實就是沒有靈感,很多時候在一瞬間能想到很多好東西,可是當我們寫的時候,大腦一篇空白,像一團漿糊一樣,理不清、梳不順,沒有靈感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焦慮,盯著一樣東西看半天也想不出個所以然。

2.如何培養靈感

我們之所以沒有靈感,是因為我們腦袋裡裝的東西太少,沒有輸入是輸出不了東西的,所以要多學習,比如我們寫美文,就要多看美文方面的書,多學習他人的寫法,這個學習不是照抄,是模擬風格,靈感主要來源就是書籍,看的多了,腦袋裡儲存的東西多了,我們寫起來自然就得心應手。

3.如何在平淡中發掘靈感

如何發掘靈感是令很多人感到頭疼的問題,想要寫好東西,不能一直呆在家,要多出去走走,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天天在家讀書,不能感受書中的樂趣,如果出門多多觀察,既能消化書中的知識,或許還能找到靈感,書籍與生活密切相關,某些東西想不明白時,不如放下書本親近自然,用心體會大自然的力量,是不是就會有有茅塞頓開的滋味。

文章是一門藝術,美文更是一門高雅的藝術,藝術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親近自然,方能得到更大收穫。


壹點點兒


靈感來源於生活,多姿多彩的人生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大多數人都是平淡無奇,很難在人生上有太大成就。那些優秀的作家,都是在經歷了時代的滄桑變化或者人生的曲折經歷才會感悟出異於常人的理解。所以多讀書,跟隨作者走入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多與人交流,思想上的碰撞才會得出真理。


口非心是的我們


靈感是與生俱來的!在有相當的知識和見識與深思熟慮後而產生的!它是靈魂的閃光點化成的精華!不可強求的!我還一個感覺就是靈感隨著積累!也回來的更快一些的!個人愚見!僅供參考


用藥如用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