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還是做不好?如何讓“知”到“行”變得可行?

文|承以已 全文字數2266字,建議閱讀3分鐘

“只學不做等於沒學,只知不做也等於未知。”——史蒂芬·柯維


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還是做不好?如何讓“知”到“行”變得可行?


在這個信息滿天飛的時代,我們想要知道點什麼,太容易了!

古人的智慧留存、現代人的經驗歸納總結、還有各個領域牛人大咖們的知識專欄、問答專題等等,有太多渠道可以去知道和滿足我們心中存在的那一點點小好奇。

而這時的“知道”,是真的“知道”嗎?

不一定吧!

有一種“知道”,叫“真知”。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毛澤東 《實踐論》

真知代表對萬物正確而深刻的認識與理解,並且真實。當我們真的知道一個知識或者道理,我們便能明白其最真實、最深層次的含義,並且知道如何去運用它實現我們的人生目標。

更高層次的真知,更是能發現一切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總結出自己的成功原則,成人達己!

還有一種“知道”,叫“無知”。

無知卻不自知最可怕。當我們看到一個知識或者道理,理解了字面意思,就感覺自己已經知道了,有時候可能還會感慨:“不就是一些眾所周知的很簡單的道理嗎,難道還會有誰不知道?”那為什麼是別人成功了,而自己卻還在原地踏步?這便是我們自以為的“真知”,以為自己什麼都一學就會、一看就懂,實際上,這是最可怕的“無知”。

“自知其無知是最大的智慧。”——蘇格拉底

還有一種無知是我們知道自己無知,自知無知的人會經常問自己:“這些知識和道理我都懂,那麼我應該怎麼樣去做?可以怎麼去做?可以運用在哪些地方?為什麼別人會總結出這些知識和道理,而我自己目前還不行?這些知識和道理的背後還有哪些深層次的含義,如何去獲取?”


當我們對自己看到的、學到的都帶著一顆好奇心,用開放的心態去接受和吸收更多的能量養分,去探索更深層次的規律,這便是在通往“真知”的路途中了。

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還是做不好?如何讓“知”到“行”變得可行?


“知道”不能代表我們就一定能“做到”,如果只是“知道”,卻“做不到”,那麼我們所學所知都是無用,對我們的個人成長、人生目標實現、走向成功都沒有任何價值和幫助,我們就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無法真正地學為己用、學以致用

只有當我們將所學所知運用到實際行動過程中,不斷髮生化學反應,在遇到任何難題的時候,快速聯想到自己所學所知,然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核心要素,這時的知道才是真的知道。


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還是做不好?如何讓“知”到“行”變得可行?

“行”的本質是一連串可執行的操作,且這些操作不以掌握繁複的知識為前提。大道至簡,很多淺顯易懂的知識和道理,一樣可以幫助我們個人成長、實現人生目標、走向成功,甚至幫助更多的人。

實際上,所有的知道都是為了滿足和實現我們行動的源動力和能源,為什麼從知到行就那麼難呢?

可能存在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存在偏差,對未來的目標設定不準確;

第二個原因,我們並不是非常願意執行自己制定的行動計劃,缺少一些意願和動力;

第三個原因,我們設計的行動步驟太複雜,感覺實現很困難,開始退縮。

如何讓“知”到“行”變得可行呢?

第一步,瞭解底層邏輯。

先解決上述的三個問題

解決第一個問題,全面真實的認識自己,做好頂層設計,目標越準,行動越穩;

解決第二個問題,情感加持,制定一個自己願意執行的行動計劃;

解決第三個問題,見行見效,把一個簡單地動作做到極致。

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還是做不好?如何讓“知”到“行”變得可行?


第二步,找到行動方法。

行動學習法: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管理中學習管理,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溝通中學習表達······

“知”和“行”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過程,用我們所知促進我們的行為,再從我們的行為中發現更多我們需要學習和提升的知識,不斷循環,迭代升級,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循環之道。

當我們自己掌握了行動學習的方法,便可以開始連接到團隊,共同進行團隊行動學習,通過“群策群力”的方法,從不同的團隊成員中、通過不同的視角、思維模式學習和吸收更多的知識,然後繼續通過行動學習不斷運用,轉化為“真知”。

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還是做不好?如何讓“知”到“行”變得可行?


第三步,瞭解遷移之法。

遷移的基本過程用簡單的話來講就是兩步

1、在一件事物的內部發現某種可能具有普適性的要素或結構;

2、將這種要素或結構與原背景“脫鉤”,並嘗試置於新的背景之中。

我們應該要先遷後移。

首先,去思考和發現在我們的所學所知中有哪些元素是有普適性的,然後把這個元素“遷”出來,建立一個自己的“可遷移元素庫”,不斷補充。

知識遷移的目標是解答你的核心問題,問題要從你的真切感觸中去尋找。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一遇到問題就會去尋找現成的答案,這又回到了開頭寫道的“知道”的獲取,去求教名人、權威。其實別人告訴你的答案再好,也是別人的“知道”,對你沒有什麼實際用途,因為你不知道怎麼用。


所以,我們必須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個尋找的過程就是我們學習的過程,也是我們自我反思的過程,是一個讓我們把外部的知識與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主動聯結起來的過程,更是一個讓我們從“知”到“行”轉換的過程、是一個把知識進行遷移的過程。

能力遷移的目標是實現你的核心價值,價值要從你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去尋找。


能力實際上是我們將知識進行轉換後更高的一種層次,知識代表著我們知道什麼,能力代表著我們能做什麼,將直接幫助我們在實際行動過程中達成目標。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知道的有很多,把知道的轉換成自己的能力卻會被大打折扣,面對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知道怎麼解決問題,但如果我們都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知道又如何?


所以,我們必須通過不斷地解決問題,將我們的所學所知轉換成我們的能力,從能解決單一的簡單地問題到能解決不同的複雜的問題,這個過程就是我們進行能力轉化的過程,也是我們提升核心價值的過程,更是一個讓我們從“知道怎麼做”到“能做到”的過程、是一個能力遷移的過程。

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還是做不好?如何讓“知”到“行”變得可行?


“學而知之、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遷移之道!”

讓我們一起成為行動學習的踐行者,將“知”到“行”變得可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