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嬴政劉徹李世民趙匡胤關在密室裡,只能活一人,誰會最先被玩死?誰能笑到最後?

薛白袍


我認為老趙能笑到最後,劉徹最先死。

來說一下理由,把他們關進的是密室,也就意味著現在密室裡只有他們四個人。題主沒有規定他們攜帶武器,那我們就默認他們隨身攜帶日常使用的武器。

武器

秦皇帶著自己的劍,就是荊軻刺殺他的時候他隨身攜帶的那把怎麼拔都拔不出來的長劍,叫做龍淵寶劍。



漢武呢!他好像沒什麼武功,也沒聽說有過隨身的武器,那就給他一把短劍讓他帶著吧。


唐宗據說有一把刀叫做定唐刀,是一把著名的寶刀。

宋祖就不一樣了,他有一把寶刃那就是盤龍棍,這支棍陪著他征戰天下,平定四方。


武力

按照武力排行。

第四名劉徹,他是一位明主不錯,可他不是馬上皇帝沒什麼武功的。

第三名嬴政,他沒怎麼親臨戰陣所以認為他武力值不高,但他曾經歷過荊軻刺殺,武力值還是有一點的所以排在第三。

第二名李世民,這小子年輕的時候追隨著他爹征戰四方,東征西討,到後來還被任命為全軍總司令,直接領導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至親之人。排在第二位實至名歸。

第一名就是老趙了,這老趙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出身就是軍人,從基層軍官一直打到帝王,一支盤龍棍可是居功至偉。黃袍加身以後仍然帶領軍隊上陣廝殺。久經戰陣身經百戰,可見老趙武力值不是一般的高,他排第一位無可爭議。


結局

好了我們來看一下結果如何,我們默認這幾個人現在都是稱帝后三年,為什麼是三年呢?那是因為稱帝三年後的時候是他們精力最旺盛的時候,也是武力值最高的時候。

首先劉徹武力值最低,他是最先死的。他是怎麼死的呢?他會被李世民殺死,李世民在這幾個人中武力第二,但他自以為是第一。所以最先出手,出手一定要先殺武力值最低的那個人,那就是劉徹。劉徹和李世民對打五個回合不到,就被李世民殺死了。


李世民除了高估自己以外,對別人的判斷還是比較正確的,他正確的判斷出嬴政的武力也不如自己,老趙可能比自己厲害點不會太多。要是和嬴政聯手殺死老趙一點問題都沒有了。他準備殺死劉徹以後和嬴政聯手。但是有一個問題他沒考慮到,這就是老趙出手的速度。在他殺死劉徹的同時,老趙已經在背後出手偷襲了自己。一棍下來李世民就和劉徹一塊兒走了。

朋友們要問了,這時候嬴政在幹啥呢!怎麼不趁機出手殺了老趙呢!殺了老趙自己不就笑到最後了嗎?是的,嬴政也是這麼想的,老趙出手偷襲李世民的時候,嬴政在拔劍呢!是的你沒看錯,他在拔劍,他在拔劍,他還在拔劍!!直到老趙偷襲成功,嬴政的劍也沒拔出來。你說這嬴政是不是太菜了,也不完全是。因為這時候荊軻還沒有來刺殺他呢,他還沒掌握正確的拔劍方法,這麼說來,嬴政死的不冤。消滅了李世民,老趙一棍子打死嬴政,結束戰鬥。



好了答案出來了。綜上所述,劉徹先死,老趙笑到了最後。這個答案大家滿意不。不滿意就評論,滿意了就點贊吧!!!


雨夜構想


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都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每位在歷史上都起到了轉折性的作用。他們既是英雄人物,也是飽含爭議的諸多歷史事件的始作俑者。

如果他們同處一個密室,且只有一位可以活著出來,那麼誰會勝出?四位對決究竟誰能笑到最後?孤獨求敗呢?

