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大斷奶?怎麼斷奶?教你避開斷奶雷區


孩子多大斷奶?怎麼斷奶?教你避開斷奶雷區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初乳為嬰兒在半歲前的身體健康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所以,很多媽媽認為,孩子吃奶時間越長越好,身體素質好,不生病。

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母乳中的營養成分在哺乳的第9個月就開始發生變化了,蛋白質、脂肪和糖的比例出現變化,營養價值逐漸下降。

孩子多大斷奶?怎麼斷奶?教你避開斷奶雷區

孩子多大可以斷奶

孩子成長正常的規律應該是:4~6個月時添加輔食,一歲左右逐漸過渡到不以母乳為主食。

一歲以後母乳已經不能給孩子提供身體發育所需的營養,如果這時候孩子還是以母乳為主,甚至排斥母乳以外的食物,孩子的營養攝入就會受到限制。

『善解童貞』一書中說到:嬰兒出生後就一直在為自己的獨立進行著必要的準備,離開母親的子宮是嬰兒獨立的第一步,離乳是嬰兒獨立邁出的重要一步。

孩子從4個月開始添加輔食,到半歲左右自身抗體成熟,嬰兒的身體機能在一歲前就已經做好了離乳的準備。離開母乳,是身體發育必需的選擇。

埃裡克森認為:一歲半以前的嬰兒從生理滿足中,體驗到身體的舒適和養育者對他的愛,從而獲得了對環境基本的信任。但是,養育者如果過度滿足嬰兒的需求,孩子的被動依賴行為將得以長期保留。

孩子多大斷奶?怎麼斷奶?教你避開斷奶雷區

循序漸進,逐漸脫離母乳

從一歲開始,做斷奶的準備,逐漸減少母乳次數,讓孩子不以母乳為主食,慢慢的脫離母乳餵養。一歲半以前,可以完全脫離母乳。

不能給孩子突然中斷或強行斷奶,很多家庭為了給孩子斷奶,給乳頭塗辣椒水、媽媽幾天不見孩子、哄騙、恐嚇……各種方法都想的出來。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中說到:半歲前突然斷奶或失去母親,不能夠充分滿足需要時,會引起嬰兒的空虛、被遺棄和一無是處的感覺,導致對世界和自我都缺乏基本的信任。

一歲左右的孩子突然斷奶或折見不到媽媽,也會對心理造成影響。正確的做法是循序漸進,逐漸脫離母乳。給孩子幾個月的緩衝期,同時也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讓孩子明白,斷奶是以後不需要吃母乳了,不是媽媽不愛你了。沒有媽媽的母乳,還有很多可以吃的食物。相信孩子會愛上更多的食物。

孩子多大斷奶?怎麼斷奶?教你避開斷奶雷區

斷奶的幾個雷區,千萬別踩

  • 吃母乳時間長的孩子不生病

女友曾經堅持讓孩子自然離乳,要母乳餵養到三歲,因為她的媽媽告訴她“母乳可以增強免疫力,孩子吃母乳時間長不生病”。

如果僅僅強調母乳增強免疫力而將哺乳時間延長,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一個發育正常的孩子,一歲半以後不需要依賴母乳提供免疫物質了,孩子自身完全可以生產免疫物質來保證身體需要。

如果總是依賴外來抗體增強孩子的免疫力,會破壞孩子身體內部平衡抗體機能的發育。更何況一歲半之後的母乳中,抗體成分微乎其微,不能再為健康發育的兒童提供營養物質了。

孩子多大斷奶?怎麼斷奶?教你避開斷奶雷區

  • 斷奶太可憐了,還是等大一點吧

成長就是不斷突破舒適區的過程,痛苦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如果媽媽的愛一直在,安全感一直有,斷奶有什麼可憐?

之所以覺得孩子斷奶可憐,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成年人的語言和行為讓孩子產生焦慮而痛苦。

父母、長輩總是說“沒有奶吃就可憐了”、“看媽媽不給你奶吃,你吃什麼”。雖然成年人是有口無心的幾句話,孩子卻不這樣認為。孩子會很焦慮,對未來的不確定產生擔憂而哭鬧不止,更顯得離不開母乳。


2、媽媽不想斷奶,阻礙了孩子獨立,讓孩子痛苦。

媽媽要看清楚是孩子不想斷奶,還是媽媽自己太需要被孩子需要的感覺。孩子年齡小,沒有脫離舊有模式的能力和勇氣,如果媽媽也不想脫離“母子共生”關係,不幫孩子推一把讓他往前走,孩子就會停留在舒適區內,不去成長。


3、成年人的打擊,讓孩子產生“我不好、我沒用、羞恥”這些想法而痛苦。

給孩子一個過渡期,接納孩子不願意斷奶的意願,同時堅定自己的斷奶計劃。很多家長或家裡長輩會用“丟不丟人,還吃奶,都多大啦”、“斷個奶有什麼難的,你家孩子就是嬌氣”……這樣的語言讓孩子聽到之後,他會產生自卑感。

並不是非要用打擊孩子的方法去實現斷奶,孩子有情緒、不想斷是正常的,我們尊重孩子的情緒,但是也不能順從孩子的要求。就像該到了上學的年紀要上學一樣,能因為孩子不想去就不送他去上學嗎?

情感上給予支持,堅定的執行斷奶計劃,讓孩子看到媽媽斷奶的決心。

孩子多大斷奶?怎麼斷奶?教你避開斷奶雷區

在適合的時候,用正確的方式給孩子斷奶,是孩子成長髮展所需要的。斷奶是孩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需要得到媽媽的支持和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