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傳承人王經民:守住千年技藝,匠心雕刻傳承

千年石雕


惠安,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湄洲灣和泉州灣之間,依山臨海,雕藝產業是惠安的傳統產業,也是惠安的支柱產業。


惠安石雕傳承人王經民:守住千年技藝,匠心雕刻傳承

惠安石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石雕工藝可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前的閩南新石器時代。1986年在惠安塗嶺發現的商周時期蟻山遺址曾出土了多件小型石錛,帶有濃厚的福建沿海地區石器特色,可見當時的惠安石雕工藝已經萌芽。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惠安石雕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民族特色成為一種多元化的石雕藝術。


惠安石雕傳承人王經民:守住千年技藝,匠心雕刻傳承

惠安石雕的品類有碑石加工、環境園林雕塑、建築構件、工藝雕刻、實用器皿等五大系列,其工藝主要有圓雕、浮雕、線雕、沉雕、影雕等五類。


惠安石雕傳承人王經民:守住千年技藝,匠心雕刻傳承

現代惠安石雕創作手法十分複雜,有著多種表現方法,圓、浮、透、線、沉、影等多種雕法並存,大者雄偉壯觀,小者精微細巧,特別是筆者擅長的木化石擺件設計,創作題材廣泛,人物、動物、故事、場景,或情景交融,或針砭時弊,體現了“自然與理性結合之美”。


惠安石雕傳承人王經民:守住千年技藝,匠心雕刻傳承

技藝大師——王經民

惠安石雕傳承人王經民:守住千年技藝,匠心雕刻傳承

王經民,1967 年出生,中國石雕藝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享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作品《佛在心中》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聽簫對月圖》獲得中國手工藝精品博覽會“華茂杯”金獎;《生命》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王經民的雕藝與他的父親王清標的言傳身教分不開。王清標是一位開創惠安石雕歷史新紀元的著名“捏剔師”,曾代表惠安藝匠參加毛主席紀念堂建設。王清標是最先運用“針黑白”手法,在石頭上演繹攝影技法的影雕開拓者。崇武一帶方圓幾十裡,由他點化成師的徒弟不計其數。


惠安石雕傳承人王經民:守住千年技藝,匠心雕刻傳承

15歲時,王經民就跟隨父親學習石雕技藝,全面掌握了包括雕撲、平直、打巧、鏤剔等各項技術和沉花、線雕、影雕、浮雕、透雕、圓雕的雕刻藝術。

18歲成師,王經民憑藉紮實的基本功和藝術創作力,不管是大的石頭雕刻,還是木頭雕刻,王經民都能熟練自如地進行創作。20來歲的他在當地小有名氣,便開始離開家鄉到外獨自闖蕩。幾年後,王經民回到惠安石雕廠,開始為石雕廠的長遠發展貢獻一份心力,直至後來自主創業。


惠安石雕傳承人王經民:守住千年技藝,匠心雕刻傳承

但經營一家石雕廠並非王經民的終極目標,在他的內心深處隱隱有著要在石雕界當“頭手”工匠的遠大目標。

要當“頭手”工匠,儘量要學全部的石雕門類,也少不了藝術功底,小時候父親拿紅磚,他就開始在上面寫寫畫畫,這也為在石頭上畫底稿打了基礎,王經民喜歡行草,直到現在,他閒時還會提筆書寫繪畫。


惠安石雕傳承人王經民:守住千年技藝,匠心雕刻傳承

傳統惠安石雕取材比較狹隘,王經民認為材料可以創新,而工藝設計和理念還應該是傳統的。他更希望通過推動不同石材雕刻藝術門類之間的交流,讓工藝在傳統的基礎上延伸和變化。從傳統產業中延伸到千家萬戶,惠安石雕就有了未來。


惠安石雕傳承人王經民:守住千年技藝,匠心雕刻傳承

從青石到漢白玉,從神話故事到身邊的惠安女,王經民的作品題材豐富多樣,在質量和藝術上,始終堅持著他的初心——不斷學習,不斷超越。

王經民說,惠安石雕之所以能夠在世界石雕界佔據一席之地,要歸功於當地石雕手藝人對惠安石雕傳統的堅守,讓這裡的石雕有了自足之地。


惠安石雕傳承人王經民:守住千年技藝,匠心雕刻傳承

多年來,王經民以他精湛的雕刻技藝和高度的工匠精神為石匠藝術做出了貢獻。功成名就的王經民已把公司交給兒子打理,他想得更多的是回到藝術創作本身,為惠安石雕的創新發展盡一份力。

當下,人們的審美觀在改變,藝術品消費者在變化,創作者自己也在變,藝術品設計也要迎合當下的需求。近年來,受到環保因素的制約,石材不能隨意開採,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惠安石雕的發展。


惠安石雕傳承人王經民:守住千年技藝,匠心雕刻傳承

王經民認為材料可以創新,而工藝設計和理念還應該是傳統的。他本人希望推動不同石材雕刻藝術門類之間的交流。他認為,惠安石雕可以適當引入新材料,讓工藝在傳統的基礎上延伸和變化。比如開發花藝茶道擺件等日用器具,將精美的石構件引入家庭裝修中。從傳統產業中延伸到千家萬戶,惠安石雕就有了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