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背了《論語》、唐詩宋詞好幾百首,可不懂意思,是停下來理解意思,還是繼續背?

成之隆


我兒子大概從會說話起就有背詩詞了,並沒系統的教他,就是日常對話中學一學,之後是幼兒園老師教的,上小學後大概每學年平均100首吧,現在六年級了。從一年級起開始每天學一句論語,一個字的字源,也做不到天天堅持,大概平均一週三四句和三四個字的樣子吧,六年積累下來,學古文觀止沒什麼障礙。小時候以背誦為主,一年級開始講意思,詩就是表面意,論語講的稍深一點,四年級開始按訓詁的方法講,詩好論語都力求講透。五年級時班主任老師利用午休時間每天給孩子們講一句論語,此時我兒子已經可以講的比老師還要深一些了。五年級暑假出去自駕遊,每天一首與當地有關的詩經,路上背下來,玩的時候就把詩經的內容融合進去了。六年級開始每週一篇古文觀止,前幾篇都是講深講透,之後越來越依靠他自學,現在不懂的內容已經很少了。今天我問他“之國”是什麼意思,他回答的比較正確。這些學習,基本上都是在上下學的路上和週末一點時間,並不太費時。我的理解是,太小的時候要以背誦為主,但也要講一點意思,上學後要一點點加大講解內容,四五年級後要深度講解,這樣更有利於他快速背誦


亂159753887


我記得在我的大女兒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段時間非常流行背誦古代經典,包括《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等。


當時有一位專家說了一句話,大致的意思是,在孩子十三歲之前,要大量背誦,不用強調理解意思,只管朗讀背誦,背下來就行。正因為孩子不理解意思,他才背的快,記得牢。


他還說了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說,很多天賦,到了十三歲之後,老天爺就收回去了,比方極強的記憶力。


不清楚這位專家的理論依據是什麼,但是覺得他所說的有一定的道理。


我的大女兒小時候背了很多中國經典,也背了很多英語經典童話故事,英語韻律詩歌。背誦這些的時候,我基本沒有強調意思,主要依靠語言的韻律之美朗誦背誦。我覺得對孩子正面的影響非常大。


雖說不強調意思,但是我們在朗誦背誦的時候,也不是單純枯燥的朗誦,而是每一句都配上動作,中國古代經典是這樣,英語故事、英語韻律詩也是這樣。比方《揠苗助長》《刻舟求劍》,都能生動形象地表演出來。首先朗讀幾遍,然後把每一句表演出來,孩子印象非常深刻。很快就能背誦。其實意思也在不言之中,因為她都能表演了。


所以,抓住孩子的十三歲之前的天賦吧,大量朗讀,大量背誦。


敏兒故事張毅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學點國學,特別是經典的作品,因此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背誦,但是這對孩子來說太單一了,那麼怎麼才能豐富起來呢?

據說,蘇軾小的時候,他母親讓他抄錄《漢書》而且還抄錄了幾點,這不僅豐富了他的知識,記憶力,還有讓書法功底也提升了,但是背後是他母親邊教,他邊學。

那麼通過這個事例想說明,其實學習經典,不僅僅是背誦,而是應該做到這樣幾點:

1、背誦:這當然是基本要求之一啦,而且要經常背,還要有感情的背,這樣才能理解更深。

2、抄錄:無論是古詩還是古文,都有非常精彩的文段或者句子,那麼這些句子,我們要抄錄下來,反覆吟誦,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3、理解:因為只有理解才能學得更深,理解完再背誦會效果更佳,例如:《登幽州臺歌》這個裡面有一個歷史典故要知道,就是燕昭王千里買骨的故事,諸如此類很多,特別是是一些詠懷詩,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個又講了魏晉以來兩大家族的故事,以及大世族變遷的故事,而論語裡面也有很多人物,他們的故事也有必要知道一些,例如顏回,子路等。

4、歷史背景:經典都有歷史背景和特定的歷史時期,那麼我們不僅要理解作品內容,還有知道作者生平故事,以及生活的歷史時代,這才能學得更加紮實和深入。

因此,經典做不僅要背下來,還要理解作品內容,更要注意作者生平和生活的歷史時代。


小謝大語文


孩子能背這麼多說明孩子記憶力不錯,記憶力又是智商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個好苗子。


首先要正確認識不懂

孩子不懂意思很正常,記憶的終極目的是應用,懂是運用的前提,而懂又是一個終生性的漸進過程,你說你懂了我都不信,《論語》版本那麼多,專家們都是各持己見,比如“學而時習之”一句,很多人都認為習是複習,而傅佩榮先生獨以為是踐行練習。孰對孰錯?恐怕你也難以辨別。再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怎麼解?“吾道一以貫之”怎麼解?這些都沒有統一標準。

其次要合理安排記憶與理解用時

那麼如何合理安排時間,作為引路的成年人,我們應該怎麼辦?

