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年人,不刪對方微信,但也不再聯繫,這是人生常態。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微信上的聯繫人實際上是你人際關係的一個縮影,也是你生活中遇到過或者出現過的人的記載。由親疏遠近可分為以下幾類:1.家人和親戚 2.朋友和同事 3.客戶和有工作聯繫的人4.未謀面的陌生人。

通過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出微信裡的聯繫人大多數並不非常瞭解,或者瞭解很少的人。這些人如果沒有具體的事情,是不會經常聯繫的。那麼為什麼不刪除對方呢?

首先跟當時加這些人的時間和環境有關係。比如你是在一次朋友聚會上加的聯繫人,你雖然和他不是很熟悉,但他和你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很熟悉。今後如果需要的話,這個聯繫人可能還有一定的用處,所以因為萬一有用不刪。

其次是以前的公司的同事或者合作過的客戶。雖然已經很長時間不聯繫了,現在也沒有工作上的交集。可你對這個人有很好的印象,當時相處得還不錯。留著是一個紀念,也是一個暫時用不上的人脈。

第三聯繫人雖然是陌生人,當時加的時候,他推薦的產品或者推薦的服務你覺得今後很可能用得上,所以一直留著,以防萬一需要這方面的服務時,還要去找。

總之,從以上三個方面分析,不刪除經常不聯繫的聯繫人是因為這些人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可能還有一定的用處,為以防萬一,繼續留著。

成年人走上社會之後,經歷過很多事情,對自己認識過的人和事都不會輕易地否定。包括微信上的聯繫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誰也不知道那塊雲彩落雨。所以留下來是非常正確的。當然對於那些真正不需要,甚至已經不知道人在何方的聯繫人還是可以刪除的。

我的觀點有人可能不同意,請留言探討。如果同意請點贊關注。我會分享更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給大家。


勇談生活


人越長大越孤單,再也沒有小時候的期待和義無反顧。

不聯繫並不代表心裡不掛念,不刪除可能是想留個聯繫方式。

隨著年齡增加,我們變得不主動了,可能很多時候明明希望有人能和自己說說話,可翻了一圈微信,發現不知道和誰說點什麼,又關上了微信。

有多少人看著昔日的照片,想著青春,卻早已逝去了。

壓力倍增的年代,我們更多時候會選擇沉默,不想把自己的消極情緒帶給昔日的好友。

時間一旦空下來,可能更多的是想休息,想沉靜。

有時候我們不去聯繫,並非是不想念,只是有些表達方式改變了。

朋友們,你們還好嗎?請幸福下去。哪怕有諸多的困難和挫折,也請不要忘記,曾經青春時的不服輸。

我們也曾拼搏過。



Lan泥巴公社


有備無患


走聿走召


01-

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態

我和阿媛是一年前在一次海邊徒步的戶外活動中認識的。那天我穿了雙擠腳的新鞋,剛出發一會兒腳踝就被磨破了皮。

看見我在費力地粘已經掉下來好幾次的創可貼,這個女孩兒二話不說摘下了自己用來遮陽的絲巾,幫我包住腳踝。

因為兩個人恰好都在廣州,後來我們又約著吃過兩次飯,也一起去爬了白雲山。

她辭掉工作回了老家後,我們很久沒聯繫。

朋友問我,有多久沒看到過她的動態了。

我才意識到,我一直想知道我被她屏蔽的原因,似乎並不重要了。

很長時間裡,我們都沒有主動聯繫過對方,也沒有想起對方。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都不是對方至關重要的人呢?

我們的好友列表裡,似乎有太多的人,只是“加個好友”的關係。

不是加了好友就是好友,不是在朋友圈的就是朋友。

也許你們曾經一見如故過,志趣相投過,甚至心心相惜過。

但很多關係,都是有保質期的。很多人,也只有陪你一程的緣分。

三毛說,知交零落,實是人生常態。

那些沒來得及說的再見,其實沒那麼可惜。

很多人在你的朋友圈裡消失,並不會提前打聲招呼。一份感情的中斷、結束,也並不一定需要一根導火線。

我們終將要學會接受無常,接受不知所以。

-02-

人的悲歡,並不相通

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

一個34歲的女高管,年前被公司裁員了。失業的那段時間,她一個人去做了手術。

兩個半月之後,她找到了新的工作,身邊的親戚朋友才知道這件事。

被裁後的兩個多月,她一直消失在大家的視野裡。生活還是照舊,只是變得很安靜。好友群的聊天沒有參與,朋友圈的動態沒有她的身影。

朋友問她:在最難熬的時候,為什麼不把這件事情告訴他們?

