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描寫春天的詞,有人讀出傷感,有人讀出豁達

春天的詩實在數不勝數,佳作也是不勝枚舉,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萬紫千紅總是春”、“千里鶯啼綠映紅”等,在這裡不多贅述。

今天要解讀的是蘇軾的一首詞,其中一句“天涯何處無芳草”人人皆知,如今常被用來安慰失戀的人,勸說他們忘掉過去。然而從整首詞來看,這句並不是最好的,此詞的每一句都值得細細品味。

這首詞名為《蝶戀花·春景》,全詞如下:


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描寫春天的詞,有人讀出傷感,有人讀出豁達

蝶戀花·春景

宋代: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上闋:不沉迷於逝去的悲傷,而著眼於到來的美好。

在詞的開始,蘇軾從杏樹入手來寫春天:杏花逐漸凋落,曾經的枝頭一抹紅如今即將褪盡,被青色的小杏代替。“殘紅”被“青杏”代替,有人覺得這句是傷感的,有傷春之意,覺得蘇軾為落花逝去而惋惜。筆者不以為然,如果蘇軾看到落花就會傷感,那他就不是我們熟悉的那位曠達的東坡居士了,後來又怎能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樣的詩句呢。

誠然,蘇軾看到了花褪殘紅,花朵正在一瓣瓣的消失。但是他也看到了青杏,

花落固然可惜,然青杏可喜。仔細品味這句“花褪殘紅青杏小”,可以感受到蘇軾對青杏的喜愛,這份喜愛沖淡了傷春之意。


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描寫春天的詞,有人讀出傷感,有人讀出豁達

看完杏樹後,詞人的視野逐漸變寬,看到了空中飛翔的燕子,地上清澈的河流和簡樸的房舍。一個“繞”字是點睛之筆,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動態圖: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我們也可以想象有行人繞舍而走。或許還有天真活潑的兒童在放著紙鳶。

緊接著下一句又寫道另一種樹——柳樹。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是受到人們稱讚的兩句,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這句和第一句“花褪殘紅青杏小”相互呼應,“枝上柳綿吹又少”對應“花褪殘紅”,都指一種美好的事物逐漸消失,然而筆鋒一轉又有“天涯何處無芳草”對應“青杏小”,另一種美好接踵而至。

不沉迷於逝去的悲傷,而著眼於到來的美好,這才是曠達的蘇東坡啊。


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描寫春天的詞,有人讀出傷感,有人讀出豁達

下闋:無情者傷人,有情者自傷。

詞的下片開始轉入寫人。“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一道牆,隔開了兩個世界:牆外是一條道路,行人在路上行走。強裡是一個院子,少女在院子裡盪鞦韆,笑聲明媚悅耳。

這個場面是站在牆外行人的角度來描寫的,一位行人偶然在牆外走過,不期然聽到牆裡傳來一陣悅耳的聲音,行人被聲音打動,忍不住駐足細聽。牆裡的佳人相貌如何、芳齡幾何都沒有描寫,一切都是隱藏的。行人忍不住想象,讀者也忍不住想象。

對於牆裡鞦韆的少女,筆者總會忍不住想起李清照的”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盪鞦韆是能夠體現少女青春活力的一種活動,是一種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一陣陣悅耳的笑聲充滿了青春的歡快旋律,會使人充滿嚮往。


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描寫春天的詞,有人讀出傷感,有人讀出豁達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慢慢地,圍牆裡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少女盡興而歸,留下行人獨自黯然神傷。自古以來都是無情者傷人,有情者自傷。有情的是行人,無情的是少女。行人聽到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先是驚喜,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最後聲音也聽不見了,徒留遺憾,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又哪裡知道牆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

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裡的無情並不是狠心,而是不知情。既然不知情又怎會有情。而且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沒有受到生活的磨難,也無需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描寫春天的詞,有人讀出傷感,有人讀出豁達

蘇軾的這首《蝶戀花·春景》可以稱得上婉約詞的佳作了,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稱讚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

這才是我們喜愛的蘇東坡,既能豪氣沖天,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也能淺斟低唱,吟誦“多情卻被無情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