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農產品,可以直接到消費者手裡嗎?

忻州老王


農民生產的農產品,直接到消費者的渠道只有一個,就是農貿市場零售。包括鄉村大集和縣城早市。今年正月起,因為新冠病毒的影響,各地封閉隔離。農產品銷售微信群送貨上門比較熱。鄉村集市遲遲沒能開市。有些地區在三月中旬以後,開放了農村集市,當然也有人監督,要求戴口罩進入市場。

但是這些渠道銷售的是普通農產品,價格比較低,迎合大眾消費。而優質農產品,品質好,成本也高。一般要通過批發商進入大型超市,或果蔬專賣店。面對消費能力更高的人群。

而且優質農產品的生產,要麼是中小型的農場。要麼是農村合作社。也有部分是定單農業。不管哪一種,都不是直接面對消費者。

優質農產品比較省心的做法是形成規模化,依託批發市場。而現在鄉村道路規劃的很好,網絡信息又非常發達。批發大貨車直接與基地對接,也算減少了一些中間環節。

農業合作社生產的優質農產品比較受信任。象目前已經開始上市的大棚甜瓜。青島有些村鎮的甜瓜銷往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銷售的產品具有身份象徵,可以追溯到具體的種植農戶。品質有保證,價格自然也高。

採摘園模式算是直接面對消費者。不管草莓,櫻桃,還是新興的桑椹園。哪一種都需要高品質吸引消費者。

農場生產的農產品也是以優質為目標。同樣的桃園,農戶種植以化肥為主,高產為目的,發展多了就容易低價。農場的產品也是可以追根溯源,釆用沼液沼渣為肥,控制產量,桃子可以單個論價。這種形式,也算是直聯消費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