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 英劇


美劇 英劇


美劇 英劇


美劇 英劇


美劇 英劇


美劇 英劇


美劇 英劇


美劇 英劇


美劇 英劇


美劇 英劇

BBC總是一副老大哥的樣子,傳統且不容置疑的威嚴,嚴謹。對現代劇集一臉的不屑,彷彿仍是那個日不落帝國,世界各地到處都是他附屬國,連美國都不放在眼裡。

國人印象中,BBC的紀錄片是業界爭相學習觀摩的佳作,而很少對它出品的電視劇集有所瞭解,這應該與網絡傳播或廣電總局的引進政策有關吧。當然,它所出品也都是一些經典文學名著的改編,如《霧都孤兒》《理智與情感》《簡愛》等等,好像對改編名著上癮似的,但它畢竟是英國廣播公司,雄厚的實力,苛刻的嚴謹作風使得他們在對演員的選擇,服裝道具的考究上都下足了功夫,當然,他們的劇本也秉承了莎士比亞的浪漫,高貴,同時,又帶有英國人那種特有的英式幽默,感情戲上從來都是淺嘗輒止,蜻蜓點水般的輕柔,一個回眸,一個微笑足以表達對對方的愛慕之情,無需過多的言語便以瞭然於心,令人回味無窮。

英國電視劇每季一般定在三到六集之間,耗時長且播放時間相當短,這裡所說的的耗時是指前期準備工作,編劇,服裝,道具,演員以及取景等等,半年的準備只為短短的三集,且僅有二十天的播放時間,既難以取得利潤的最大化又難以維持下一季受眾群的熱情,BBC這種賠錢賺吆喝的態度決定了它所進行的劇集必須要客服以上兩個難題,SO,精良,精良,精良,所有的取景,服裝,道劇,劇情,演員統統都要做到骨子裡的嚴謹甚至於苛刻,只有這樣,下一季才有開拍的可能。真可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反觀這幾年的美劇市場,總有種拿觀眾不當上帝的態度,撒錢的都是爺,而接錢的彷彿認為所有的爺都是土大款,四六不懂,給個潘金蓮就能糊弄成美西施,可他們忘了,這倆間的氣質差那兒呢,總有些文藝範的大款。且忽悠一時可以,年年弄這個可就有點不那麼聰明瞭。有些劇集,一出出個七八季,你要有好的編劇團隊在後面支撐也未嘗不可,可編到後來簡直就沒法看了,用趙姥爺的來說就是開始扯蛋了…譬如《單身毒媽》,永遠的挫折與失敗,從來就沒有因為成功而讓我振奮過,越到最後越想弄死女主的衝動時時湧現,這個二百五女主怎麼可能帶著三個吊車尾的活了八年。這劇的編劇們個個都是高手!此劇沒被砍的原因或許是女主越來越懂得用身體來挽回取關的粉絲吧。還有另一部喪屍劇《殭屍國度》,第一季跟第二季完全不是同一個導演,第二季那是在玩過家家嗎?導演是拍兒童劇的嗎?連個在荒野上著火鏡頭都用借位!你丫在地裡點把火能死?我執著等了一年的劇換了一句咬牙切齒的…我冊…伐克!!這種在開頭和結尾賣大力氣來吊住觀眾,只為了單純賣錢的劇現在比比皆是。

當然好劇還是有的,像ABC的《迷失》《實習醫生格雷》。CBS《生活大爆炸》《破產姐妹》。還有這兩年評價想當高的HBO的《權力的遊戲》和AMC的《絕命毒師》。如此受粉絲力捧的劇背後定有一群不離不棄的編導和工作人員的努力。

前段時間基本把中美日韓所有7.5分以上的電影看了個遍,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經常記不住電影的名字,看得過於快過於多容易產生記憶衰退,可昆汀當年可是在錄像帶租賃店,他會不會過早得老年痴呆?所以前天晚上特意看了他的新片《八惡人》,發現他離去吃漢堡還要有人陪的狀態要早幾十年。整部影片風格已經過於昆汀了,當然仍是喋喋不休的對話,他所有電影就像是無數個話嘮在打群架,最後打的穿腸肚爛,腦漿四溢也就清靜了。整部電影不停的你我對話,他他對話,她他對話,我他對話,她我對話,然後開始我殺他,他殺他,他殺她,他殺我。最後不停的爆頭,腦漿亂竄,鮮血橫流,你前一秒以為男主掌控了局面,後一秒就被打爆了蛋蛋。完全沒法預測最後的生死,這才有意思,這才昆汀。掌控整部電影的節奏完全已經達到任意妄為的程度,跳出了整部劇應有的節奏,怎麼拍怎麼有意思,或許也只有他敢這麼作死了。

跑題了,開題要說BBC所拍攝的劇集,竟跑到北美電影。這兩天把《神探夏洛克》看完了,之前就有看過兩集,可那會滿腦子《絕命毒師》,又被把福爾摩斯滿頭捲髮及設定在現代的劇情給雷到了,最終沒有看完。後來發現季季都9.2以上,就懷疑我被大腦皮層給玩了,然後定心給看完,然後就把我高興壞了,每一集都是高標準的推理電影,每一集都會互相有所關聯而自成一季,而三季下來真正的反派只有一人。編劇不錯,卷福也不錯,當然肯花錢無下限的 BBC就不用說了

這像極了HBO《權力的遊戲》,只不過《冰與火》更為宏大,人物設定過於多過於複雜。不在一個級別。但對於影片的認真程度是同樣的,有位偉人不是說了嘛,“任何事就怕認真,只要認真起來就都不是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