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患癌,要我不告訴其父母,只靠我支撐抗癌5個月了,精神和責任都壓力大,怎麼辦?

糧滿倉60後大叔


我是在今年10月9號發現有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活不久了,要跟老公離婚,不想拖累他,我們剛結婚一年,還沒有孩子,他在部隊裡。發微信跟他說的,然後我就關機不敢接電話。他給我爸媽打電話,讓我趕緊開手機,我才開。他的第一句話讓我嘩啦啦就哭了,他說:“我們是夫妻,我不會拋棄你的。我明天就請假回來陪你。”

第二天他真的回來了,拉著我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做第二次甲狀腺穿刺,(第一次穿刺顯示是可疑甲狀腺乳頭狀癌)後來也確診為甲狀腺乳頭狀癌,需要切除右側甲狀腺。最後手術時間是我媽媽過來陪伴,他的假期時間到了就回去了。

很慶幸,術後病理結果是未侵犯甲狀腺被膜。得病不可怕,愛可以打敗一切。



溟濛3


認真看完題主的問題,說說我自己的個人經歷和真實想法吧,希望能幫到題主。

幾年前,單位職工常規年度體檢,體檢結束沒幾天,體檢報告還沒送回單位,體驗醫院的電話卻來了——我腹腔內某處發現一個巨大包塊,建議趕緊去複查。

我自己學醫,聽完後,內心也忍不住咯噔了一下——因為這個部位的腫瘤,惡性程度很高,5年生存率很低;一般10公分以上的直接診斷惡性,我的包塊卻已經超過了10公分。

彼時,我父母都已經年過七旬,兩人的身體狀況也不是太好!

我默默地去專科醫院複查、預約手術時間,手術前還特意開開心心地去看望了一次父母——我和父母的居住地相距100多公里。

住院和手術,我沒有告訴任何人——包括父母和兄弟,身邊只有老公一人在。

事先,我就已經和老公說好了,生病這事,無論手術結果如何——反正都不能告訴我父母,因為他們年紀大了,心理素質也很一般,我知道他們真的承受不起這個打擊。

很幸運,我的腫瘤是良性的,住院十幾天後我出院,期間我還和父母通過幾次電話,電話裡父母問我在幹嗎,我都和平常說法一致——在上班啊、準備去買菜啊!吃完飯了等等。

父母至今不知道我的手術經過。

所以個人真的特別理解:“題主妻子患癌,要他不告訴父母”的心情。

當然我也特別理解題主作為老公,承擔的心理壓力。

個人建議——尊重妻子的選擇,畢竟你妻子是最瞭解她父母的人。

如果題主壓力實在太大,需要親友支持,想要告訴妻子父母的話,建議也要先和妻子好好溝通,取得她的同意!

個人拙見,僅供參考!祝你妻子吉人天相,早日康復!

我是張薔薇,一位從醫文青+嘮叨主婦。

喜歡我可以關注我,每天聽我講述世間故事,分享人生經驗!


張薔薇啊


看了題主的問題,非常同情題主的處境,但卻還是要支持你妻子的做法,不能將她的病情告訴其父母。

我說一個身邊的例子吧~

2013年,我親舅一直感到胃不舒服,後經檢查確認得了胃癌,需要將胃切除3/4,後期還要配合化療。而且醫生給出的信息是,家屬慎重考慮,化療過程有可能堅持不下來。

我媽和我小姨是做姐姐的,就我舅一個弟弟,她們之間感情一直很好。她們在聽到這個消息後,那一段時間一直處在難過中,兩個人提起來就流淚,化療的過程對她們兩個人就是煎熬,生怕有個散失。

想想看,姐姐在聽到弟弟得了胃癌後,就傷心如此,如果告訴了父母,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他們要面對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他們怎麼能承受得了如此大的打擊!接下來還要承受5個月的時間,那是生生地給兩位老人扒下一層皮呀!

