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酒度數能達到多少?商人酗酒真的是導致商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嗎?這可信嗎?

電錶有貓膩



(商代酒器)

商代的酒,大概還沒達到靠蒸餾提高酒精度的階段。但也千萬別小看了那個時候的釀酒技術和規模。殷商自己人和周族的首領,都認為奢靡淫佚、酗酒無度是商亡的重要原因,不是沒有道理。

一,目前所知的中國釀酒歷史,可追溯到距今9000年前——河南賈湖裴李崗遺址的陶片,經對殘留沉澱物進行化學分析,發現含有酒類揮發後的酒石酸。其具體化學成分,與現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蠟、葡萄丹寧酸包括山楂的化學成分相同。表明這些陶器盛放過以稻米、蜂蜜和水果為原料混合發酵而成的甜酒。學者認為,這種甜酒,可能屬於穀物天然酒,穀米受潮發芽生黴菌,由微生物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這種酒的釀製,無須太複雜的技巧。 二,甲骨文的“酒”字,寫為左“酉”右“彡”。就是說,殷商之人認為“酒”不是“水”,而是一種能夠自行生長變化的神奇東西。商代釀酒業,已由穀物天然酒化進入人工培植麴櫱發酵階段。《商書.說命下》佚文載商王武丁之言云:“若作酒醴,爾惟麴櫱。”河北藁城臺西商代中期遺址發現的一處釀酒作坊, 陶甕內發現8.5公斤白色水垢狀沉澱物,經化驗分析,確定為麴櫱,即酒麴。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亦有酒麴出土。用酒麴發酵造酒,產量不僅可以大大提高,酒的質量也能比穀物自然發酵酒化大大提升。

三,商代釀酒業已然達到相當規模。著名商代史學者宋鎮豪說,當時的“釀酒作坊林林總總,不僅王都有,地方也很多,有屬王家的,也有屬各地貴顯階層的。” 鄭州商城東南郊商代遺址,發現了一大片建築,當為商王都的王家釀酒作坊。裡面有相當多的大口尊,通高大都在30釐米以上,器表有煙炱痕,器內粘有白色水鏽狀物體,應為酒類揮發後的沉澱物。日本學者林巳奈夫說,凡商代28釐米以上的釉陶有肩尊,都是用來釀酒的容器,其器形即甲骨文“酉”字之由來。後來,盛酒器“酉”字又被“卣”字替代,但卣的容量顯然小些,通常指在24- 35 釐米的喇叭口有肩的圈足青銅尊及截頭有肩尊(亦稱鼎)。這些酒器容量可達5公斤以上。河北藁城商代遺址的釀酒作坊裡,排放了46件陶器,以甕和大口罐佔多數,還有罍、尊、壺、豆、“將軍盔”、漏斗等。4件大口罐內分別裝有桃仁、李核、棗、草木樨與大麻子。此處應為商代貴族的釀酒作坊——罍、尊、壺、豆為儲酒及品酒之具;陶甕是麴櫱發酵制酒之容器;“將軍盔”可能是蒸煮釀酒原料之具;漏斗用於灌注酒;大口罐內的果仁等是釀製果酒的原料。
四,目前沒有商代蒸餾釀酒,以提高酒精度數的直接證據。但說那個時候的酒,不過如家釀的米酒一般寡淡,也肯定不對。甲骨文裡,即記載了5種酒10多個品類——

1,酒,甲骨文為左“酉”右“彡”,是後來“酒”的本字,泛指糧食白酒。“酉”是盛酒之器,甲骨文中亦通假為酒字。

2,醴,甲骨文為左“酉”右“束”,指稻米釀製的濁甜酒。醴,本為一夜釀成的米酒,所以“味至薄”。但商代的這種左“酉”右“束”的醴,則是用束茅過濾的米酒,質量和度數都要高於一般之醴。《周禮.春官》和鄭玄對此的解釋可作參考。

3,鬯(chàng),指用黍釀製的酒,為商王貴族之專用高檔禮儀酒,以“若干卣”為計量單位,裝入高級青銅酒器。鬯酒又分為秬鬯和鬱鬯兩類——秬鬯為黑黍釀製之酒;鬱鬯則為和入鬱金香草的香鬯。《周禮》記載,製作鬱鬯由專門的“鬱人”負責調酒,在其之前有專門的“肆師”和“鬯人”分管制作香料和鬯酒。甲骨文中,有“鬯小臣”之官職;還記載,鬱鬯有特定的銅酒器——搗築鬱草用玉石臼和杵;煮鬱和鬯用盉;盛鬱液用壺;貯鬱鬯用卣;獻賓用觶;品嚐用爵、角,等等。婦好墓出土的多套酒具,當專為鬱鬯之用。