秦始皇嬴政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走向了強盛,嬴政繼承了先人的傳統,繼續奮發圖強,攻城略地,四處征伐。在統一天下後,他廢除了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頒佈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法令。在秦始皇的領導下,大秦帝國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並修築了巍峨雄偉的萬里長城,創造了可以傲視中華上千年的不世之功。

嬴政善於用人,手下能臣良將眾多,大軍事家尉繚規劃了統一大略;大將王翦、王賁攻城略地,百戰百勝;丞相李斯管理政務,有條不紊。

假設秦始皇等四人陸續走進密室,進入前都得到了一個消息:“走出密室的只能有一位!”。此刻大家都會立刻警覺起來,畢竟活著的只能有一人。

嬴政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自稱皇帝的君主,保持著素來的霸氣與威嚴,第一個開口:“誰願聽吾號令乎?”毫不內斂的他相當的自信,心想我怎會是砧板上待切的魚肉?這份盲目的自信,來自於他一統天下的底氣,唯吾獨尊的傲氣。

實際上,嬴政沒有親自參與過戰爭,個人武力戰鬥值相比其他三人都低,畢竟連一個小小的刺客荊軻都嚇得秦始皇,繞柱子跑了幾十圈。同時,嬴政不瞭解其他三人,對可能出現的危險預判明顯不足。驕傲自大,最終害死了秦始皇。

宋太祖趙匡胤、唐太宗李世民聽完始皇帝的話,面面相覷,默不作聲。漢武帝劉徹第一個跳出來:“爾何德何能?安敢令吾?”

劉徹是誰,大名鼎鼎的漢武帝,其性格同秦始皇一樣,可不是什麼內斂之人。當年和衛青等將領在上林苑涉獵排兵佈陣,戰鬥力明顯強於嬴政。嬴政還未反應過來,劉徹快速上前,將始皇帝擊斃當場。

嬴政雖然有統一六國的才能,擅長權謀,御人,只可惜過於驕縱自負,遇上同樣性格的劉徹,自然是第一個被絕殺。

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受五代時期周世宗柴榮的器重,逐漸掌握了軍權。柴榮去世後,他便假傳消息,說契丹來犯,率軍出征,獲得了實際兵權,發動了“陳橋兵變”,可見其心機之深厚。

趙匡胤心想:“好菜不怕晚,來個坐山觀虎鬥,等劉徹和李世民分出勝負的時候再動手。”趙匡胤相對溫和,歷史上曾經上演了“杯酒釋兵權”的好戲,他就又想故技重施,見機行事。

趙匡胤從腰間拿出一壺好酒:“來來來,喝酒,不管最後誰走出密室,今朝有酒今朝醉”。

劉徹本就生性多疑,歷史上就因為懷疑有人要用巫蠱害他,就引發了著名的“巫蠱之禍”。結果,漢武帝害死了自己的兒子、皇后和長安城數萬百姓。而李世民不顯山不露水,是一個心機比趙匡胤還深沉的腹黑之人。不管是自導自演也罷,還是李世民真的被李建成、李元吉下毒也好,李世民飲酒中過毒,還曾吐血數升。

兩人一看趙匡胤請他們喝酒,不免心中暗想:“酒裡不免有毒。”兩人表面說喝,可都沒去接,李世民趁機給劉徹使了一個眼神。劉徹立刻明白了,趙匡胤可是戎馬一生的武將,真刀真槍幹起來,我們二人可能都打不過,必須聯合呀。

其實,酒裡並沒有毒,趙匡胤只是想用懷柔的老套路借題發揮罷了。可惜,這次選錯了對象。而且,畢竟是四人中僅有一人可以活著出去,並沒有什麼共存的機會,趙匡胤的仁慈徹底害了他。

趙匡胤把酒斟上,遞給兩位:“讓我們飲酒暢談,切磋治國之道……“”還沒待他說完,李世民上前一個鎖喉,劉徹摁住趙匡胤的手臂。在劉、李二人的同時進攻下,宋太祖趙匡胤一命嗚呼。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很能活呀,到70歲才死,可見身體素質不錯。而且,武帝也好武、好遊獵、好戰,功夫、謀略相對而言都很強悍。可是,還是沒法跟曾經浴血疆場,曾獨騎單挑突厥可汗的李世民相比呀。

劉徹心想:“現在對手只剩李世民,武力我鬥不過他。而且,我的實力,李世民非常清楚。我們智力相當,嬴政被絕殺的時候他默不作聲,趙匡胤請喝酒時,他也能及時防備,的確是個難纏的對手。 ”