所以,如果病情有所好轉更好,如果繼續惡化,則長痛不如短痛,就應了妻子的意願,到最後把情況跟二老說明。

只是題主的責任和壓力大了,如果有兄弟姐妹,可以跟他們說一下情況,藉以緩解壓力。如果沒有,還是要勸勸題主,人之一生,終是要經歷酸甜苦辣、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還是要想開一點兒,好好陪伴你的妻子,讓她餘下的日子不留有遺憾。

最後,希望世間給你一個奇蹟,讓你的妻子早日康復!


茵菓有敘


我爸去年得了癌症也是要我瞞著所有親戚朋友!!!我媽也不讓我說!直到要動手術了,我才偷偷的打電話告訴了我的叔叔大伯姑姑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作為兄弟姐妹有權知道這些!而且萬一手術中有個什麼意外!我相信我那些叔叔們肯定會怪罪我們的!!!!有些事情說出來也許會減輕你的壓力


本性_不壞


去年9月份我查出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也是瞞著父母的!父母都80多了,怕他們心裡承受不了。進醫院手術做切片活檢時父母知道,他們只以為是個小手術。恰好天氣轉冷,哥嫂告訴他們,說天冷了,醫生說我體質差不讓我出門,不能經常去看他們了!

隨後我就在姐姐的陪護下,轉院去了省腫瘤醫院開始了化療!化療6個療程,用了小半年時間,最後一次化療回來,姐夫去車站接我們時路上碰到老父親,不小心說漏嘴了,父母才知道我患癌的事!


善待自己ww


我就是甲狀腺乳頭狀癌,也有淋巴結轉移,四年前做兩次手術,兩次碘131。兩次手術後做彩超發現頸部四區還有一個1.5釐米腫大淋巴結 ,問好幾個大夫都說這個淋巴結不做掉球蛋白是不會下降的,因為孩子上高中,我就一直觀察,只要球蛋白不升高就沒事,一直觀察四年。今年夏天無奈脖子裡疤痕發炎流膿了,十來天都沒有長住。我脖子裡也有一道大疤,沒事的,不要自己給自己壓力,Tsh控制好,除了每天早起吃藥,跟正常人一樣。告訴家人,共同面對。對這個病了解了就不害怕了。



中華8050


我2013年患乳腺癌,就沒告訴我的父母,只是告訴他們我去外地培訓一年時間。父母都80多歲高齡了,2012年我哥因食道癌剛去世,若再知道我患癌了他們一定接受不了的。但是告訴了我的兩個弟弟了,我有病時多虧了我弟媳婦的照顧。


LP平安


可能妻子覺得父母忙也幫不上,告訴他們,只能徒增擔心,還不如不說。

我想了一下,要是我得了重病,也不會告訴父母的。

我媽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們要是有什麼事,不要告訴我,我心臟不好。

我生孩子剖腹產,好幾天以後才和我媽說,也只是因為我生了個男孩,我媽重男輕女,讓她高興而已。

自己壓力大的話,要是妻子有兄弟姐妹,可以和她們說說,搭一把手。


黃二孃


人民日報記者抗癌感悟:我們要用腦子救命,而不是腰包!

代謝健康

醫療人員,健康守護者

2007年,他被診斷為“肺癌晚期”,且轉移到了顱內。

當時多數醫生認為是惡性腫瘤,不立即手術會貽誤“最佳治療時機”時,他決定靜養;

當肺內陰影變小被多數醫生認為無關緊要時,他決定接受病灶切除手術。

兩次他都“賭”對了。

他就是凌志軍,人民日報社資深記者、作家。作為時政記者,他曾記錄下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風雲變遷。

當初醫生認為他“活不過三個月”,但如今他卻走上了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現如今依然非常健康。

在凌志軍寫的抗癌感悟的書《重生手記:一個癌症患者的康復之路》中,總結了他五年抗癌康復之路上的經驗,如實記錄了犯過的錯誤,堪稱一部“生病智慧書”。本文就根據其《重生手記》以及其接受媒體公開採訪的內容,總結出其患癌後的8大感悟,可以說字字如金。

