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哪道美食讓你一生難忘?

兵傳媒


我的家鄉在內蒙古科爾沁,小時候家裡窮,甩開腮幫子吃肉每年要等到殺年豬,尤其是大年三十的手抓肉,漢人大年三十吃餃子,我們蒙古族是吃手抓肉。有羊的人家就是羊肉的手抓肉。

我們兄弟幾個早早地坐在桌子邊嚥著口水,躲著小腳又晃著身子等肉上桌。裝著蒜醬的小飯碗,被我們用手指光顧好幾次了。

等到爸爸端著一大盆進屋的時候說著讓我們再等一會,把冒著香氣又燙手離骨肉掰開放到大鐵盤子裡。媽媽轉身又去盛肉,我們已經滿嘴滿手是油的過起癮來,等到爸爸媽媽開始吃的時候,我們就困的堅持不住了,簡單擦了手和嘴,換上過年才有的新衣服睡覺了。

因為第二天一早我們要挨家去拜年,也會得到好多的糖。


特木其樂王



自在飛26


家鄉的美食很多很多,但是一直存儲在記憶深處的就是孩童時候吃的米線。剛剛有記憶的時候,記得大慨4歲左右,(出生於89)有一次生病去鎮上的醫院輸液;到醫院後醫生說要先吃東西在輸液。醫院邊上就有一家賣米線的,父親就帶過去吃米線,記得當時好像是1元錢一大碗,老遠的還沒進門就聞到香味饞的直咽口水。進門後找了個空位坐下就等父親去買米線,不一會父親就端來了一大碗米線。湯是用豬大骨放在柴火鍋裡面熬的(湯熬製大慨5個小時就可以了,如果沒人吃就一直小火保溫),湯裡放著不多的米線,米線上面放著一點過過熱水韭菜和幾片汆肉,米線還沒上桌聞到味就開始垂涎三尺。(90年代初的時候我們這邊農村物質還是比較匱乏的,出了冰棒冰淇淋好像就沒有其它零食了)米線剛上桌直接等不得稍微涼一點就一邊吹一邊吃,等涼了一點點後直接就開始狼吞虎嚥起來;吃完米線湯肯定是捨不得浪費,不說喝到見低也絕對要喝到肚子飽飽的喝不下為止(吃米線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湯,其它的的其實都差不多)。小時候並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吃米線的,一般是生病去醫院沒胃口才吃得上;所以吃米線的時候心裡別提多開心了,有時候回到家都是要和夥伴炫耀好多天。但是我記憶中父親每次都是捨不得吃,只會坐邊上笑咪咪的看著我邊吃邊囑咐吃慢點別燙到,現在長大了,自己成為人父,才知道父愛的偉大。出門兜兜轉轉快20年了,再也沒有找到過記憶中的味道(當初的小米線店早已關門)。雖然到了而立之年自己還是沒有大出息,但是父母一直健健康康的陪伴著自己成長已是最大的幸福!



懓櫣説


我老家是北方的,北方的菜也不算少,但是我從小到大並沒有品嚐過多少美味,因為我是農村長大的,我的父母也從未帶我去飯店吃過什麼山珍海味。現在雖然我已經長大了,有了賺錢能力,卻對食物沒那麼多興趣。

我出生在農村,吃的最多的便是麵食,一般就是麵條饅頭什麼的。家裡偶爾改善一下伙食,也只不過割些肉或者買些雞蛋。那時候真的很苦,不過這已經算改善伙食了。

在這裡我要聲明一下,我並沒有抱怨我的父母沒有給我提供好的物質條件,他們也不容易,我列舉這個事實,只不過是為了說我一些情況。

我家鄉最讓我難忘的美味,或許你聽說過,但是可能沒有嘗過,就是尚未蛻殼的蟬蛹,現在淘寶上有在賣的所謂“唐僧肉”。

在家鄉的小時候我跟哥哥最大的樂趣可能就是夏天摸知了了。那時候的農村沒有超市,我記憶中賣東西的地方就是當地的供銷社,不知道那裡為什麼取名叫做供銷社,但是我們經常會央求父母半天求他們給自己一塊甚至五毛去買些其他小朋友都在吃的零食。我已記不清那時候都買過什麼了。

至於免費的蟬蛹,我們經常是一棵樹上找好幾回,經常可以在傍晚看到小夥伴們一起摸知了。那時候我們村子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都種滿了棗樹,只要去的時機正確,一晚上可以摸到幾十只知了。從樹上把知了摘下來,甚至有的時候要磨壞褲子地爬到樹上去摘,把衣服脫下來兜著帶回去,然後交給大人去幫自己油炸一下。把蟬蛹的外殼去掉,肚子也拔掉,只吃中間脊背的部分。但即使只吃這一小部分,也可以把肚子填的飽飽的,吃完很滿意地舔著手,意猶未盡。