劉徹思慮的對,但劉徹的弱點來自於他偏信鬼神之說,常常搞起求仙活動。太子等人死於巫蠱之禍的很大原因,就是他太痴迷於方術。劉徹正因找不出對付李世民的計策而心有苦惱時,李世民開口說話了:“早前曾遇到一位仙人朋友,名叫袁天罡,乃是畫上仙女所生。此人,可未卜先知,可幫人達成所願,不知武帝願意聽否?”
劉徹頓時兩眼放光,當即興趣提起:“真有此事?細說來聽聽。 ”好奇害死貓,劉徹要徹底報廢了。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早年征戰沙場,手下謀臣武將數不勝數,袁天罡正是李世民麾下的智囊。傳說袁天罡善“風鑑”,即憑風聲風向,可斷吉凶,累驗不爽;又精通面相、六壬、五行等等,才能非凡。

李世民娓娓道:“我的朋友袁天罡和其弟子李淳風都是神仙,曾和我一起出遊,看見河中有兩隻分別為赤毛和黑毛的馬。我們便打賭哪隻馬先入河。袁天綱佔得離卦,離為火,便斷言是火般赤毛馬先入水。李淳風則認為,遂木取火,應先見黑煙才見火,應該是黑毛馬先入河。結果李淳風猜對了。但李淳風卻謙稱,如果不是袁天罡,他就不能推算出煙和火的奧妙關係了。”

劉徹正聽得入迷,李世民嘴角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閃過。劉徹思緒還沒轉過來,便被李世民瞬間殺死當場。

李世民的皇位得來的並非名正言順,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並誅殺兩人諸子,逼父禪位得到。他同時給李建成帶上了很多不該有的“帽子”,其權謀老辣也險惡。劉徹可以猜到李世民不簡單,可當李世民說出神仙預測未來之事的時候,提防之心就慢慢瓦解了。

最終,還是武功、謀略、腹黑兼備,甚至到了登峰造極之地步的李世民笑到了最後。

正所謂,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縱使嬴政統一了六國,但其武功、權術並非自己謀劃,他就是一個英明的決策者、粘合劑,行事作風上夠狠而已。而且過於自大,想萬世不朽,可在死後秦朝卻“洪水滔天”,快速滅亡。在密室這種“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絕境求生的環境中,其他各位又豈能坐以待斃?所以,其他三位反而用嬴政的合縱連橫之術制約他。

趙匡胤破敵無數,但致命缺點是較劉、李太過仁慈,正所謂先下手為強,失了先機,才會被劉李聯合整死。

而李世民和劉徹都是心狠手辣之人,可是李世民有實戰經驗,而且更懂得察言觀色、投其所好。李世民能夠笑到最後,最終走出密室,得以繼續和武媚娘花前月下,吟詩作賦,也就不足為奇了。


奕天讀歷史


密室……

劉徹對李世民說:趕緊把趙匡胤弄死,不然我就殺了我的宰相李蔡的第六個兒子李崇寧,讓你斷了祖宗。

李世民:好,我弄死他!

李世民對趙說,過來自己解決吧。不然我弄死大唐所有姓趙的。

劉徹聽了不禁笑道:沒文化,好可怕😱

趙不信,一個撲身過來,掐住李的脖子,讓其說不出話來。

……激戰……

結果趙匡胤反把李世民弄死了……

趙匡胤笑眯眯地走向劉徹,嘴裡囔囔著:今兒我不弄舍你才怪……

劉徹答:你再動一步,我立馬刺死武陵侯趙周。

趙匡胤:我祖先是管家和趙周小妾私通所生,這辦法你嚇唬不了我

劉徹:沒事,我加碼,滿門或者族滅……

……

話音未落,趙撲通跪倒

原來李世民詐死,趁趙不防備,一個通背拳,立斃趙。

李世民拱手作揖對劉徹說,按您的吩咐,我殺了趙匡胤,不過這密室只能活一人。我又不能殺您,我給您磕個頭,我就自殺,希望您對我的先祖好點。

說完站在劉徹五步遠的地方,朝劉徹跪下去。

只聽嗖的一聲,從李世民脊背發出一柄暗器。直穿劉徹咽喉……

李世民走出暗室,向隨從朱九一說,媽的我連我親兄弟都敢殺,想用未曾謀面的祖宗要挾我來,我呸。

朱九一道:二爺高明啊

李世民:哪天我當了皇帝,我就讓你當我的太監總管,哈哈!如果你對我不忠心,我的後人一定滅你的後人!