△ 凌志軍

1

很多人不是死於腫瘤

而是死於對腫瘤的無知和恐懼

“癌症只是一種慢性病”。

著名腫瘤臨床專家何裕民,顛覆了中國人“癌症是絕症”的慣性思維,他說:

很多腫瘤患者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對腫瘤的無知、高度恐懼以及恐懼本身帶來的盲目應對。

應該理性對待、善用智慧以合理防治。

凌志軍認為:我國癌症治療體系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人們對癌症的認識也存在致命的偏差。

我們恐懼,是因為我們無知。我們不瞭解癌症,不知道癌症其實並非絕症,只不過是一種慢性病。我們不瞭解自己的肌體,很容易過低地估計自己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卻過高估計藥物的能力,不知道那些所謂“特效藥”有可能正是致命的殺手。

只要我們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我們就已經有66%的機會遠離死神。

即使我們的腫瘤已經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長期與癌共存。

2

沒想到做癌症病人那麼沒尊嚴

2007年2月,凌志軍被診斷“肺癌、腦轉移”的概率為98%,即“肺癌晚期”。

北京、上海兩地名醫會診,幾乎一邊倒地判定他活不過3個月。

在治療期間,凌志軍發現,病人們花了錢、排了長隊、內心所期待和倚重的一流醫院的“特級專家會診”,才不足三分鐘。

醫生的一句“你等著吧”的“診斷”幾乎就是一紙死亡判決書。

手術、化療等高科技治療和開“天價特效藥”,是不同醫生的相同手段。而憂心忡忡、愁眉苦臉、排隊就醫甚至傾家蕩產的那個弱勢群體,就是中國癌症患者的群像。

3

我們要用腦子救命

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北京、上海的專家們陳述的治療程序是:

開顱手術、化療、放療;觀察肺部病灶,準備第二次手術,打開胸膛,切除肺葉;繼續化療,放療……

因為開顱也不能保證痊癒,凌志軍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先觀察一陣。

兩星期之後,醫生的說法是腦部的腫瘤“應該是沒有長大”!

凌志軍傾聽自己身體所發出的信號是,頭痛、眩暈、視覺模糊、眼球震顫等症狀並沒有更嚴重。

他感悟:對病人而言,要用我們的腦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但是,他並非一味排斥手術,在可信的醫生,胸科影像學專家石木蘭確認肺部的癌症,並建議他做手術開胸之後,他立即按照石木蘭的推薦,選擇醫生為自己主刀。

肺部的惡性腫瘤被切除之後,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裡。他拒絕了化療,因為化療僅僅“將治癒率從60%提高到62%”,同時拒絕了很多昂貴的“特效藥”。

他查閱了很多資訊,確認中國有很多癌症患者被過度治療。他的一個朋友,身體棒,腰包鼓,結果從發病到治療僅三個多月就去世了。

他決定,做一個聰明的患者,相信自己身體的力量而不是醫生和藥物,開始自我恢復。

4

向死而生

把身體交給自然

從飲食和起居習慣開始,凌志軍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他不再忙碌。

每天,他重視的五件事是:吃、喝、拉、撒、睡。

在吃的方面,要足夠雜,足夠粗,足夠素,足夠天然;他每天要喝2400毫升水;讓自己的排洩每天都有規律,同時觀察大小便的顏色和多少,間隔時間;每天的睡眠不低於8小時。

春秋季節,盛夏9點之前和下午5點之後,他會來到戶外,裸露50%的皮膚曬太陽,就算不能補充維生素D,“我的生命再次被陽光照亮,生機和活力不知不覺重新回到我的身上。”

他還去一些氣候和空氣好的地方療養。去蘇州的第二天,開胸手術後的正常反應胸悶和咳嗽就減輕了,五個月後咳嗽就好了。

他還去了深圳東郊隱居,或漫步海邊,或在山間拾級而上。

他終於又回到了滑雪場,重溫了這種野性和富有刺激性的運動。

2012年3月15日,經過新一輪的複查,凌志軍顱內病灶幾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見新的異常。

