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

先生創業吶


你好,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因為我曾經考慮過這個事情,也分享給您吧。

我認為這個事情,成為趨勢是必然的的事情。很多大的平臺都在做,也做的很有起色,很多小眾化的平臺也做的越來越好,不過也面臨了許多的問題。

首先大平臺面臨的問題就是及時配送問題,一些生冷的還可以,如果是菜就會滯後半天左右,會給客戶帶來不便。其次小平臺雖然能夠解決客戶的某些痛點,但是在運作方式上面臨著數據滯後,統計麻煩的問題。不過這些問題在將來都能夠有所改善,也必然擋不住網上買菜成為趨勢的腳步

請看我的視頻分析,感謝給個讚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7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cb1c310c6c145168c064056dcefbbe5\

常青藤TF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線上買菜模式在疫情發生之前基本上已經被宣告死亡了的,現在不過是靠疫情這一突發事件暫時續命了而已。一旦生活秩序恢復正常,龐大的購買量也將如潮水退去,這點肯定會發生。

為什麼?因為適合線上買菜的線下生活場景遠沒有形成啊…

對於年輕人而言,做了兩個月的飯相信很多人早就煩的不行,相對於廚藝精進還不如點外賣或下館子省事。而對於做飯主力的中老年人而言,最好使的永遠是家門口那熟悉的菜市場,線上買菜?誰知道你新鮮不新鮮,關鍵還不一定便宜。

沒錯,價錢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你線上不比線下便宜憑什麼要我去買?可以送菜到家?別逗了,去菜市場買菜不僅可以貨比三家還能順路走道呢!正常情況下,吸引人在線買菜的原因永遠只有兩個,一是線下沒有的你有,二是你比線下便宜。經過了前兩年慘痛的燒錢大戰之後,相信現在沒有哪幾個平臺再有燒錢搶客的底氣了吧?

我一直認為,在疫情期間發生的很多事都是非理性不正常的,期間的很多數據和模型也是獨立的,沒有什麼太大價值。

我之前看到一篇報道,說是一個智能自動化領域的創業團隊在疫情期間深陷倒閉危機,結果創始人及時轉型,帶領一堆哈佛浙大的博士“降維”出擊,加班加點生產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口罩機,訂單額超過8000萬元,由此逃過資金劫。但能說口罩機業務會是一門有前途的行業嗎?明顯不行的,不然也不會經常看到破產的口罩生產企業被強行喚醒的消息了,疫情一旦結束,終究是塵歸塵,土歸土。


客家佬在北京


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活服務行業的沉重打擊,也使行業感受到消費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業內出現了“冷熱不均”的兩極分化狀態,百貨購物中心、餐飲、娛樂幾乎停擺,社區超市與到家服務的業務量卻迅猛增長,有些企業甚至實現了三位數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澱還是未知數

正如盒馬侯毅2月12日在“聯商網新零售乾貨群”裡所說:“供應沒有問題,主要是加工能力和運輸問題;另外餐飲停業,菜場不安全,對於超市的買菜需求大幅增加”。

線上線下很多企業為此發起了“共享員工”計劃,歡迎社會暫時歇業人員赴這些企業“上班”,既承擔了一份社會責任,又解決了員工不足的問題。可見,只要不瞎折騰,給企業留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在大難面前,大部分企業都有奮不顧身的責任意識、卓有成效的創新能力,切實可行的應對舉措。

把企業能做的事情都留給企業去做,企業依法經營,把企業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給政府職能部門去做,並依法執政,這也許就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誰能想到,去年還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裡的人則在主動尋找APP、微商、小程序,連百貨購物中心的櫃姐也走進了直播間。原來只要20分鐘的生鮮到家服務,如今延長到8小時,顧客沒有怨言。原來做促銷的生鮮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著手機搶購,樂此不疲。原來送貨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區門口接單,且心存感激。

為了一頓飯、一碗菜、一鍋湯,生活服務業的員工,上至董事長,下至一線服務員,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戰鬥,明天與病毒,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但他們仍然在缺少防護用品的情況下堅持著。

在疫情中,消費者選擇“就近便利”的購物方式,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疫情過後,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會在線上沉澱下來,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不會因此而改變。對生鮮食品的購買來說,更是如此。

社區生鮮與生鮮到家即使在平時也很好地滿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費需求,在疫情期的銷售暴漲,並不能說明消費者就喜歡這種購買方式了。消費者根據不同消費場景會選擇不同的購買渠道。

當前很多消費者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菜場離家遠,或考慮到環境不安全,商品動碰不安全,或菜場被關閉,外食也無處可吃,多個因素集結在一起,才使社區店與到家服務不堪重負。