4,果酒,如河北藁城臺西商代遺址釀酒作坊,出土了不少成罐的釀製果酒的原料,有桃仁、李核、棗核等,原當是鮮果或乾果品,唯因果肉難以保存而僅見其核。

5,藥酒,河北藁城臺西商代遺址釀酒作坊,亦出土了成罐的草木樨和大麻籽的制酒原料,草木樨能清熱解毒,大麻籽能潤腸通便,有祛風、活血通經功效,其仁浸泡酒可治骨髓風毒和大風癩疾等,由此推知當時制這類酒是視作藥酒的。 五,河南安陽郭家莊、戚家莊、劉家莊,山東滕州前掌大等商代遺址,都出土了盛裝含乙醇成分液體的青銅卣。河南羅山蟒張天湖商遺址,出土了密封良好的青銅卣,為有果香氣味的濃郁型香酒,每百毫升含甲酸乙酯8.24毫克。商代的酒,酒精含量達到15度應該不成問題。

六,商代,酒的消費量應該相當之大。《尚書大傳》說,商代社會生活中幾乎隨處皆見酒,民間“族食、族燕之禮”,須“為酒以合三族”。《詩.商頌》說,祀神祭祖,則“既載清酤,賚我思成”。甲骨卜辭載,求雨、求農業年成豐收於天神“五雲”及山川自然神嶽、河、夒等,要不少用酒;祭四方、祭祖先上甲等,仍舊亦需大量酒祭。 另外,商王宴饗方國來賓、軍戎餞行、戰勝獻俘、封侯任官、養老教子,等等,都需以酒為禮。從商遺址出土來看,殷商貴族的居常飲食中,酒或為不可缺少之物。《尚書》的《無逸》、《酒誥》等均記載,商代祖甲以後各王,“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史記》說,商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只是更變本加厲了而已。商之亡國,肯定是一系列原因的綜合作用之結果。酗酒過度,大約只是一個現象,本質反映的是商王貴族階層的奢靡和敗壞。後世君王提出這個作為殷鑑,不能說沒有警示意義。


一老沈一


酒是人發明的,如同農耕漁獵的必須,不過是生活進步後的消遣手法。殷商的酒文化的確是亡國的原因之一,但要說重要原因的話,那隻能說是甩鍋,崩潰的真正原因一直都在於人為。

殷商的亡國之道

關於殷商滅國的原因很複雜,姑且稍微分析一下吧。

▲酒池肉林

史書的定論是“紂王無道”,最為著名的就是商紂王的“酒池肉林”和各種殘酷刑罰。

筆者一直持懷疑態度,至少帝辛的前輩就是這麼一路玩過來的,而殷商的文明等級對於周邊如同降維打擊,當時並不存在大的威脅。

▲牧野之戰

後來考古和研究發現商軍主力被牽制在東夷,西岐採取了偷襲戰術,當八百諸侯聯軍突然出現在牧野郊外之時,帝辛內心的惶恐無以復加,野戰的失利導致朝歌被圍,於是他一把火將鹿臺的無數財富和自己付之一炬。

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彊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史記.殷本紀》

再說說《史記》的記載,比干被殺,微子罰沒為奴隸,箕子外逃朝鮮,大夫散宜生和南宮适、樂師和祭司都跑到了西岐,這都意味著殷商的內訌很嚴重,而西岐也不再是唯唯諾諾的野人部落,至少能夠給這些叛徒想要的地位和財富。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的西岐取代殷商,這跟王莽篡漢和曹魏“禪讓”其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這是部落戰爭,也是文明之間的戰爭,殷商既然失敗,那所有的子民都將一起付出代價,這個沒什麼毛病,一如蒙古覆滅南宋。

上述原因想必兼而有之,不管如何,將國家滅亡賴在一杯酒上面,明顯是不負責任的看法。

夏商的酒

傳說酒發明與大禹時期,儀狄進獻的美酒讓雄才大略的夏禹醉了三天三夜,醒來之時仍然年年不忘,但他具備強大的自制能力,因而果斷劃清界限。

▲儀狄釀酒

而後世顯然不是每個君王都能如此,當年沒有含糖的可樂,也沒有滿漢全席的佳餚,更不用說手機WIFI了,美酒就成了貴族主要的消遣方式。

對比當年低效的農業生產,用大把糧食生產美酒不光是腐化,更是對於生產力的巨大浪費。夏朝初期,太康失國、后羿奪權和寒浞篡位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喝酒和打獵,想來他們在享樂方面已經無計可施了吧。

最初的酒就是糧食釀造,沒有蒸餾過程,度數不會太高,大概如同今天的米酒(筆者家鄉叫壺子酒),一般不會超過十度,大概跟今天的啤酒差不多吧。

所以武松在景陽岡喝了十八大碗還能幹翻一隻大蟲,李白也才能千杯不醉,現在也有人啤酒喝一晚上也不會醉,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直至元代才發明比較專業的蒸餾技術,這個時候喝上十八碗的人基本都送上了救護車,還不一定救得回來,何況“千杯”?

