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怎麼分辨敵方人員是真投降而不是詐降?

不分辨的,等分辨完,估計你早就報銷了。

一般情況下,經驗豐富的將領在接受敵人的投降時,都會做兩手準備。表面上是去接受投降,但私下裡都是嚴陣以待。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先舉個反面的例子:

公元338年12月,後趙的天王石虎派徵東將軍麻秋,率領三萬士兵去迎接段遼的投降,大軍出發前,石虎拉著麻秋,語重心長的說:“受降的危險係數和迎敵一樣,你可千萬不能輕視啊。”

麻秋認真的點了點頭,但是轉過身把這話就給忘了,最後遭到了段遼的伏擊,差點報銷在戰場上。

再舉個正面的例子:

公元前121年,匈奴渾邪王率10萬之眾向漢朝投降,漢武帝得到消息後,怕他是詐降,便派了19歲的霍去病領軍去接受投降。

但是,受降儀式上卻出了要么蛾子。部分匈奴兵見漢軍太多轉身就逃,霍去病見狀,立馬率軍衝了過去,斬殺匈奴8000人,才壓住了場子,最後受降10萬餘眾。

相信很多人在《史記》中看到這一段時,都會對霍去病的勇敢和應變能力佩服的五體投地,但是如果僅限於佩服的話,那麼你的《史記》就白看了。

你得細想一下,為什麼有些匈奴兵看見漢軍太多就被嚇跑了?

匈奴10萬人啊,漢軍不過萬餘人,10萬見1萬人會嚇跑?顯然不現實嘛。

他們之所以跑,肯定是見漢軍擺開了要打仗的陣勢,誤以為要被屠殺。但其實,霍去病只是做了兩手準備,怕對方詐降而已。

另外,霍去病看見匈奴兵逃跑,就敢立馬上去砍人,有他的勇敢在,更有他的謀略在,他知道漢軍早就做好了充足的打仗準備,根本不怕匈奴軍。

所以,這個故事雖然表面上體現了霍去病的勇敢一面,但最重要的是它在教我們一個道理:無論何時何地,做什麼事,都要有兩手準備。

再舉一個現代的例子:

20多年前,在討論香港迴歸問題時,也有這麼一個類似的事件。當時,我方負責人制定了一個很全面的和平迴歸方案,但是總設計師看後卻給否了,原因很簡單——太軟。

最後,總設計師給這套方案加了一個要求:萬一英國人到時候玩賴皮不走,解放軍必須立刻開進去。

你看,在如此和平的時期,總設計師還做了兩手準備,防止對方是詐降。

所以,戰爭中分辨對方是不是詐降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便對方是詐降,我也能滅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