如果沒有“兩場 新老零售很難扛得住居民“飯碗”

這“兩場”就是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菜市場。我國目前零售業態分類的標準仍然是2004年頒發的《零售業態分類》(GB/T18106-2004)。記得在2010年與2018年都修訂過該標準,但未發現有新標準公佈。2018年修訂標準的時候我曾建議把“菜場”納入新的標準,但未被採納。也許是因為菜場帶有“髒亂差”的傳統標籤。食雜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則被納入零售業態。

實際情況是:在全國大部分城市,菜場仍然是居民買菜的主渠道。據中國報告網報道,在國內生鮮銷售渠道中,農貿市場佔比為73%,超市佔比為22%,發達國家超市則佔比70%以上。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超市佔比還沒有那麼高。根據2019中國統計年鑑公佈的數據測算,折扣店、超市、大型賣場、倉儲會員店四種業態的銷售額以30%生鮮佔比計算,在生鮮市場的銷售佔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從6.56%下降到了5.30%。

觀研天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8年中國生鮮食品零售額從3.61萬億元增長到4.72萬億元。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預計)達到5.31億元。

我們應該考慮到:如果沒有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零售菜場,當前的大賣場、倉儲式超市、超市、前置倉、純生鮮電商平臺、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滿足5萬多億元體量的生鮮消費需求?特殊時期還可以應付,在正常情況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內都難扛居民這個“飯碗”。

菜場仍是上海居民買菜主渠道

以上海為例,上海連鎖超市與連鎖便利店曾是全國的“領頭羊”,新零售標杆企業盒馬鮮生首店也誕生於上海。但40年來,上海零售業有兩件事情從未徹底改變:

一是雜貨店仍然遍佈全市各個角落。據新一線研究所去年介紹,至少有1.5萬家。我覺得這個數據偏小,實際數有可能超過2萬家。根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截止2019年12月底,上海市內便利店僅為5704家(含部分加油站便利店,不含蘇寧小店),雜貨店門店數是連鎖便利店的2.62倍。

二是超市等現代零售業態在整個生鮮消費市場的佔比仍然較低。根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全市177家大賣場、1895家超市、455家折扣店,合計2527家門店,實現市內零售額394.32億元,同比下降7.56%。如果以30%生鮮佔比計算,這三種零售業態實現生鮮食品零售額118.29億元。


白小宇


我認為會是一個趨勢,

但作為平臺、作為我們,雙方都需要進一步改變和調整。

疫情期間,我正巧回到湖北老家,趕上“封城”,這段時期,我也嘗試了通過線上買菜的方式,也嘗試過線下通過社區聯繫人訂購的方式,自己以前在家也會經常去超市、菜場買菜。



我想,我的這些經歷,回答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有自己的體驗和想法的。


一、疫情對買菜的影響

“封城”期間,蔬菜、肉、水果,如何購買是一個關乎民生的基本問題。

根據我“封城”兩個月的經歷,疫情對於買菜的影響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的“限制性”。

第一,是時間上的“限制性”。

疫情“封城”期間,小區是封閉的,我們也不能出門。

社區每三天會定期發佈很多不同價位的蔬菜套餐,後來也上線了很多微信小程序電商平臺,我們選擇套餐或在手機上訂購後後,一般會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配送過來。

如果回到正常的日子,相信大家都喜歡早晨或者下午下班,去超市、菜場買當日的新鮮菜,這樣炒出來的蔬菜肯定更加甜美。

但是因為疫情的原因,在買菜的時間上有了“限制性”。

只能在較為固定的時間段進行選購和買菜。



第二,是種類上的“限制性”。

雖然每次蔬菜套餐有很多種類,套餐中的蔬菜也很多,包括後期電商平臺上也可以自由挑選,但總體上,種類還是有限的。

而如果是超市或者大型菜市場,相信種類是齊全的。

第三,是信息上的“限制性”。

一方面,是蔬菜本身的信息。我們只能通過手機的文字、圖片和簡短描述,來了解、判斷你想買的蔬菜,是不是新鮮?是不是完整?這些很難掌握。而如果是線下買菜,則很直觀通過眼睛、鼻子都看看的見、摸得著。

另一方面,是溝通的信息。超市裡、菜場裡,你可以與商家面對面溝通,詢問蔬菜來源、蔬菜品種,甚至討價還價,而線上買菜,這些基本上不存在。只能說,後續如果菜出現售後問題,可以通過售後渠道解決。



從上面疫情對買菜的影響,就可以很好的看出線上買菜的優勢和問題,下面我想談一談我自己的想法。


二、線上買菜的優勢

線上買菜的優勢是什麼?

