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古龍等作家怎麼寫出來那麼多好小說,都是經歷還是自己想的?

兩個小不丟兒


說起金庸和古龍兩位大作家,可以說無人不知,他們給我們創造了一代武俠經典,比如

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古龍的“《楚留香傳奇》、《陸小鳳傳奇》、《三少爺的劍》”等。但是我們心中可能都有一個疑問,他們是怎麼寫出那麼多好小說,這邊以金庸為例,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原因:

第一,金庸出身書香門第,讀書比較多為以後寫武俠小說打下基礎。

金庸出身書香門第,所以他從小就比較喜歡讀書,而他的父親更是每天把報紙上的武俠小說剪下來給他看,使他對武俠小說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他又熟讀《水滸傳》、《七俠五義》等書,並且在上大學期間,在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這些都為他以後寫小說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二,把歷史上真實的內容和自己虛擬的內容相結合,使自己的小說更具有真實性和生動性。

我們前面說了他讀了很多書籍,自然包過歷史書籍,所以在他的筆下,把歷史朝代上的真實人物,和小說中所虛構的人物,虛實疊加,相映生輝,栩栩如生,讓他的武俠小說,更加具有真實性和生動性,作為讀者也更容易接受每一個故事,甚至包括武功中的一招一式,都不會讓人產生虛無縹緲的感覺。

第三,金庸對中國武術的有所研究,所以可以創造出那麼多的武術功法,把這些寫進小說裡更容易吸引讀者。

金庸非常瞭解,並認真研究過很多中華傳統武術。所以他可以憑藉自己對武術的鑽研,以及天才的想象力,再加上他語言運用的深厚功底,創造出來那麼多的功法比如九陰白骨爪、乾坤大挪移、降龍十八掌等。這些看似虛假的招式寫在小說裡,讓讀者覺得更加逼真。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金庸、古龍等作家能寫出那麼多好小說,原因可以用梁羽生的話來概過:“寫好武俠小說並不容易,作者只有具備相當的歷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識,並有相當的藝術手段、古文底子,而且還要懂得中國武術的三招兩式,才能期望成功。


許家那個人


來談談查良鏞和他的那部最特殊的作品。

得益於青年時代在在中央圖書館掛職,查良鏞閱讀過大量的書籍(圖書管理員都不簡單啊),說他學富五車是沒有爭議的(我一直懷疑他是以自己為原型杜撰了隱匿在藏經閣多年的掃地老僧)

1955年,在《大公報》工作近10年的查良鏞,與梁羽生、陳凡開設了《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

也正是這一年,查良鏞第一次以“金庸”為筆名,寫了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第二年,他又寫了《碧血劍》。而後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做起了專職編劇。

應該說,此時的金庸,寫書的目的很純粹——賺錢。

不過沒想到,寫著寫著,反響越來越好,呼聲越來越高,粉絲越來越多。

與其給大公報打工,不如自己當老闆。於是,金庸叫上幾個小夥伴,於1959年在香港創辦《明報》。

這一年,他在《明報》上連載了《神鵰俠侶》。

從這一刻起,人到中年的金庸,發奮寫書是為了自己的“明報大業”。

40歲之後,金庸寫武俠小說,開始在創作方面做一些嘗試,試圖把武俠小說創作推上另一巔峰,並且通過武俠小說表達自己的一些政治取向和對現實社會的一些看法,這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極大的相關性。

大家知道,1960年代,大陸發生了不少驚天動地的事情,多次波及到香港。比如逃亡潮、文革、六七暴動等等。這些時代大事都將金庸深深地捲入其中。他甚至在1963年,通過《明報》和陳毅進行了一場關於“要核彈還是要褲子”的著名隔空辯論。

尤其在文革爆發後,作為社評家的金庸,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大陸的局勢。1967年,受文革影響,香港爆發了“五月風暴”,街頭每天都充斥著極端暴力行為。而金庸執掌的《明報》從一開始便堅決反對左派的暴力行動,因此他還上了左派的“暗殺名單”。於是,他不得不遠走新加坡,並開始創作那部蕩氣迴腸的作品——《笑傲江湖》。