▲不用懷疑,這些幾乎都是酒器,最下面那個叫做“禁”,周代貴族專門用來在祭祀或宴餉時置放酒器的用具,同時提醒人們要“禁”酒,少喝的意思。

▲酒器的形狀和名稱

商代的酒文化異常濃厚,筆者去過一趟河南博物院,無數的青銅器中,酒器佔了至少九成。爵、角、斝 [jiǎ] 、觶 [zhì]、觥、尊、卣 [yǒu]、瓿 [bù]、罍 [léi]、壺、盉等等,好些字都認不全,區別在於要麼用來喝酒,要麼用來裝酒。

具體怎麼喝無從考證,但看實物想來喝得不少,但商代的酒顯然是有危害的,一方面在於技術不過關,沒有標準化生產工藝,諸如甲醇等雜質仍有殘留,倒黴碰上的話,輕則瞎眼,重則要命;另一方面則在於六百年青銅器的使用,這其實比龍山文化的黑陶強不了多少,但作為重金屬容器,用多了遲早要變成腦殘。

再說喝酒也誤事,想來上了牧野戰場的帝辛和一眾貴族可能都是一身酒氣,

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尚書.酒誥》

殷商好酒的風氣甚至流傳到了西周,以至於忍無可忍的周公下達了嚴厲的禁酒令,上述文字是說:上天降下懲罰,因為我們的臣民犯上作亂,喪失了道德,這都是因為酗酒造成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的滅亡,也沒有哪個不是由飲酒過度造成的禍患。“

有周公的定論,說喝酒喝跨了一個朝代也有幾分道理。

但喝酒只是一個表象,大規模酗酒顯然不是本部落的糧食可以供應得了的,要麼來自進貢,要麼來自掠奪,是一件拉仇恨的事情,也是貴族階層腐的表現。

來自《戰國策》的啟示

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齊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楚王登強臺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臨彷徨,其樂忘死,遂盟強臺而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戰國策.魏策》

在這篇堪稱經典的漢代散文中例舉了四個亡國要素:美酒、美食、美人和宮殿,自古以來的“昏君”或大興土木,或寵信妖姬,或耽於食物或享受,或兼而有之,總之就是太會享受了,這些無不會帶來政治腐敗、軍隊素質下降和民心不收等嚴重後果。

▲君王都喜歡美女,是否因為可以甩鍋呢?

但這些都只是甩鍋的行為,政令總是出於當政者,一味強調外部誘惑對於君王的影響而忽略做出選擇的主觀因素,這無疑是在為當權者做辯護而已。

如同當下,某領導喝酒喝死了,誰會去責怪酒呢?時代不同,人們的看法也不相同,之所以將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和周之褒姒當做紅顏禍水,不過是“為尊者諱”的傳統罷了。後來的隋煬帝、唐玄宗再怎麼“無道”,這髒水也潑不到蕭皇后和楊貴妃頭上,蓋時代太近,人們都能夠看透徹罷了。

酒也分怎麼喝

▲喝酒也可以高雅

但我們還是不能責怪美酒,他就不言不語地擺在那裡,夏禹喝出了令後世引以為戒的警醒,詩仙喝出了“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豪放,“竹林七賢”則喝出了卓爾不群的灑脫,而陳後主喝到亡國,今人則能夠喝到洋相百出。

境界不同,後果自然不一樣。如此,我們還能將黑鍋甩給這杯中之物嗎?

閒談半天,匆匆收筆。


涼州七里


個人認為商人飲酒不是商朝滅亡的原因,這種說法的可信度不高。商朝末期的貴族奢靡腐敗,貪圖享樂,確實是商朝滅亡的一因。但是這罪不在酒,酒是個死物。像唐書法家張旭,像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愛酒之人,都可以說他們的好些著作是在酒的幫助下創作的。“酒”可以說是個抒發感情的一個工具。

我國古代最先出來的是穀物釀酒,釀出來的都是隻有幾度的黃酒。最後到了商代,人們發明出了酒麴釀酒的方法,開始了大規模的釀酒,但是酒精度數也不高,最多到達十多度。北宋時期出現了蒸餾酒,到了明朝時期又興起了發酵酒。最後到了滿清入關,當時人們對辛辣的蒸餾酒鍾愛勝過後勁足的發酵酒,成為直流直到現在。



空白的格林童話


商酒是濁酒,度數不高。能達到三十度就不錯了。商的滅亡主要是軍隊在外作戰,周作為一個下屬國乘商王朝皇城空需沒防備起兵佔領皇城滅了商王朝。讓商群龍無首,最後歸順周朝。


浪人108301451


當時的酒度數不會太高,相傳是杜康發現的,古代人做多了糯米飯就把它多的那些用瓦盆加蓋埋在土裡,過幾天無意打開發現糯米上層有一清徹的液體…。這就是米酒的發現。


用戶8794697758847


姬昌父子潑髒水的本事天下第一,看看周朝建立以後的對外戰爭幾乎都是慘不忍睹,周穆王開始東征淮夷和徐國直到周宣王才結束,結果西北邊境成了狄戎的牧場。徵楚時周昭王居然還掉水裡淹死了!帝乙和帝辛兩代人向南擴地為中原獲取了大量的銅礦和奴隸,向東平定夷方控制了淮河流域。可惜徐州一戰雖然打勝了可是商族精銳部隊損失慘重,最終無力抵禦西岐。歷史就由勝利者打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