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疫情結束,咱們一起去吃武昌魚吧

武漢市內遍佈湖泊,水域面積眾多。據瞭解,在武漢地區的湖泊數量就有近千個之多。 在武漢市,隨處都能看到水的影子,所以武漢也被稱為“千湖之城”。


等疫情結束,咱們一起去吃武昌魚吧


武昌魚,俗稱團頭鯿、縮項魴。

據武昌縣誌載:魴,即鯿魚,又稱縮項鯿,產樊口者甲天下。是處水勢迴旋,深潭無底,漁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餘亦較勝別地。”同時,以“鱗白而腹內無黑膜者真。”

鄂城古稱武昌,其西南有個六十萬畝水面的湖泊,名梁子湖。梁子湖草豐魚美,它的通江處為樊口,這裡水勢迴旋,並有大小回流之分。


等疫情結束,咱們一起去吃武昌魚吧


唐代元結有歌曰:“樊口欲東流,大江欲北來,樊口當其南,此中為大回。回中魚好遊,回中多約勾。漫欲作漁人,終焉得所水。”歌中所說的:“回中魚”,即是武昌魚。由此可知,武昌魚喜歡生活在迴流之中。

武昌魚為何在歷史上有名氣呢?

公元221年,割據江東的孫權見曹丕代漢稱魏帝,劉備亦在蜀稱帝,遂作稱帝的準備,自公安遷鄂(今鄂州),取“武而昌”之義,改鄂為武昌。229年,孫權即帝位,改元“黃龍”,遷都建業(今南京)。265年吳國末代君主孫皓又自建業遷都武昌,揚州諸郡百姓溯流供給武昌帝室、官僚消費,勞役煩重,怨聲載途,甚至有人劫持吳主庶弟孫謙,抗議遷都加重了民眾負擔。

左丞相陸凱乃上流引童謠雲:“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極力要求還都,孫皓終於返回建業。這段史實使“武昌魚”的名聲大振。


等疫情結束,咱們一起去吃武昌魚吧


此後,歷代詩人都有相關詩作,如,北周庚信詩:“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奉和就豐殿下言志》十首之一)。

唐代岑參詩:“秋來倍憶武昌魚,夢魂只在巴陵道”(《送費子歸武昌》)。

宋代蘇軾詩:“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初到黃州》)。

宋代范成大詩:“卻笑鱸江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鄂州南樓詩》)。

元代馬祖常詩:“攜幼歸來拜丘陵,南遊莫忘武昌魚”(《送宋顯示夫南歸》)。

明代何景明詩:“此去且隨彭蠡雁,何須不食武昌魚”(《送衛進士推武昌》)。

明代汪玄錫還將其詩句題刻於壁間:“莫道武昌魚好食,乾坤難了此生愁”。

清代梁鼎芬因喜食武昌魚,曾將其收房名為“食魚齋”。

毛澤東主席在《水調歌頭·游泳》中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佳句,更是讓武昌魚名揚五洲。


等疫情結束,咱們一起去吃武昌魚吧


武昌魚不僅僅味道鮮美,從營養學上來講,武昌魚的脂肪含量相對較低,約佔體重的1%~3%。魚肉脂肪酸中約75%為不飽和脂肪酸,包括一定量的ω-3脂肪酸,其中EPA、DHA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據說,湖北人會告訴你吃完武昌魚,數一數有“十三根半大刺”才是正宗的。

借用漫畫家小林老師的那句話:“疫情結束後,我帶上你,你帶上碗,我們一起去吃武昌魚。”

武漢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