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個人理財如何更加穩


新冠疫情病情本身的發展,在中國已經逐漸減弱,但是它帶來的後續對經濟,對企業復工復產,對個人現金流收入的影響,還有一個持續的過程。

沒有人喜歡危機,但是危機就會在我們不設防的時候撲面而來。危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但是老子曾經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就是壞事有好的一面,好事也有壞的一面。


疫情之下,個人理財如何更加穩


疫情給我們帶來什麼好的一面呢?

我當時在自己的群裡面轉發了一段話,是心理學家曾奇峰教授說的:

“這樣的時期, 給了我們一個機會, 讓我們有時間審視自己的關係和情感,這種審視,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是不可能的。

將來有一天,我們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不會想到自己還有多少銀行存款,曾經住過什麼房子或者吃過什麼東西,只會想到,我們愛過誰和被誰愛過,以及和自己所愛的人在一起,都跨越過什麼樣的激流險灘。”

所以,危機會讓我們在非常忙碌的工作生活之餘,終於可以喘一口氣,有時間坐下來好好的想一想,對我們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而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個人理財問題的發端。

理財的初心

當我們去討論,“疫情之下,個人理財如何更加穩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也是我們自己才能回答自己的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理財?

有朋友說這個問題還不簡單嗎?理財當然是想要更多的錢,那我就要追問一句,有了更多的錢又用來做什麼呢?總不能天天在家數錢呀。

還有朋友說,我想要財務自由,那你想象中的財務自由是怎麼樣的呢?他繼續回答,我想要的財務自由,就是繼續做我喜歡的工作,每年能出去玩幾次,還能幫鄉村小學建一,兩座圖書館。

我們之前經常會看到有富豪榜調研後,說在大城市財務自由至少是需要兩個億以上,但是這個朋友的財務自由的目標,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多錢,幾百萬就夠了。

疫情之下,個人理財如何更加穩


當我們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不會被外部的意見所裹脅。

瞭解初心,牢記初心,才會讓我們接下來的理財道路,更加的順暢,穩健。

投資的目標是賺更多的錢,理財的目標是幸福。理財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無需太過用力,也不可能毫不費力,度的拿捏很重要。

投資如何找到更長的坡

我們想要的多一些;和我們想要更多,再更多,永無止境,是兩種心態。在投資上,前一種心態,會幫助我們避免去少犯一些錯誤,去獲得更長久的回報。

我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由於寫課,寫文章,我會關注股市最近頻繁波動的情況。由於靠的太近,就犯了一個錯誤:

對一隻長期看好的企業股票,賣出了半倉,希望能夠在他跌落的時候再次買入。

後來我發現巴菲特曾經說過一段話,大概的意思是說我也想在這個股票走低的時候拋出來換取更多的籌碼,可以買到更多的這家公司的股份。但是我對這樣的事情並不擅長,所以我寧肯長期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而不去做高拋低吸的動作。


疫情之下,個人理財如何更加穩


什麼時候才會賣出呢?

上一次直播我給大家分享過段永平的例子,他是巴菲特和價值投資的信徒,也有很多成功的投資經驗。

他說,賣出股票的理由有三個。

第一,市場形勢很好時,大概就是賣出股票的時候了。不過如果真是特別好的公司,稍微貴一點未必應該賣,不然往往買不回來,機會成本太大。

第二,股票下跌的時候,檢查當初買入的邏輯有沒有問題,有問題就選擇離場。

第三,當初買入的理由是否繼續成立,或者重要的負面東西增加到不能接受了,選擇離場。

後來呢,我發現自己還是偏離了初心,之前買股票是希望跟隨這家企業的發展的腳步,在未來的十年賺取足夠多的利潤。

那短線是不是完全不能做呢?也不盡然,不過呢,短線不應該是以天為單位的短線,而是以年為單位的。在1~2年也可以賺取1~2倍的利潤。長線呢,應該能賺取5倍以上的利潤。

如果我們是用這樣的心態來看投資,不管是買股票,買基金,買商品,我們選擇的是和時間做朋友。需要去借用一個很長的坡,讓我們的本金雪球,不斷越滾越大。

當我們把時間拉長到兩年5年甚至10年的時候呢?因為大勢總是往上走的,回望歷史,每一次的大幅下跌之後,都會再重新走高,沒有一次例外。

疫情之下,個人理財如何更加穩


中國有句古話叫否極泰來,出自《周易·否》。

否是卦不順利;泰是卦順利。《周易》六十四卦圓環中,“泰”卦之後是“否”卦“否“輪迴一圈後才又會再變成“泰”。

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會發生變化,轉化到這個事物的對立面。但是從壞變到好,經歷的時間要長一些。

對於個人理財者來說,如果希望更加穩健,投資指數的波動性更小,對個人投資者心態的要求更低。但是個股哪怕非常值得投資的個股也會波動非常劇烈!