一是方便。

不用特地前往菜市場、超市,只需在手機的APP或者小程序上點一點,加入購物車,付款,省去了很多事情。

特別是對於如今的上班族,快節奏的生活、工作,下班前線上買菜,也許到家後菜就已經送到。



二是迅速。

一方面,是配送的迅速。相信所有的線上購物、買藥、外賣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配送的迅速。有時候,可能你正在廚房做菜,突然想起來少了什麼配菜,拿起手機線上買菜,不用特地再跑一趟。

另一方面,是交易的迅速。也許線下在菜市場、超市買菜,可以精挑細選,而線上買菜實際上只需要很快的選擇,省去了很多交易時間。



三是精確。

可能進入超市、進入菜市場,在買菜時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準確找到想要的蔬菜?我們會經常去問售貨員。

但線上買菜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只需在搜索框搜索即可。

三、線上買菜的問題

任何事物都是雙刃劍,線上買菜也不例外。

其實,很多問題都與如今的網上購物有相似之處,但買菜又具有它的獨特性。

一是菜品選擇不夠直觀。

蔬菜,我們都喜歡新鮮的、完整的、沒有被蟲蛀的,如果是在線下,這些我們自己都可以觀察到,可以挑選。

但是,線上,我們只能看到圖片。

因此,不夠直觀,是最突出的一個矛盾。



二是購買方式不夠靈活。

很多時候我們在線下買菜,可以根據當日的炒菜需求,選擇各種蔬菜的分量,可多可少。

但是線上買菜,往往每種菜品都是固定的重量、分享或者相應的數量,這就容易造成當日的蔬菜可能會剩下來,而短時間內又不會再食用,出現浪費的問題。

三是糾紛解決不夠效率。

這個突出表現在糾紛解決上。線上買菜收到貨後,發現有的蔬菜壞了、漏了,有需要退貨、調換、賠償的時候,會需要聯繫客服、拍照取證、客服反饋、處理等一系列程序,很為反鎖。

而線下則很迅速,當場發現當場就可以解決。事後發現的,拿上購物小票去實體店就可以解決。



四、線上買菜的趨勢

網上購物已經是漸漸普及,近些年,線上買藥、跑腿代購等等方式都漸漸為我們熟知。

線上買菜實質上已經開始慢慢普及。

通過上面的分析,總體上,我認為線上買菜會成為一個趨勢。

但作為平臺、作為我們,雙方都需要進一步改變和調整。

比如,平臺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對蔬菜的質量把關、優化蔬菜種類、優化糾紛處理等。

比如,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也需要調整自己的購買方式、增進對商家的理解、糾紛過程中加強溝通等等。

相信,線上買菜只會越來越人性化,但是並不是說線下買菜就會消失。

線下買菜依然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某個悠閒地週末午後,和家人一起去超市購物、買菜,雖然時間長了些,但何嘗不是一種享受。


封塵記


線上賣菜這個模式往後會在社區店引爆風口。

為什麼是社區店?

1.社區離家近,不超過1公里都能到;

2.小區店都不大,但是需求量大,往往飯點扎堆買菜,擠都擠不進去;

3.社區店店主在朋友圈裡或者通過直播可以直接給居民展示今天賣什麼菜,什麼菜是新鮮的,什麼菜特價,這樣居民很快就能知道今天有什麼,還能和家裡人商量;

4.有問題可以及時退換,不耽誤事情;

5.如果不忙的,店主可以針對一些有需求的人送貨上門,特別忙的,給人家裝配好了,通知讓自取,也不耽誤事,總歸走幾步路就可以了,或者說下班順帶的事;

6.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街坊鄰居的信任度更高,也更容易接受。

怎麼做

1.上面也說了,可以發朋友圈,帶上價格

2.直接開直播

3.建群,直接在群裡發佈

4.直接用點單系統

通過線上接單,然後選配,等客戶自取或是派送,整個過程透明化、流程化,就能成為一個增長的爆點。

有的人說還是喜歡早起去買菜,像我家離批發市場特別近,還真的必須要早起去買菜,晚了人家就收攤了,如果有社區店離我也很近,那我就完全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了。


