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如果不急著北伐,蜀漢是不是能夠持續更久一點呢?

歷史老先生


北伐宜早不宜遲,諸葛亮至少有兩個理由必須得儘快北伐。

第一個理由,西蜀和北魏的綜合國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大,趁早北伐,還有成功的可能,一但北魏強大起來,西蜀只有坐以待斃,唯有以攻為守,才有出奇制勝的可能。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初見成效,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歸順蜀漢,北魏朝廷震動,但是由於街亭的失守,最終功虧一簣。

第一次北伐雖然失敗,但是證明了諸葛亮的決策是對的,蜀漢要想生存,就必須主動出擊,而且要迅速,如果等到實力懸殊的時候去以卵擊石,就毫無勝算了。

第二個理由,蜀漢政權內部是有派別之分的,真正掌權的是以劉備和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在經歷了失去荊州和夷陵之敗後,荊州派元氣大傷,本地派人心思變,劉禪和諸葛亮為了穩固政權,就必須轉移本地派的注意力,發動戰爭就是最好的手段,因為只有建立一個共同的敵人,大家才能更加團結。

所以說根據當時的情況,蜀漢必須儘早北伐,否則要麼被北魏從外部慢慢蠶食,要麼被內部不團結的力量漸漸瓦解。


秦曰漢雲


我認為蜀漢政權能不能持續更長的時間與諸葛亮北伐關係不是很大,維持蜀漢現狀也免不了滅亡,只有北伐才是出路,雖然成功的概率不大。

原因如下:

一、先天不足,缺乏支持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記載劉備為中山靖王之後,我們知道他早期的職業是編織草蓆,雖然是名門之後可家族已經落魄,所以劉備就是寒門出身,從創業之初開始,相比其他軍閥比如袁紹、袁術等得到了士族力量的支持,劉備幾乎沒有任何來自於他人的幫助,相比與曹操、孫權也是不如,我們在看看劉備集團早期核心成員,關羽、張飛、趙雲全是泥腿子,臥龍說過“臣本布衣,躬耕南陽”,鳳雛呢?做過小吏可在遇到劉備之前鬱郁不得志,後來的黃忠、馬超也都不是出身世家大族,所以劉備集團先天不足,赤壁之戰前沒兵、沒地一敗再敗,如喪家之犬,根基是魏蜀吳三國中最薄的。

二、四川本土勢力的反對

得到荊州、益州、漢中之地後,劉備稱帝,這可能是蜀漢最為輝煌的時期,一個草根集團能到這一步進而三分天下靠的是什麼?一個原因是“劉皇叔”的旗號,可以號召對漢室心存幻想而不得志群體,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用人和執行力,從建立到覆滅,蜀漢更像是一個軍政府,時刻準備著北伐,從劉備到諸葛亮再到姜維,北定中原 還於舊都不是一個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執行過程,因為要北伐,因為要戰爭,蜀漢政權到滅亡都無法完成“本土化”,自然也得不到四川本土士族的支持,所以劉備集團是士族勢力的天敵!這個外來政權佔據四川只是為了爭奪天下,蜀人治蜀是不可能的,劉備與西川格格不入!

原來抱有幻想企圖蜀人治蜀的士族勢力終於死心了,在政治上受到無情打擊,在經濟上更是嚴重的盤剝,他們組建了“反劉聯盟”,採取“非暴力不合作”行動,時刻與曹魏暗通款曲,時刻準備迎接蜀漢政權倒臺,時刻希望蜀漢政權馬上就覆滅,他們到處散播蜀漢即將滅亡的言論,致使人心浮動,在諸葛亮六出祁山之際大肆抨擊其窮兵黷武,在曹魏軍隊來臨前大搞投降主義!

三、人口少 土地小

據記載蜀國當時總人口九十四萬,卻常年保持十萬軍隊,四萬官吏,諸葛亮以身作則,克己奉公,蜀漢政權廉潔高效,但蜀人卻吃不飽肚子。六十多萬人要養活的不僅是軍隊還有軍備,蜀國只會越打越窮,人口也是越來越少,而相比曹魏的400萬、東吳的200萬人口,天下九州曹魏得其六,東吳佔兩州,蜀漢只有益州,太弱了。

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是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因為有太多的不足,所以北伐是諸葛亮破局的關鍵,以一州之地對抗天下,也是無奈之舉,如果不破此局,滅亡是遲早的,現狀維持不了多久,但戰爭和失敗也是噁心循環,提前加速了滅亡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