公元1022年,朱溫滅唐稱帝。

公元1644年二月,闖王李自成滅明,崇禎弟懸於景山歪脖樹。

直到新中國成立……


痴農山人


個人的結論是,趙匡胤一個就一次性地幹翻了另外三個,最後活下來的是他。而最先被幹掉的,也許是李世民

張豐毅版李世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皇帝所呆的密室也是一個江湖。既然是江湖,就一定有它的生存邏輯和自然法則。

四人困於一室,最後只有一人能活,這就是就是“養蠱”或者“馴獒”的做法,血腥殘忍之餘,又對一個人的戰鬥力、智力以及情商有著極高的要求。通常情況下,“二力一商”最高的那一個,才有可能是最後活下來的人。

我們就動用以上的核心算法,來推演一下最後的倖存者是誰?

先評估一下四人的真實武力值

從個人戰力來看,作為太祖長拳和太祖盤龍棍的創始人,趙匡胤的步戰能力應該在四人中最強,無論是赤手空拳還是持械血戰。

陳建斌版趙匡胤

根據正史記載,另一個具備實戰經驗、個人武力值爆表的,就是李世民了,用正史中常用的對頂級武將的描述詞彙就是“弓馬嫻熟”:他騎在馬上揮動馬槊衝鋒,彎弓射箭也曾對李建成一擊斃命。

但是,身處密室之中,就意味著沒有武器可用,只能徒手搏殺,更沒有什麼馬匹可騎,純粹是步戰。這樣就意味著李世民的優勢也變的沒那麼可怕了。

但是同時也應該注意到,雖然李世民的步戰能力絕對敵不過趙匡胤,但秒殺秦始皇和漢武帝是足夠了。

總之,此四人的個人武力值排序應該是:趙匡胤、李世民、秦始皇=漢武帝。

兩大額外因素的出現,可能會讓他們不必再比拼所謂智力和情商

在這四人中,從哪個角度來看,趙匡胤可能都將會是最被孤立的那一個。

陳寶國版漢武帝

首先,作為大一統中原王朝帝王的秦皇漢武唐宗,絕對會看不上只有“半壁江山”的趙匡胤的。這就像混圈子,百億級別的富豪肯定不會與十億級別的土豪玩到一起。

這就意味著,秦皇漢武唐宗,自一開始就會孤立趙匡胤。

另外,我們更要特別注意的是,秦皇漢武唐宗這三位帝都都設在關中的大佬,平常說的話極有可能都是關中方言,這讓三人能夠毫無障礙地相互交流。

而祖籍保定涿州,生於洛陽夾馬營,在開封登基的趙匡胤,則連話都與前三位大佬搭不上,彼此聽不懂啊。

這兩種情況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秦皇漢武唐宗會自然抱團,試圖先幹掉“圈外人”趙匡胤。

唐國強版秦始皇

聯手抱團的秦皇漢武唐宗,有極大可能會被趙匡胤反殺

三對一,密室徒手搏殺,看起來三人組贏定了,實際上可能卻輸定了。

道理很簡單,正因為是身處密室,必然會有四堵牆,也會有四個牆角。趙匡胤只要選擇好某一個牆角站定,就將完全避免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他只需集中精力應對前方的三個敵人就好了。

以趙匡胤“長拳”“洪拳”開山鼻祖的地位,想必他的功夫造詣已經深不可測,即使無法向詠春葉問那樣“一個打十個”,一個打三個想必應該是輕輕鬆鬆的。他肯定會先把最有功夫的李世民打的失去戰鬥力,然後再輕鬆收拾秦始皇、漢武帝。

所以,此次密室決鬥也許只需要一輪,就以秦皇漢武唐宗三人男子天團的覆滅而結束,只留下趙匡胤一個站在地上。

到了這裡,最終結果就出爐了:活下來的是宋祖,最先被幹掉的一定是唐宗。剩下的秦皇和漢武,估計趙匡胤會先留著前者而先解決後者,畢竟前者太老了下不去手,同時他的威脅也最小



一家之言,歡迎討論。


司馬砸光


這個懸念不大,趙匡胤能笑到最後,老趙的智謀、膽魄、武藝都是一頂一的。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恰好對應嬴政、劉徹、李世民、趙匡胤。

