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恆頭條,國外為什麼搶購衛生紙

轉發邵恆頭條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之下,國外的人生活狀態到底如何,牽動著不少人的心。最近,我和《邵恆頭條》的駐紐約觀察員朱輝交流,詢問他在紐約生活的情況。

他告訴我說,上週末他去美國最大的連鎖超市購物,紐約居民搶購衛生紙的景象讓他吃了一驚。

在超市裡走了一圈,他發現不僅僅那些放大米、瓶裝水、洗手液的貨架都已經空了,平時堆積如山的衛生紙也已經所剩無幾。很多顧客的購物車裡都有大包的衛生紙,有的還有好幾包,堆得連後面推車的人都看不見。

囤積食品、水、消毒用品,這完全能理解,但是衛生紙既不能果腹,也不能防病毒,怎麼也有那麼多人搶呢?

在今天的《邵恆頭條》中,我就來跟你分享一下朱輝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以下是朱輝的《紐約來信》,我給你念念。

在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不只是紐約,美國其他地區也出現了搶購衛生紙的新聞。三月五日,加州的聖伯那地諾市(San Bernardino)有很多顧客因瘋狂爭搶衛生紙而產生爭執,最後警察到來才平息了局面。三月二十一日,芝加哥附近的小城皮奧里亞(Peoria),警察接到911電話:數人在超市因為爭搶衛生紙而打架。與此同時,美國各大城市的很多超市裡的衛生紙被搶購一空。

還不只是美國,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這種搶購衛生紙的現象。一段三月七日的視頻顯示,澳大利亞悉尼的家庭主婦為了爭奪最後一包衛生紙而大打出手。在日本東京,人們搶購太瘋狂,很多商店不得不限購,每人最多買一包衛生紙。

在紐約親身經歷了“衛生紙恐慌”後,我去查了資料,發現搶購和囤積衛生紙並不是今年的特例,而在歷史上反覆上演過多次。

比如,在1973年,美國股市經歷了崩盤,經濟陷入嚴重蕭條。當時,原油價格飛漲了4倍,華爾街股票下跌45%,舉國一片恐慌。幾百萬美國人湧向了商店,衛生紙售罄,這種狀況持續了四個多月。

時間再近一點,到了2013年。當時,委內瑞拉深陷入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因為物資短缺而人心惶惶。當時委內瑞拉的民眾也開始搶購衛生紙。最後,政府不得不將所有的衛生紙製造公司收歸國有,以此提振民眾的信心,表示有國家支持,衛生紙不會短缺。

這真是奇怪了。為什麼面對危機,囤積衛生紙會成為人們的首選呢?為什麼不是囤積別的東西?

在我讀商學院的時候,旁聽過一門社會心理學的課程。教授在講課的時候,曾經講述過一個心理學理論,叫做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決定論由兩名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和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提出。這個理論分析了人類行為後面的內在心理動機。

這一套理論最核心的觀點,是它提出人類有三個與生俱來的需求。這三個需求分別是:

第一,自主,也就是需要對環境和自我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第二,勝任,也就是通過操縱環境達到預期目的成就感;

第三,關聯,就是我們需要和周圍的人產生聯繫,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

我發現,用這個理論框架審視當前的情況,搶購衛生紙就能被解釋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搶購衛生紙恰恰是以非常低的門檻滿足了前面咱們說的這三種基本需求。

首先我們來說說自主的需求,或者說,掌控感。

你想,如果氣象局報道颶風或者暴風雪即將來臨,可能持續一週,你會不會感到某種程度上失控,有一種驚恐、慌張的感覺?雖然你知道,按照已有經驗來說,颶風和暴雪肯定會結束,但還是會很自然地去囤積一些水和食品,用來抵禦未來的不確定性。

而這次新冠病毒就相當於一場颶風或者暴風雪,但是它帶來的不確定性甚至要比暴風雪更大,因為它是一種未知的病毒,目前仍然沒有任何疫苗,人類對它的高度傳染性、死亡率和持續的時間都所知甚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感覺生活失控了。

其實我們人類並不完全具備理性地處理失控的能力。我們經常會做各種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來創造一種自己仍然能控制局勢的感覺。許多歐美國家出現搶購,其實就是人們在試圖通過搶購來獲得一種掌控感。

那為什麼偏偏要搶購衛生紙呢?