衡芷


疫情期間,線上買菜的確火了一把。不過個人認為,疫情過後不太可能成為趨勢。

至少有3點是必然隨著疫情好轉,線上買菜訂單逐漸下降。

1 現在人們對食品要求越來越高,線上購買難以購買到新鮮的,理想的食材。

就拿青菜來說,圖片上看起來很新鮮,送到家時,發現有些爛,又等著煮菜了,退貨?自己拿回去還是讓騎手送回去?菜還得另外買。

親自去挑選,才能減少這些情況出現。

2 疫情時,花點錢讓騎手送上門,減少外出的風險。疫情過後,沒必要掏這錢,要買,還不如直接點現成的外賣。

3 比如要2個菜,做牛肉炒蘿蔔(放辣椒,蔥花,姜),韭菜炒雞蛋,食材就得7種。

一家店鋪不可能什麼食材都有,要分2~3家店鋪下單才能買全食材,無疑增加了時間成本和騎手費用。

綜合以上3點,個人認為線上買菜不太可能成為未來趨勢。


與日俱進GrowingUP


其實沒有疫情時,網上購菜已經成為大都市生活中一種趨勢,原因主要以下幾點,首先平時上下班通勤時間長,沒有時間額外去買菜;另外,每天下班已經很疲乏,想要趕緊回家休息;最後線上買菜經常會有一些優惠活動,一般來說力度都挺大,比線下要合適一些。這時,線上購菜無疑是個很好的選擇,白天時下單,選擇晚上到家時派送,回家拿菜直接使用,節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疫情期間,線上購菜更是避免了人與人直接的直接接觸,普遍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所以疫情過後,線上購菜會變成一種趨勢,但這種趨勢我認為還是在局部地區,說實話,在三四線小城市,當地人更喜歡在早市,大集購買新鮮蔬菜水果。但在生活節奏快的一線二線城市,線上購菜一定會和網購一樣成為一種趨勢。

同時,線上購菜如果想成為一種趨勢,我想其自身一定要有一個覺悟,服務到位,菜品新鮮,不要弄虛作假,拿一些次品來應付冒充。


江河逆流


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

不會成為趨勢,但會成為居家購物的一種方式

1、疫情期間雖然網購蔬菜成了家庭主要購物來源,但我想這只是家裡解燃眉之急的無奈的一種購物方式(特指蔬菜類)。因為蔬菜具有保鮮期短,需要挑選的特性也就決定了網購蔬菜會成為一種購菜方式,但絕不會只主流渠道。

2、人們已經習慣了拉著小車趕早市或是趕大集,其他物品暫不評論,就蔬菜而言,每個人賣菜的心裡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想買新鮮價低的,有的只想買價格低的,有的人不怕價格高只想買新鮮好的。有的想買帶蟲眼的(無農藥純天然的判斷方式),等等可以說各不相同。所以實際挑選才是買菜的主渠道

3、批發商(菜販子)從批發市場,或農村地裡收菜也具有可調選型,但最主要的是機動性較好,可以在幾個地方賣菜,剩下可以打包處理等等。

綜上所述:我的觀點還是網上購菜不會成為趨勢,但會成為居家購物的一種方式。


潯水


疫情期間,人們居家隔離,不能出去吃飯,只能自己在家做飯。但是,有人出去買個菜的功夫,就被感染了,所以,出去買菜對人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自然而然的,線上買菜迅速發展,疫情確實推動了線上買菜的進程。

但是,疫情過後,線上買菜不會成為趨勢。首先,成本增加,線上買菜,有配送費,會增加買菜成本。

其次,線上買菜受眾群體小。線上買菜只適合忙於上班,沒有時間買菜的上班族。但是大多數家庭買菜的事,是退休在家的爸媽去買,他們去晨練就隨便把菜買回來了。

最後,蔬菜保鮮還不成熟。蔬菜採摘下來,一天時間不到就不新鮮了,物流蔬菜保鮮也是痛點。線上買菜和外賣一樣,會距離限制。

現在,你是不是已經出去吃,出去買菜了。


涯邊篔


我認為疫情過後,線上買菜不會成為趨勢。

這段時間因為疫情,線上買菜火了一把。像每日優鮮,京東到家,淘寶天貓超市,盒馬生鮮,美菜商場,這些APP在疫情之前就有,我基本上也都用過。線上買菜我感覺不是特別好,水果還可以,菜不行。在這些平臺上,菜的性價比還是不太合適,價錢偏高。

疫情過後,大家會恢復生活。平時家裡買菜的大部分是老人偏多,其中用手機APP買菜的估計不是很多。線下市場買菜還是比較受歡迎的,人們可以看到實物,尤其是老人,看到的感覺買才踏實。線下的市場比線上還是便宜點的,線上搞活動的便宜,不搞活動的還是價錢偏高。

疫情過後,線上買菜的用戶一定是增加了,畢竟比較便捷,可以送貨上門。線上買菜適合比較忙的家庭,相對比較年輕的家庭,對於大部分老人買菜多的家庭,估計還是喜歡線下的買菜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