論文治武功,趙匡胤不如另外三位開創帝國宏圖霸業的皇帝,畢竟秦帝國、漢帝國、唐帝國的威名遠播比宋朝更勝一籌。

不過,比起純粹的個人能力,趙匡胤絲毫不落下風,甚至更勝另外三者一籌。

論出身,秦始皇、漢武帝和李世民都是皇室貴胄,直接繼承皇位(李世民雖然搞了一出玄武門之變),沒有多少難度,趙匡胤卻出身一個普通軍人家庭,得天下的難度更大。

論智謀,趙匡胤完全靠著個人奮鬥,抓住機會,謀劃縝密,籌備兵變,兵不血刃,一舉成功,奪取皇位。

論膽略,趙匡胤作為一名軍隊高級將領,缺乏家族背景和政治基礎,卻敢孤注一擲,大膽發動兵變,膽魄十分驚人。

論武藝,趙匡胤的個人戰力最高,他曾孤身一人行走江湖,後來參軍歷經百戰,從士兵到將軍,有豐富的戰場搏殺經驗,秦始皇、漢武帝毫無實戰經驗,唐太宗作為李淵的兒子,也不可能真正以身犯險。

趙匡胤是太祖長拳的發明者,流傳至今產生很多派系,都奉趙匡胤是開門祖師。趙匡胤還是雙截棍原型的發明者。

綜合上述因素,如果不考慮抱團結夥,一對一PK,武藝獨一檔的趙匡胤肯定完勝其他三人。即便論起智謀膽魄,趙匡胤也足以笑傲群雄。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題主沒有給定太多的限定條件,所以我們假設是把壯年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四人同時關在一個空無一物的密室中。那麼他們誰會笑到最後呢?

首先,他們四個人中有兩人是通過正常途徑即位的,即秦始皇和漢武帝(漢武帝的母親曾經使用策略讓他成為新的皇太子),唐太宗通過“玄武門之變”成為太子,隨即接受唐高祖的禪位,宋太祖通過“陳橋兵變”建立了北宋。

他們四人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在謀略、權術上都是頂級的,但是如果他們是在空無一物的房間內,則拼的只能是武力值了。而一個政治家最不需要的就是個人的武力值,中國歷史上的皇帝老弱病殘(甚至孕)的都有很多,但並不影響他們的統治。

所以,單看武力值的話就要摒棄我們對這四位皇帝的傳統看法,甚至摒棄對秦、漢、唐、宋四個朝代的看法了。

首先,秦始皇武力值最低,他長相奇怪甚至被後世史學家推斷為患有嚴重的氣管炎和軟骨病。但是如果漢武帝與秦始皇武鬥的話就有趣了——漢武帝圓睜怪眼,倒豎虎鬚,兩手叉腰大喝一聲:“我有錢!我有兵!你一身世不明的殘疾人敢和我比劃,是可忍孰不可忍,快來大戰三百回合!”結果漢武帝追得秦始皇滿屋跑,卻追不上,氣急敗壞的秦始皇始終也沒有在危急時刻把身上佩戴的武器拔出來。兩人最終只能算是個平局。

相比之下唐太宗就厲害了,如果新舊唐書的記載屬實的話,那麼唐太宗早在十六歲就已經開始帶兵打仗了,並且往往是隻身衝鋒在前,他曾經參與救援被突厥圍困的隋煬帝,並且把父親李淵從重圍中解救。此後的歷史也證明李世民不但有很好的人緣,很強的氣場還有很高的武力值。

宋太祖則更能打,比如他在征伐南唐之時,曾經“太祖擁馬項直入,手刃暉中腦,並姚鳳禽之”,也曾經“太祖獨躍馬截流先渡,麾下騎隨之,遂破其砦”,可以說宋太祖也是一個好前鋒。更重要的是,宋太祖除了能打之外還抗打——他曾經騎著奔馳的寶馬撞到了門楣上,大家都以為他命休矣,沒想到他竟然一點事都沒有啊(人以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馬騰上,一無所傷)!

所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四人單打獨鬥的話,只有唐太宗和宋太祖有參加決賽的希望,最終最抗打的宋太祖笑到了最後。


國史通論


鬥勇衝鋒陷陣上。

贏政、劉徹沒上過戰場,個人武功難說勇猛。贏政在朝堂上被荊軻刺秦迫殺差點喪命。漢武在個人武功上沒有什麼突出表現。李世民本身就是猛將,虎牢關、玄武門都是自己衝鋒陷陣,雁門關勇救隋煬帝。攻必克,戰必勝。真正能在中國武術史上留下赫赫大名的只有宋太祖趙匡胤,可謂歷代帝王中的第一武林高手。趙匡胤小的時候就隨父學武,訪名師,拜高人,見識和武藝高強,投軍在郭威帳下,屢建奇功,成為後周第一流的大將。趙匡胤的蓋世武功主要集中在拳術和棍術,其武功已在多年的實戰中發展成自己的獨特體系和套路,其拳術被尊稱“太祖拳”,也稱“趙家拳”。身為武林高手的趙匡胤還擅長棍術,創立了“騰蛇棒”有36路棍法,被成為棒術的開山鼻祖,,人稱宋太祖“一條棒等身齊,打下四百軍州都姓趙”。種種記載都表明,宋太祖趙匡胤是歷代帝王中武功之魁首。