因為,衛生紙很便宜。它不像蔬菜、水果非常容易過期,衛生紙能存放很長時間,而且肯定能用完。當人們想瘋狂採購,重新找回掌控感的時候,衛生紙就成了一個風險很小、門檻很低的選項。

事實上,衛生紙不僅是風險小,它還具有其他物資並不具備的文明屬性。

現代衛生紙是美國人約瑟夫·蓋迪(Joseph Gayetty)在1857年發明的,但是一直等到美國和歐洲絕大部分城市擁有公共和私家廁所後才開始廣泛應用。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衛生紙一直被認為是生活中乾淨、舒適和文明的象徵。

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衛生紙其實就是正常生活的代名詞,買衛生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給家人提供文明、舒適的物資基礎。

當歐美的疫情惡化時,主婦們或者家庭內負責採買的成員,往往會感受到強烈的照顧家人的意願和責任心。而買衛生紙就意味著,他們只用最小的投資和努力,就能夠獲得照顧了家人和自己的成就感——這不就滿足了我們前面說的第二類基本需求嗎?勝任。

除此之外,前面我還說道,人還有第三類基本需求,關聯。下面我們再說說,衛生紙跟關聯有什麼關係。

我在查資料的時候發現這麼一件事,在1973年美國股市崩盤期間,以及今年國外出現的搶購事件裡,都埋著這麼一個細節:剛開始,往往是某個國家出現這種搶購行為,然後逐漸產生區域性或者全球性的連鎖反應。比如今年是日本最先出現了搶購。接下來是澳大利亞,隨後是美國。換言之,這種搶購似乎有一定的傳染性,人們在互相模仿。

其實,這種模仿是寫在我們基因裡的生存直覺。我們的祖先生活在遠古叢林中,當其中一名成員發現某種危險而開始逃跑時,其餘人也會開始奔跑,不管他們是不是看見了真正的危險。集體行動提高了我們的生存率,在演化過程中就逐漸成為一種直覺,讓我們不自覺地會模仿其他人的行為。

同樣的,在超市裡,你看著周圍有人在搶購某種物品,會不會想:也許他們知道什麼我不知道的事情?如果我不照著做,會不會陷入糟糕的、危險的境地?這麼想著呢,於是就隨眾買一大包吧。

前面我們說,關聯需求,指的是我們需要和周圍的人產生聯繫,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而買衛生紙,就是此時此刻我們能做的,跟集體保持一致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就滿足了我們心裡的關聯需求。

所以你看,搶購衛生紙表面上看對於防控病毒沒啥用,但放在人類需求的基本框架下去看,它反而是合情合理的。這種行為,用極低的成本和非常小的努力,滿足了人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掌控感、勝任滿足感、群體歸屬感。

不過,搶購雖然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卻會給供給鏈帶來巨大的壓力,同時給社會造成混亂,我是不鼓勵的。但是,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面前,我們每個人又都不喜歡失控的感覺。這時候,我們還能做點什麼,來獲得掌控感呢?

你知道,我是一個驚險小說作家,在我的小說裡,主人公也會遇到讓他們恐慌、失控的情況。比如我最近的一部小說《尋骨者》,主人公被指控謀殺,需要在最短時間裡找到真兇。

當然,我自己給主人公設計了一個相對理智的頭腦,讓她能快速冷靜下來。

但除此之外,我還給了她設計了另外一個應對恐慌的工具,就是快速蒐集、整合信息,獲取知識的能力。我很佩服的恐怖小說家霍華德·洛夫克拉夫特就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

知識正是對未知的恐懼最好的對抗。

好了,以上就是特約觀察員朱輝發來的《紐約來信》。

朱輝老師還告訴我一個好玩的細節:那天他離開超市的時候,購物車裡也多了一包24卷的雙層廁所紙。還別說,看著它龐大的體積和它上面印著的柔軟雲彩和羽毛的圖案,他還真有一種舒服和滿足的感覺,一時間都忘記了家裡還沒有準備食品、洗手液或者口罩。

聽他這麼說,一方面我覺得有些無奈,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點釋然:既然掌控感的來源常常是非理性的,與其絞盡腦汁試圖掌控,我們還不如先讓自己放下一些對掌控的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