金庸在《笑傲江湖》中,通篇都是在描寫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非黑即白與暴力是一對兄弟,這種極端同時在《笑傲江湖》的兩個舞臺上演著血雨腥風和爾虞我詐,一個舞臺叫名門正派,一個舞臺叫日月神教。我們可以看到,名門正派的嶽不群可以為了一本武林秘笈而大開殺戒,我們也可以看到邪教中人東方不敗和任我行為爭盟主之位,反目成仇干戈相見,而任我行重掌“朝陽神教”,兇相畢露,對異己之士趕盡殺絕。裡面的角色,為了地位,為了權力,變得虛偽,變得喪心病狂,變得不擇手段。


唯獨男主角令狐沖,是億個瘋狂塵世中清者自清、傲者自傲的孤獨英雄。他是權力鬥爭的渾濁之音中一個最不協調的音符,是人們心中的政治企求。可能也是權力鬥爭中的一個神話。

值得一提的是,令狐沖是金庸第一次不以幫主、盟主、武林至尊而杜撰的主角。金庸所刻意塑造的令狐沖只不過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武林俠客。這位令狐沖個性獨立,有情趣,甚至是個情聖;但他講義氣,還是個英雄。他可以一手抱著心愛的女人,一手揮劍而戰;他我行我素,總是按自己的天性行事,不理外間的評議;他有時也會在武林中長劍揮舞,但卻時常撫琴長唱《笑傲江湖》,憧憬沒有鬥爭、沒有權力的隱居生活。查良鏞在他身上,寄託著一種強烈的道德意識:雖然無勢無權,但也可以忠於自己的原則,傲然過自己的生活。

這本武俠小說,其實一點都不武俠,更像是在在刻畫一個個鮮活的政治人物。我們可以看做是金庸把強烈的政治意識和人生閱歷滲透到書中。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到底什麼才是江湖?也許,金庸是想告訴我們: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紛爭,就有不顧一切地奪取權利,這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如此,今後幾千年恐怕仍是如此。

這,就是江湖.....


感謝耐心閱讀,若您對歷史文化和電影娛樂感興趣,敬請關注本號,謝謝!


四象八卦


金庸和古龍的小說在我上中學那個年代是最受歡迎的,那時只要誰有一本他們的小說,幾乎是全班傳閱,有的甚至看了一遍又一遍,書殼都看得發黃破爛還愛不釋手!可想而知,怎樣的滿腹才華才能做得到這樣,豐富的想像力和超常人的思維是作家天生就具備的天賦,雖然經歷是寫小說不可缺的題材,但畢竟是有限的,豐富的思維才是作家無限發揮的潛能!


歲月靜好285475972


寫出好小說,和寫論文還不一樣。寫論文大多憑藉自己豐富的認知,高度地思想 境界,有充分地論劇,有先人一步地預判能力,具有清晰辯證地哲學思想。再加上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也就差不多了。但要寫出一部好小說,就不那麼簡單了。它得需走出去,親自去體驗生活,去實踐中搜集素材。用的時間要長,寫作過程和寫作環境要艱苦得多。金庸古龍等作家寫出那麼多好小說,絕非是憑空而想的,都是經過艱苦的體驗生活而磨練中才寫出來地。


李景莊


作家經常把自己的人生經歷投影到作品中,很多名著裡面都有作者的影子。但是,這種經歷投影不是簡單的複述描摹,大部分都經過藝術加工了。尤其是金庸,古龍等寫的武俠小說,那些行走江湖,快意恩仇的經歷生活中很少,作者也不可能真的去仗劍天涯。他們在作品中留下的經歷投影大部分是心路歷程,主人公那種歷經磨難,不屈不撓的精神成長過程,也是一種經歷。


木知茶館


無論哪個作家,所寫的小說,都應該是憑想像出來的,由其武俠小說,距離作者幾千年,哪裡去經歷。瓊瑤名著還珠格格,書面表示在北京遊玩時,見一座公主墳墓,就篇寫了盛況一時的‘還珠格格。


56049320387


熱愛和經歷多了,你經常看武俠小說,你也會耍幾個動作一樣,把唐詩三百首背完,你也可以出口成章


cchao超超


經歷和聯想想結合


lonelycity600


生活經歷 十 想象虛構 十 寫作技巧=作品


玉堂天師


不同體制產生各不相同的藝朮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