鬥智運籌維幄上,在開天闢地開疆拓土創業守成上,贏政雄才大略,堪稱第一,掃六合一統天下,實行六統一天下一統,真正開天闢地開疆拓土。但由於廢分封二世而亡。漢武雖不是開天闢地,但開疆拓土打敗匈奴、收服西域上為中華民族立下萬世奇功。創漢武盛世。晚年輕信江充,因巫惑之案殺死太子。唐太宗運籌維幄決勝千里消滅群雄統一天下,兼聽則明,選賢任能,打敗突厥,開拓絲綢之路。創造貞觀之治大唐盛世。被封天策上將軍,被稱為天可汗。但前有殺兄逼父後有武周篡唐。趙匡胤黃袍加身一匡天下,開天闢地,結束幾百年戰亂。統一大部分中國。但並沒有統一中國。而且還在一室之中被弟弟趙光義燭影斧聲。

因此從文治武功安邦治國全面比較,最先被玩死的可能是漢武帝,其次是贏政,第三是趙匡胤。笑到最後的應該就是李世民。


東方史證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閤家歡,實在難得。

誰輸誰贏?誰先出局?誰Ko到最後,還是蠻有意思的。

第一場秦皇VS漢武

首先秦皇出場(這裡應該有尖叫聲)

始皇帝,重量級人物,一統六國,修築長城,始皇陵,阿房宮,大哉壯也。

能與之媲敵者非漢武莫屬。

漢武上臺(此處應有吶喊聲)

漢武大帝,金屋藏嬌、尊儒術,平匈奴、拓版圖,文治武功。

始秦VS漢武 漢武帝劉徹勝 理由,始皇焚書坑儒,秦國只傳到二世便滅亡了,扣分。

贏政 、劉徹下去休息



第二場 唐宗Vs宋祖

唐宗上場(此處有熱烈掌聲)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事變、貞觀之治,締造大唐盛世。

宋祖表示不服,躍躍欲試

宋祖登臺(這裡有歡呼聲)

宋太祖趙匡胤 南征北戰 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

唐宗Vs宋祖 唐太宗李世民勝 理由,宋代重文輕武導致中原為外族所佔,扣分。



第三場 秦皇Vs宋祖

秦始皇贏政勝,理由,雖然,秦朝只有兩代,遠比宋朝短,但人家可是始皇帝,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三場下來,出局的是趙匡胤,贏政拿了季軍。



第四場漢武Ⅴs唐宗

漢武帝劉徹勝,理由,漢武抗擊匈奴,抵禦外侮,換來之後幾百年的邊境太平,也為大唐盛世打下基礎,漢武是開拓之君。唐太宗李世民接班李淵,守成的成份更多些。

所以,排名依次是

冠軍 漢武帝劉徹

亞軍 唐太宗李世民

季軍 秦始皇贏政

笑到最後的是劉徹,趙匡胤出局。


FLT超光速影院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腦洞問題,腦洞回答。

首先表明觀點,如果只能活下來一位,那麼活到最後的一定是趙匡胤嗎?難道就因為趙匡胤知道前面三位,但是前面三位不知道趙匡胤?

其實這個問題沒那麼簡單,因為牽扯到世間最為複雜的事物-人性。

下面,由小哥帶大家一窺“四皇爭霸”大賽過程。



乾坤逆轉,四皇聚會

公元3000年,地球科技已經非常發達,人類走出地球進入宇宙,並且和銀河系外的文明建立了“星系聯盟”,共同維護宇宙和平,因太空文明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在眾多已知文明擁護“星系聯盟”的同時,也有很多未知文明妄圖擊敗“星系聯盟”統治太空。

“星系聯盟”中最為強大的地球人則被選為首席攻擊目標,而地球文明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則是以中華文明為首,所以,改變中華人類成為了他們攻破“星系聯盟”的一個重要途徑。他們耗費幾百年時間,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研製出了“超時空機器”,可以扭轉時空,回到過去,此機器啟動之後,穿越目標朝代會發生“乾坤逆轉,日月無光”的特殊現象。