要明白,每個人的記憶特點是背了就會忘記的。絕大多數人都受“愛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律所支配。您最好讓孩子對經典背誦滾瓜爛熟,經常翻來覆去複習,深挖一井比淺挖十井有用的多。孔子就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只要爛熟於胸,孩子在成長中因為閱歷眼界的發展,會自己慢慢弄懂的。


在溫故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背誦歷程,但切記一要經典中的經典,二要孩子有樂趣有成就感,必要的獎勵和表彰還是要有的。一味逼著他幹不喜歡的事情往往效果會比較差。


情棋書畫


十多年前,那時候在上高中,正是學習壓力最大的時候。整天課程安排極滿,從早晨六七點鐘一直到晚上10點,甚至中午都不怎麼休息,就怕耽誤時間學習,有學不到的知識。

語文英語之類的課程還好一些,但是像數學,物理等,邏輯性就非常強,少學一段,後面就會跟著相關知識也不好學,所以每當上數學物理課,就聚精會神的聽講,聽不懂的抓緊問,生怕自己落下。

但學習能力畢竟有限,時間也不多,總還是有些知識點不懂,數學課上,老師跟我們說:“有些知識,你們聽不懂不要緊,也彆著急,先背下來,記住它,以後慢慢就會了解了。”

當時聽了大為驚訝:數學還有靠背的?不是隻有理解了才會麼?所以,甚是不以為然,也不把這方法放在心上,還是極力的去理解,然後花時間問,弄懂,這樣就耽誤了大把時間。

後來實在弄不過來,知識積壓了一大堆,越堆積越著急,越著急越不懂,越不懂越堆積。。。。。。死循環

就在自己即將崩潰,將要放棄的時候,突然想起來數學老師的辦法:不懂的先背下來!然後,將自己不懂的知識點挨個抄下來背過,記住,再繼續聽下面的。

真的非常感謝數學老師,這麼好的辦法,自己傻不拉幾的,咋不早點用,要是早用,就不用這麼費勁費時間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背下來的知識點,慢慢的就這麼融會貫通了,真的很神奇,不用再那麼費力,就這麼懂了。

所以,暫時不懂不要緊,好好背,繼續背就行,當初學習《滕王閣序》的時候,也是什麼都不懂,什麼駢文,什麼典故,等等,但就是滾瓜爛熟的背下來了,慢慢的也就理解了,領悟了,消化吸收了。

就比如《論語》裡那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都是啥意思?後來才明白,時間果然如流水,無論白天黑夜,貧窮富有,權力大小,都一樣,就這麼流走了。

十年時間彈指間。



貳讀


這個主要看孩子年齡決定。

如果孩子在四年級以下,建議以背誦為主,淺嘗輒止。

如果在四年級以上,可以加入理解部分。

孩子基本到了四五年級,理解力才上來,這時候注意對他理解力的培養才是最佳時機。小學階段是孩子記憶力的高峰期,特別是一年級到三年級這個過程,是孩子記憶力的關鍵期,可以好好利用,收穫會很大!同時要兼顧記憶的準確性和記憶的量。在準確性和量的選擇上,建議記憶量優先,準確性其次。希望可以幫到你。😊


似劍非功墨眉無鋒


我主張繼續背誦。

中國有句老話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說多讀反覆讀對讀書的意義,當然也是說的一種學習方法。

我看這個問題說的是孩子,孩子和成年人的學習方法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對孩子們來說,特別是小學階段,初中階段來說,“背誦”還是學習語文課的重要的、有效的學習方法。

孩子對於《論語》和唐詩宋詞的理解,由於知識積累,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侷限性,只是會背,不理解其意思,這是正常現象。

《紅樓夢》上有一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該練達即文章”,說的就是社會經歷和人生經驗對讀書理解的重要性。

同樣一首唐詩宋詞,人生閱歷不同,對其理解程度也會不一樣,閱歷越豐富 理解越深刻。

孩子們背誦了幾百首《論語》和唐詩宋詞,但是不理解,不要著急,會背誦幾百首詩詞文章,這本事就是很大的知識積累,會對他今後學習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過為學的三個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雄厚的積累,是今後成功的根基。

建議你繼續努力,背下去,量變的積累,總會迎來質變的那一天。


學文說話


死記硬背是我們讀書時的必然!當時的確對老師討厭止極。當時確確實實是讀"天書",啥意思,弄不清,聽不明。後來離校(十四歲離校,即高小畢業)後,我酷愛文學。對古文遂步解其意,懂其情。這好象毛主席說的: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在執行中去理解一樣。也就是說:只要你吃飽了,慢慢消化,在運動中消化,吸取其精遂。


桑樓村


經典的詩歌自然就擁有文字的簡練,精美。我個人覺得還是不要強行的再記憶詩歌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故事。

朗讀背誦詩歌就當是鍛鍊孩子的記憶力,口才,語感。等到長大了,學習了,自然而然就會在過去的學習中收益。孩子學習不需要立竿見影的效果,那隻會再造就一個仲永。


世間始終你好167264699


古詩詞喂大孩子,腹有詩書氣自華。

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坤侖!

讀書寫字八班同,

持之以恆總有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