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為何沒有徹底消滅各地藩鎮,實現大一統?

康帝情感說


很榮幸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鬥爭。既然如此,為何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唐朝不消滅藩鎮勢力,最終導致亡國?

藩鎮制度可以說是自古就有之,但是在前朝歷代沒有一個朝代能發展到像唐朝這樣中央無法控制的局面,在唐朝時期,藩鎮的設立是為了抵禦外敵而設立的,藩鎮的最高長官就是節度使,其實在唐玄宗李隆基之前的高祖、太宗、高宗、武后時期,並沒有大規模的設立藩鎮節度使的制度,那時節度使只是一個臨時的官職。唐藩鎮到底是個什麼性質呢?節度使是唐玄宗開元初期設置的,目的是為了擴張疆土、鞏固邊防。有:河西、盧龍、幽州、劍南、朔方、河東、安西、北庭等十大藩鎮,後來逐漸增多。節度使是掌握著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的兵力,管轄著少則幾個、多則數十個州縣的軍政長官。與西漢諸侯王的權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西漢諸侯王即無徵兵、徵稅的權力,又無任免屬下州縣官員的權力。皇帝還向各藩鎮派了監軍(宦官擔任),起監督的作用(叛鎮除外)。

其實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唐朝的藩鎮制度也是有存在之必要的。大唐帝國的疆域那麼遼闊,周邊強虜、虎視垂涎。在藩鎮割據一百二十六年腥風血雨的歲月裡,大唐的邊防都是靠諸鎮兵頂著的:吐蕃有安西、隴右、朔方、河西諸鎮兵看著;南詔有劍南鎮兵看著;契丹有幽州鎮兵看著;阿拉伯有安西四鎮兵看著;突厥、回紇有河東、北庭鎮兵看著。那時沒有飛機、坦克、火車等現代裝備,只有騎兵、速度最快也日行不到千里。不敢設想、當外敵入侵時只靠中央調兵去抵禦,中國的領土還能剩下多少?

但是在唐朝的皇帝中也出了一位對付藩鎮割據的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就是唐憲宗,面對著越來越做大的各地藩鎮,憲宗繼位後,著手開始對各地割據的藩鎮開展了一系列討伐的戰爭,這些成果被稱為“元和中興”。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唐朝中央取得了勝利,長期割據的局面似乎都解決了。全國所有的藩鎮名義上全部規伏唐朝。

但是憲宗皇帝的這一系列的成果,也並沒有持續多長的時間,一些地方的藩鎮又開始發動規模不等的叛亂了,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繼位的新皇帝也沒有憲宗皇帝那樣的氣魄和膽量,使之一些個藩鎮重新又坐大並與朝廷分庭抗禮。特別是在唐昭宗即位後,由於政局腐敗、民不聊生,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的湧現,像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甚至打進了首都長安,趕跑了唐朝的皇帝。在這種情況下,唐朝中央政府不得不又一次的向各地的藩鎮妥協,答應他們的條件,讓藩鎮去平叛,而各地的藩鎮則趁著平定農民起義的大好機會逐漸擴大自己的實力,發展自己的力量,藩鎮的實力在這一時期,首次的超過了中央的實力,唐朝政府已經名存實亡,唐昭宗根本沒有實權。

大唐不是亡於藩鎮割據;不是亡於宦官專權;不是亡於外敵入寇;也不是亡於黃巢造反,而是亡於大唐皇帝與生俱來的弱點——心慈手軟。如果當初在平定安史之亂時,朝廷對河北三叛將不是封為節度使,而是象劉邦對待異姓王那樣、一刀宰了他們,藩鎮割據的情況便不會出現,中晚唐的大地或重現貞觀、開元的輝煌。

以上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個人想法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