在多次艱難的穿越後,他們帶回了“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四位賢聖明主,將他們關在一個特殊的空間容器中,在容器裡面再將四人分別關押在一間密室,因“星系聯盟”發現了他們的邪惡行徑,因此大軍圍剿,這些邪惡文明倉皇逃命,這件容器便被遺落在地球一個不知名的島嶼,所幸容器沒有了太空飛船施加的特殊控制力,它已經變作正常般大小,形如一個四層樓房那麼高的盒子,關押四皇的密室就如同現在的單間一般大小。



密室寒暄,四皇初見

話說四人很久不見妖怪來巡視,探聽外面也無動靜,先是趙匡胤打開門走了出來,他依次探查了其他幾間房子,看到三個和自己一樣的人,心下稍微釋懷,就主動和其他三人打招呼,大家一看都是人類,就彼此放下了戒心,來到小密室外面的大廳,雖然也出不去,但好歹活動的空間大一些。

眾人探查了一圈,也沒發現什麼門窗一類的事物,不過裡面有水有吃的,倒也餓不著,一日四人又聚在一起,因為大家都覺得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得想辦法出去,這四人裡面數趙匡胤人緣最好,因為他沒什麼架子。

趙匡胤為了大破尷尬,率先發話,“各位英雄好,吾乃趙匡胤,敢問各位是?”他先問李世民,因為李世民和他說的話最多,其實也不過就五句話而已。

“讓英雄見笑了,朕乃大唐國主李世民”,李世民笑呵呵的說道,趙匡胤一聽差點驚掉了下巴。

漢武大帝雄才偉略,莫名其妙的來到了這裡,看這幾個人裝束和自己大大不同,但是又不是匈奴,心裡有點警覺,以為他們是西域小國寡民,此刻情形不對,先探探他們的口風,因此放低姿態,說道“寡人乃大漢天子劉徹”,說完看了一下旁邊身高馬大的秦始皇,結果他這風輕雲淡的一句話,可把趙匡胤和李世民嚇了一大跳,漢武大帝劉徹是一代雄主,在他的帶領下,漢軍遠逐匈奴於漠北,是很多人心中的偶像。

秦始皇見劉徹看著自己,他內心一凜,此人雖然看起來似個文弱書生,但是坐在那裡,隱隱然給人一種山嶽般的壓力,看人的眼神看似平淡,實則充滿了無盡的威嚴,讓人潛意識的知無不言。可是秦始皇畢竟是始皇帝,他所擁有的氣魄也是前無古人的,只見他平復了一下情緒,緩緩說到:“寡人乃七國共主,大秦始皇帝”。

“大秦始皇帝”五個字一出,其他三人以地一寒,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雄才偉略人所共知,但是他的冷血更為大家津津樂道,劉徹聽聞此人就是“秦始皇”,臉色瞬間冰冷了起來,李世民聽說此人是秦始皇,他忍不住多看了幾眼,趙匡胤此刻的內心非常混亂,這是什麼地方?為什麼會和這些人在一起。



密室曙光,四皇爭霸

四人各報名號後,空氣中一時間陷入了寂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幾天後,大家遭遇了共同的危機,原來大家都沒多少口糧了,這一日四人又聚在一起,秦始皇的態度非常蠻橫,在他眼裡,任何人都要匍匐於自己腳下,所以見其他三人對自己並不是很尊重,心裡特別不爽,加之他人高馬大,口糧消耗的比較快,所以便產生了奪取他人食物的念頭。漢武帝雖然是一代雄主,但是自從他幼年執掌帝位後,每日勤於政事,雖然也曾出宮到幾個地方考察,見過一些世面,但比之李世民和趙匡胤戎馬一生,相去甚遠。

所以李世民固然厭惡秦始皇,但是也不便發作,但是,四皇的戰爭,終究會發生。

一日,秦始皇仗著人高馬大欺負官二代出身的李世民,而趙匡胤和李世民交好,見李世民情勢危急,立馬出手加入了戰團,秦始皇雖然身材高大,但是身手相當厲害,要不然當年天下四大劍客之一的荊軻就不會死在他的劍下了。

