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為何要選擇啥也沒有的劉備?

會奔跑的金絲魚


因沒有選擇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共育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諸葛均,建安五年大哥諸葛瑾就已經是孫權的坐上賓,也就是說諸葛亮的哥哥在東吳任職,按道理諸葛亮也應該投奔他大哥才對,為什麼為沒去呢。

首先諸葛亮與大哥感情深厚(否則大哥也不會將自己二兒子過繼給諸葛亮)。伴君如伴虎,同朝為官很容易受牽連,一不小心就會被夷族,為了保留諸葛家的血脈,最為明智的做法就是投奔不同的勢力,相互照應的同時,還能互相保命。

建安六年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就向其推薦諸葛亮,但當時劉備自顧不暇,就沒當一回事,也就沒有了下文,司馬徽是諸葛亮的老師,三國是一個爾虞我詐的年代,老師推薦自己的學生,結果你不聞不問,我想這就是讓劉備三顧茅廬吃癟的原因之一吧。

諸葛亮躬耕南陽實則懷才不遇,他幼年父母雙亡,和弟弟跟隨自己的叔父長大,因其兄長在東吳、師父在曹營自然消息靈通,對當下的時局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出身於孔孟之鄉官吏之家的諸葛亮,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自然是要一歸大統,不會去輔佐旁門左道。

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怎麼說也是漢室宗親的嫡系,未來是有可能稱帝的,哪怕機會很小,後來證明諸葛亮選對了。


海南沉香哥


諸葛亮有條件進大公司,最後選擇劉備這樣一個創業公司,有以下幾點見解。

一、朋友圈---諸葛亮雖然是個荊州的外來戶,在本地缺乏根基與影響力,但經過叔父及個人的努力經營,諸葛亮的朋友圈並不差,兄弟倆兩人都娶了本地豪族蔡氏的一對女兒。家族有了這樣的政治資本後臺,如果想著荊州有所圖謀,想謀個一官半職也自然不在話下!接受小公司共同創業總好過被曹操和孫權這樣的知名企業拒絕的好!

二、功利主義觀

諸葛亮之所以放棄兩大巨頭,因為兩大巨頭名下人才濟濟給予不了什麼待遇還會受到幫派排擠!而選擇劉備就不同了,則剛好相反,既沒有像樣的人才,也不存在一個荊州以外的派系,整個一創業型公司,像劉備這種初創公司能夠給他想要的充分的發展空間 。

個人覺得諸葛亮選擇劉備是經過多番考量後作出的理性選擇,與劉備三顧茅廬、商議興復漢室一類的大義關係不大。





小魚吃蝦米


諸葛亮選擇劉備。也只能選劉備,因為其他人沒法選。

  • 如果選曹操。曹操手下的謀士非常多。諸葛亮去了也只能做一個普通的謀士。發揮不了他的所學。
  • 如果選孫權。孫權的手下有周瑜等高級謀士。還是得不到重用。
  • 如果選擇劉表,劉璋等。都是一些沒有格局的人。
  • 關鍵還有一點。諸葛亮當時也沒有什麼名氣。鄉野村夫一個。沒有什麼實戰經驗。

那有人會說,既然諸葛亮這麼有本事,為什麼不自己揭竿而起?

  • 沒有錢也沒有人。
  • 沒有名氣。

那個時候劉備雖然沒有地盤。但是他名氣很大。手下武將眾多。而且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所以諸葛亮跟著劉備。跟著劉備其實就是二當家。所以也算不吃虧。


王隆馬斯克


原因有三點:

第一,曹操和孫權兵多將廣,謀士雲集,諸葛亮去了他們兩家不一定會受重視。

第二,曹操和孫權雖然勢力龐大,但終究只是地方勢力。劉備雖然勢微,但頂的卻是劉皇叔的頭銜。輔佐劉備就是輔佐漢室,而輔佐那兩家等於叛臣,這是名分問題。

第三,劉備三顧茅廬,以賢為師,是真正的王者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