花錢的變化

這次疫情對大家的消費觀也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和變化,很多人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並不是一定需要的,而是可有可無的。

網上曾經流傳一個段子:

最近這一個月的現實充分說明了:

-許多飯局、聚會、訪親探友都是可以沒有的,90%社交是可有可無的。

-許多飯館是可以不上的,許多菸酒是可以不沾的。

-網紅的飲料是可以不喝的,粉絲的偶像是可以不追的。

另外:

-口罩是必須有的,藥是必須有的

-騰訊、阿里、京東是必須有的。

-錢是必須有的。

-免疫力是第一競爭力,健康必須有的。

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觀。有的人變得佛繫了,也有的人變得更剁手了,還有人說想吃大餐想出去浪。

我的消費觀在疫情前就被改變了。以前很喜歡逛街,大學閨蜜至今印象深刻,和我逛了一整天,實在走不動了,我還是勁頭十足。

閨蜜央求,你繼續,我坐在這歇會等你,行不?後來就覺得追求物質沒太大意思了,就像一個人能吃飽飯了,發現多吃長不了肌肉,長的只有胃口。

我現在對體驗性的消費慾望更強一些,比如去聽一些新的課程,用田野調查的方式去一些地方走一走。


疫情之下,個人理財如何更加穩


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叫《7分剛剛好》。

日本靜岡縣沼津市的人氣雜貨店主後藤由紀子,日常不僅要做家務,照顧兩個孩子,還同時經營著一間雜貨店。

她說,"小幸福、小快樂累積得多了,最終就會有一個不錯的人生。”

購物也需要緣分,有時深思熟慮,有時一見鍾情。"

比如,對於需要長久使用的東西,可以貨比三家再最終決定買哪個;

而有些時候,我們會突然遇到"就是這個!"、"這就是我的菜"的好東西,就可當機立斷,直接買下。

給人生以充足地保障

這次的疫情呢,也讓我們再次意識到,給家庭和自己充足保障的重要性,。通常我們說家庭要配備4種保障,分別是,意外險,重疾險,壽險,醫療險。

對預算偏低的家庭來說,每年1、2千元,配齊意外險、定期重疾險、醫療險,醫療險保額200萬以上,就醫治療基本不愁錢了。

意外險重點關注意外醫療保額、報銷比例、免賠額。用最少的保費獲得最大的保障,才能有效抵抗風險。

預算高一些,可以將定期重疾險換成終身重疾險,百萬醫療險的理賠額度300萬,再配上小額醫療險和意外險,基本足夠了。

我們可以根據家庭的收入,採用保費先低後高的比例,

如果現在賺的一般,可選擇保障時間短一些,減少保費支出,等經濟條件好起來,再選擇長期保障,保費支出佔比可以高一些。


疫情之下,個人理財如何更加穩


選擇保障類產品的時候呢,我們也會去關注,如何去選擇一個好的保險公司。

通過這次疫情我的感受是我們要選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

雖然新冠肺炎目前不在市面上任何重疾險病種列表中,但是有的公司呢,將其納入作為重疾險或意外險等的擴展責任。

什麼是擴展責任呢,以意外險為例。此次新冠肺炎屬於疾病,並不屬於意外,通常情況下保險公司不賠。

但是特殊時期也有特殊的人性化政策,比如有的保險公司推出了公益保險計劃,在原有意外險基礎上擴展了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身故或致殘的賠付責任。

最後,在疫情期間,我們減少了社交,可以有更充足的時間做理財再檢視,正好把家裡的幾個投資類別盤點下,看看如何進一步優化。

比如餘額寶現在的收益只有2.4%,將一部分零錢調整到支付裡裡3.3%左右的理財產品計劃裡,每月可贖回一次,通過降低一點點流動性提高收益。

基金定投做好補倉計劃,隨時更進。關注可轉債打新,及時買入。

今年出現了黑天鵝事件,要比以往更加註重現金流的流入,對於普通人來說,錢是需要一點點去積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