秦始皇雖然厲害,但是李世民早年間帶領軍事南征北戰,搏鬥經驗非常豐富,秦始皇一力降十會,壓制住了李世民,但是隨著趙匡胤的加入,場上形勢急轉直下,趙匡胤軍旅出生,非常注重搏殺技巧,其創立的《太祖長拳》以快速擊殺敵人為目的,方面在軍中全面推廣,為他統一中原各國提供了堅實基礎,最終秦始皇被李世民和趙匡胤聯手擊殺。

漢武帝遠遠觀看了三人的戰鬥,心中震撼不已,他雖然沒有聽說過李世民和趙匡胤兩人,但是通過他們剛才的戰鬥,漢武帝清楚知道這兩人都是身經百戰、殺伐果斷的不世良將,其中趙匡胤尤為兇猛。

眼見得此處情景,三人猶如鐵籠中的猛獸,生死決鬥在所難免,如今唯一能做的,便是合縱連橫了。



合縱連橫,三皇決雌雄

如此又過了幾日,武人趙匡胤的口糧終於吃完了,他聚集劉徹和李世民,想讓兩位勻點糧食,這要是在外面,大家都身居高位,一份口糧又算得了什麼?但是今時不同往日,情況特殊,誰讓出自己的口糧,就意味著扼殺自己的性命。

趙匡胤本以為李世民會救助自己一點,畢竟自己幫助他擊敗了秦始皇,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李世民居然說自己也沒吃的了,趙匡胤頓時心生不滿,因為他知道李世民飯量不大,所以多少會有一點口糧,但是李世民居然拒絕分他一點口糧,所以他當場冷哼了一聲,轉頭望向劉徹,意思非常明顯,你有沒有口糧?

今天的聚會氣氛有點怪,劉徹心裡非常明白,自從秦始皇被擊殺後,他也收起了傲慢的心思,靜下心來想對策,趙匡胤武功高強,又和李世民交好,如果兩人聯手,那麼秦始皇的下場就是自己的明天,所以要活下去,唯有聯合李世民,先把趙匡胤打倒再說,所以他最近也偷偷和李世民聊了幾次,劉徹出身皇宮內院,李世民官二代出身,兩人的學問和見識都有很多相同點,不知不覺間產生了一種莫名的默契,想來李世民也知道當前的形式,唯有聯合劉徹打敗趙匡胤才可以多活幾天,多活幾天,被救的希望也更大一些。

所以在趙匡胤問兩人借糧的時候,兩人做了一樣的選擇,趙匡胤聽完後氣急敗壞,大聲謾罵了起來,最後直接罵李世民無情無義,李世民不甘示弱,兩個人最後廝打了起來,劉徹靜觀其變,在兩人力氣都消耗的差不多後,劉徹果斷出手,先打暈了趙匡胤,隨後在安慰李世民的時候,突然出手,打暈了筋疲力竭的李世民。

看著暈倒的兩人,劉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補刀,最終三皇又有兩皇隕落,唯有身體素質最為柔弱的漢武大帝活到了最後。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腦洞問題,腦洞回答,編的真累。)


古梁鏞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這四人無一不是帝王之位上的精英,若四人同處密室,而只有一人能存活到最後,那麼毫無疑問,劉徹將會成為第一個犧牲品。

劉徹以心黑手辣著稱,而繼承父位,大權在握的他,這份殘忍並不會遮掩,而是習性如色,令人見到後便心生防備。而李世民、嬴政、趙匡胤等人皆是從兵荒馬亂中奪得或是鞏固地位,雖也是深謀遠慮之輩,但並不會喜形於色,蓄勢待發才是他們三人共同的特點。其次要說武功,劉徹是最差的,最為張揚的性格加上最差的武功,他不想死都難。

劉徹已亡,趙匡胤恐怕會成為下一個犧牲品。

杯酒釋兵權雖說是為了鞏固帝位,但仍給了各位戰將一個活命的機會,可在這龍爭虎鬥的密室中,他的仁慈怕是會淪為對手的戰機。李世民和嬴政都不傻,想要除掉彼此在短時間內是不太可能的,那麼毫無疑問,趙匡胤必須先死,這樣二人才可以全力對付對手。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若是在密室之中李世民有著更大的勝算,兩人皆是機智過人,一間密室中很難想出什麼計謀來暗中算計對手,暗的不行就來明的,雖說兩位陰謀家都不擅此道,但早些年征戰的李世民也是對劍法略有所成,不然絕不敢隨軍出征,所以說,小墨認為李世民應該是最後的勝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