5

在治療期間,他處處發揮自己的記者本能,細心觀察自身所處的醫療環境,悉心蒐集資料,對中國癌症治療現狀有很多驚人的發現。

當今社會醫患關係緊張,醫生誤診錯診,病人傷害醫生的事件時有發生,醫療領地上的“割據”與“門戶”讓人很是無奈。

這些現象及其根源在本書中都有體現。

有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

全國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是200萬,有80%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著超過疾病治療需要的“過度治療”。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方案,符合規範用藥者僅為20%。

“這些數字令我震驚,癌症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於自己的疾病,而是死於自己的恐懼和不正確的治療。

看起來,我們最大的不幸不在於遭遇癌細胞的侵襲,而在於我們被中國式的癌症觀念包圍著,同時還接受著中國式的癌症治療。

這種醫療環境正在造就一個悖論:醫學越是發達,越是剝奪患者的主動性和判斷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懼和錯誤。”

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嚇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

我們都需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從容地迎接死神降臨,什麼時候該堅定地尋找康復之路。因此,做一個聰明的病人,遠比做一個聽話的病人更重要。

6

不能盲目

你要會辨別哪些醫生值得信任

凌志軍說,病人通常有兩種心理:

第一,我不懂醫,不聽醫生聽誰的;

第二,醫生都是錯的,不能聽醫生的。

我想這兩種心理都有問題,都會導致自己犯錯誤。

作為病人,我們不懂醫,但我們應當懂人,應當知道什麼樣的醫生是可信的,什麼樣的醫生是靠不住的。

的確有一些醫生不怎麼樣,醫生也會犯錯誤,所以對醫生的話不能盲目。

但是,也的確有好醫生,醫術高明,道德水準也很高,這樣的醫生不難找到,我就碰到好幾位。

癌症患者對醫生的選擇非常重要,其實我從醫生那裡學到了很多,醫生不僅救了我的命,而且給了我很多這方面的知識,引導著我的康復之路,甚至他們的錯誤也讓我學到很多。

還有,犯了錯誤的醫生不一定不是好醫生。

實際上,那些有熱情有辦法去發現新證據,並且根據新證據迅速修正自己錯誤的醫生,更值得信賴。

最後,相比國外醫生,大多數國內醫生並不大看重病人的症狀變化,“都有過分依賴現代掃描儀器和黑白影像膠片的傾向,漠視病人的直覺和陳述。

凌志軍說:我的一個美國朋友告訴我,在美國,醫生不僅僅依據影像診斷,還充分考慮病人的症狀,認真傾聽病人的感受。而對於中國式專家門診,這一點很難做到。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人的生理狀態千差萬別,疾病也是五花八門。

千差萬別的癌細胞發生在千差萬別的人身上,結果必定是千差萬別的。

沒有任何一個醫生,更沒有任何一臺機器,能夠精確地分辨出每一種情況。

所以,當疾病猝然加之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康復之門的鑰匙在我們自己手裡。

其實,人體有你想象不到的強大自愈力。

當人有不適或生病時,自愈力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人體異常信號,馬上調整人體的各種功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醫生治病,只是激發和扶持人類機體的自愈力而已,最終治好疾病的,不是藥,而是人們自己。


手機用戶62821351456


談談我的看法,,從提出問題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你們歲數不大,你愛人的父母都健在。不幸的是你愛人得了癌症,且已經近半年了,你們為了不讓老人傷心至今沒有告訴他們真相。

在這裡我認為,如果你愛人確實是到了癌症晚期的話,還是早點找個適當的機會告訴老人們,好讓他們也對最終結果提前有個思想準備,這樣比突如其來的悲傷比較好一些。當然,我也希望醫院對你愛人的病是誤診[祈禱][祈禱][祈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