她回答:我想等好起來的時候,再跟你們說。

瞬間就被這個回答戳中了。

真正的難過,很多時候都是無聲無息的,不會第一時間找人傾訴,也不會嚎啕大哭。

恰是那些沒說出口的難過,其實藏著更多的心酸。

曾經跟朋友們聊過一個話題,跟明明還愛著的人分手,是什麼感覺?

大多數人在失戀的時候,並不會像電視劇裡那樣,跟閨蜜一起喝得爛醉,然後大哭一場。

而是選擇一個人默默消化,不吵不鬧,自己難過一整個晚上,第二天恢復了之後,繼續擁抱明天的太陽。

收拾好自己的心情之後,再雲淡風輕地跟別人談起這個事兒。

是她們不夠傷心,不夠難過嗎?

不是的。

嘴上說著生活不就是起起落落的人,心裡的難過,大概只有自己懂吧。

很多時候選擇沉默,只是覺得說出來,事情並不會因此變得好起來。

魯迅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那些低谷和難過,也不一定就有人能理解,能感同身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想給身邊的人徒增煩惱,不想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染給別人。

於是那些心事,也就習慣了放在心裡,讓自己慢慢消化。

因為我們都知道,成年人的世界裡,有很多悲傷。人生不如意的時候,大多要靠自己默默扛過去。

-03-

生活是自己的,跟他人無關

倩倩是我朋友圈裡髮圈頻率很高的一位好友。不是微商,也不是寶媽,但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她的動態。

因為愛發朋友圈這個習慣,她沒少被人吐槽。屁大點事,也要發個朋友圈,太裝了!

倩倩沒有在意,反而懟人家:你不想看,可以屏蔽我啊,發不發是我的自由。

看到過一個話題,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

有個答案讓人覺得心酸: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都在努力扮演一個戒掉了情緒的成年人。

難過的時候,不想讓家人看到,怕他們擔心;

抱怨的時候,不能給領導看到,怕他們質疑;

負面情緒來襲的時候,怕別人覺得你矯情,不堪一擊......

偶爾心血來潮想發個動態,又擔心不適合對所有人可見。

於是,我們習慣當那個旁觀者,當一個默默刷動態的人,而不是發表動態的人。

但很多時候,發個朋友圈,其實只是想簡單的記錄生活,表達當時的心情感受。

有時候還會因此和哪個老朋友突然有了互動,朋友圈也是我們和外界鏈接的一種方式。

有人喜歡安靜,有人喜歡熱鬧。

有人傾向於獨自領會,有人偏愛分享。

在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

發不發朋友圈,都是一種自由。

就如楊絳先生所說: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每個人都在努力經營著自己的生活。

過日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幸福不幸福,開心不開心,又不是給別人看的。

生活已經很辛苦了,如果可以活得隨性一點,為什麼不呢?

不管喜歡與否,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索隆大叔


人家只是當你泛泛之交,而且沒有共同興趣,跟你關係沒辦法太熟,所以沒有聯繫。

至於不刪好友這個太正常了,可能只是因為懶,或者根本沒留意。

微信,作為新社交的產物,只是我們生活中的很小一部分。儘可能的,在生活中多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這世界偷偷愛著你,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人最值得高興的事:

父母健全、知己二三、盜不走的愛人

其他都是假象,別太計較

如果每天有固定陪你聊天說話的人

你就已經比大多數人幸福了💙 ​​​



Skevvin


確實現在普遍這樣,我微信裡也有很多人是不聯繫的,但是我不會刪除,是以前的同事,朋友還有同學,我還是會默默的關注他們的動態,默默的給他們點個贊,但是也不會經常去聯繫了,不聯繫不代表遺忘,我沒有忘記我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只是可能沒有那個勇氣去主動聯繫,默默關注就好。



幸運的毛小毛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1:微信剛開始用的時候,好多人都是熱衷各種聯絡,分享朋友圈,時間久了,不屬於自己生活圈內的老朋友聯絡變少

2:現在成年人時間緊 壓力大 ,不刪除說明都還是朋友,偶爾關注對方的近況,不聯繫也不代表放棄

3:微信裡面聯繫人比較多的,真正經常聯繫的肯定是少數,我認為這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


山東子惠


人到中年大多心態平和情緒穩定了,既有容人之心也有律己之道,也深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凡事苛求完美適得其反的道理!


若餘則可


這就是做人留一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