在我的印象裡,家鄉是長滿了棗樹,每到夏天孩子們成群結隊地在田間地頭玩耍,摘棗子,摸知了。雖然很窮,日子很苦,但是卻過的很快樂。

但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了外地上學,兩星期才回一次家,不知道從何時起,家鄉的棗樹越來越少,莊稼年年豐收,可是再也沒有小夥伴成群結隊地去摘棗子了。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正在淪陷。好多城市裡生活的人都特別羨慕農村生活的恬淡平靜,懷念當年的農村風光。現在的我雖然已經住在城市之中,卻也真的喪失了許多歡樂,我們的下一代,他們接觸到的是手機電腦和互聯網,卻再也感受不到田園風光。

這兩年我老家村子要拆遷的消息從未間斷過,有的傳言說是要建風景區,也有的說是要規劃工廠和單位。但是這些對我已經沒有意義了,我懷念的家鄉風光早就已經消逝了。那物質匱乏,經濟落後的年代,缺給我留下深刻的記憶,而現在發達的城市建設,卻再也提不起我對城市的興趣。中國自古就是農業社會,往上查五輩,家家都是農民,中國人對於農村的感情是刻在骨子裡的,艱難與困苦對中國人來說都是家常便飯,反而是發達的城市會讓許多人接受不了。許多三峽搬遷的老人最終抑鬱而終,因為他們沒了土地,沒有最基本的勞動收入,也沒有了精神的依靠。


冷風及月


讓我終身難忘的家鄉美食是竹筍炒鴨,這道菜是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自從我記事以來一直到現在,每年的七月十四節必有的一道菜。

小時候,家裡除了常年養豬、雞,就是每年到農曆四月就買十隻幾隻小鴨子回來養,早稻收割時候就放到田裡讓它自個找吃的,到七月十四節剛好達到可以出欄的時候。竹筍也是自家竹子長出來的,據說這時候的竹筍不容易長成竹,所以就挖來吃了。小時候肉食缺乏,一個月才能吃一次肉,所以,每年七月十四節老爸做的竹筍炒鴨就覺得特別好吃,過了這個節就很難吃到這菜了。小時候都是老爸做這道菜,先放一點有滑鍋,再放鴨塊、姜、酒和豆豉炒香,再加入預先處理好的竹筍,燜一下,加點白糖即出鍋,佐酒超爽。到後來自己成家了,我也每年七月十四節都做這道菜,其它時間偶爾也做這菜。

竹筍炒鴨這道菜,在其他人看來是一道非常普通的菜,但在我心裡卻充滿著父親的愛與故鄉的情……


蛟龍651


在我們山東老家有一道菜叫拔絲地瓜。平常可吃不著。必須得過年或者紅白喜事的時候。才有可能吃一下。


拔絲地瓜的用料

用的地瓜必須是紅瓤的紅薯,不能是白瓤的白薯。我曾經問過村裡的大廚,為什麼不能用白薯?人家給的答案是白薯的甜比較甜,拔絲地瓜外面要裹一層糖漿,這樣會更甜的,會發膩,口感很不好。紅薯的甜度稍微差一點。裹上糖漿的話正好。

拔絲地瓜的做法。

最難的就是熬糖,要把白砂糖熬成糖漿。掌握火候很重要,因為火候一旦大了,糖漿的口感就發苦。而火候不夠,糖漿比較稀的話,那就不能拔不出絲來。


後來來到了南方上學。才發現還有拔絲香蕉拔絲蘋果這一說。不知道是年紀大了,還是在南方呆久了。現在每年過年回家再吃這道菜的時候,再也吃不出小時候那味道。

但一直還是很懷念。


我本良人998


離開家鄉27年之久,說到家鄉的美食,當屬牛雜麵讓我最難忘。

每次回到家鄉,我都會陪同媽媽去吃一碗牛雜麵,我飯量小,總是要挑出一些分給媽媽,媽媽也喜歡,只是老人家平時捨不得花錢上街吃飯。

其實,外面再好的美食,怎麼抵得上媽媽做得飯菜香呢?因為有愛在裡面!

我的家鄉在湖北襄陽,如果有機會,歡迎你去品嚐,然後,再喝上一碗米酒,你一定會愛上它!


龍鳳舞陽


家鄉,多想擁抱你,可惜時光之裡山南水北,可惜你我之間人來人往…

——題記

問世間,唯何不可辜負?

古代的多情兒郎詠道:

“這世上,唯有良辰美景佳人不可辜負。”

但對廣大遠在異鄉的遊子之中的我而言,

人生可以忽略的東西很多,唯家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漂泊激發出了濃烈的鄉愁,縈繞在遊子的心頭,

如同一壺陳酒,隨著時間的消逝,越發醇厚。

家鄉的美食和愛能讓漂泊落地生根,

讓孤獨有了安慰和治癒,

讓失落的心得到了救贖。

我出生於瀟湘大地,這裡物產豐饒,無可爭議的魚米之鄉,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許多經典的美食,每一道美食都被賦予了這片水土獨特的味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傑,帶有明顯的地域色彩。“湖南人怕不辣”,但辣不是湖南人唯一的追求,只不過辣味恰好契合了湖南人熱情直爽的性格。


如果問我,“我的家鄉哪道美食讓我一生難忘?”米粉一定是答案之一。

“老闆,來一碗米粉咯” 在吃米粉這一方面恐怕沒有人比湖南更加講究,早餐就是想吃一碗新鮮的湯粉。每家米粉店都有自己固定的熟客,什麼樣的米粉,加什麼樣的蓋碼,店主人早都諳熟於心。

店主人請熱情地請客人就做,然後每天更古不變地問道,“吃圓的還是扁的呢?”等待食客作答完畢後,然後很麻利地把一些鹽、味精、辣椒、肉末、薑末、蒜末各抓一些放在碗底,在用一勺熱騰騰地骨湯一衝,底料湯就算是做好了。然後在另一口鍋中放入一把新鮮地米粉,水一開,一會就可以撈出來了,在把米粉放入底料湯中,加入客人想要的蓋碼,最後撒上靈魂的小香蔥,這短短的幾分鐘內,一碗香噴噴的湖南米粉就做好了。


熱騰騰的家鄉米粉,看起來晶瑩剔透的,如絲綢般嫩滑,將米粉和蓋碼均勻攪拌,陣陣香氣撲鼻而來,讓人垂涎欲滴。 用筷子夾起一束米粉就著湯底,又熱又鮮,輕輕地吹口氣,然後咬一口,Q彈飽滿,再配上一勺湯,沒有誰不讚嘆它的美味啊。

家鄉的米粉雖然不是什麼名貴佳餚,也算不上山珍海味。但那種獨特的味道讓我終生難忘!

味道,是一個窗口,讓遠走他鄉的遊子可以珍存回憶,更讓遠道而來的客人得以窺探茫茫湘楚大地的內裡靈魂。湖南米粉,能喚起在外漂泊的你的鄉愁嗎?



紫川ch


秘壽,是靖西特有的小吃,它的名字靖西獨有。它是一種外層是麵粉,內餡為鴨肉或酸菜、豆芽的一種油炸小吃。有些靖西鄉鎮會在內餡放紅豆或糯米。但是鴨肉餡是最受靖西人歡迎的一種。

小時候,每到舊曆七月十四,家家戶戶都會油炸秘壽,那是我們最開心的日子, 因為那時的人們很少吃到肉,而油炸秘壽裡面可以選擇放很多東西:薯條、酸菜、豆芽、鴨雜,當然我們最期待的是鴨腿或鴨頭,麵粉包裹鴨腿後油炸出來的秘壽那可是最搶手的,幾兄弟都搶著吃,一般這時候媽媽都會最照顧的是最小的弟弟或妹妹,而我們只能吃到裡面包裹著鴨雜的秘壽,當然,我們也是很開心的啦!

這是我們靖西一代人的回憶……秘壽



這裡有你的故事


信陽美食

 

留在我記憶里老家那些舌尖上的美味,大致有如下幾種:

1、悶罐肉

2、南灣魚

3、羅山大腸湯

4、通鮮魚

5、臘肉炒黃鱔

6、泥鰍拱大蒜

7、香椿炒雞蛋

8、炒三絲(辣椒絲千張絲榨菜絲)

9、千張炒香菜

10、水煮豆腐

11、心肺湯(豬放子湯)

12、米粉肉(土語za*v肉)

13、米酒湯圓

14、米酒荷包蛋

15、餈粑

16、奶油爆米花

17、鄰里臭豆腐

 

這些地方風味和特色菜具體做法我也不知曉,問問信陽人肯定都吃過,都耳熟能詳、箇中滋味讓人終身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