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另一扇門

■肖靜

生命的另一扇門

2004年為中國人民大學許啟賢教授的詩集寫序後,我基本上沒有認真讀過其他人的詩集。是詩不純粹了,還是我這個人不純粹了?是我們這個時代缺少詩歌的品質,還是我缺少對真理、對人生、對宇宙、對終關懷的拷問和不懈的追求?我常常這樣問自己。

我對詩的理解或許比較另類。

我以為寫詩歌就是純粹,是把生命裡最真實的那個部分拿出來與人類交流;寫詩歌就是追求完美,是把生命中最美的部分展現給世界;寫詩歌就是深刻,是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想抵達讀者的靈魂。詩歌是詩人人格的折射和品質的凸現。

詩歌是創造,詩歌是想象,詩歌是沒有音符的樂章,詩歌也是刀槍利箭。哪個地方有詩歌,哪個地方的人就活得有滋潤活得有尊嚴。一個人不會用詩意的眼光去打量世界,就不可能在這個世界上享受詩意的陽光。

生命的另一扇門

在一次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我偶然讀到徐曉華的詩集,它使我大吃一驚!其中的一些詩潛伏到我的腦海中,喚起我童年、少年、青年的記憶。在這些詩中,我發現徐曉華先後失去了他的父母,他的妹妹,每個清明都是他最難熬的日子,家鄉的概念被孩子演繹成“死人的地方”。我忽然明白為什麼徐曉華沒有一些詩人所特有的張狂與誇張,也沒有一些詩人的豪放與熱情,他更多的是憂傷、憂鬱、淡漠,使我想起“憂鬱然後美麗”這句話。

每看他的一首詩我會不由自主寫下了一段話,再讀一首又寫下了一段話,有時我會拍案叫絕,有時我會淚眼朦朧,詞不達意,欲說還休,我被感動,被震懾,被點燃。

這些詩一一走著/用雙手走/用頭顱走/用淚水走/用愛和恨走/用最後的死亡走/走給翅膀看/走給眼睛看/走給靈魂看/走給大風大雨看/走給握不住的命運看/走到火中/走到石頭裡/走到一個人的疼痛裡/走到十八層地底/走到九重天上//走著/縱然失去了雙腿/我一一仍走著。這些篇名——《內心的燈盞》、《走著》、《有些人不說話》、《一隻鳥飛在遼闊的天空》、《金字塔下》、《情人節》、《我與整個世界的疼痛》、《有什麼比真實的愛情更痛》、《愛情不能靠謊言養活》、《舞臺內外是人生》《給初生的兒子》、《家常菜》、《中國詩人不懂憂傷》、《永遠回不到曾經的自我》、《獻給大地的愛》……它們讓我一次又一次在深海般的詩意中穿梭,

在這些詩歌中,我明白了人生不過是時間注視裡無法抵達的飛翔;在這些詩歌中,我感悟到一條看不見的潛流/就是一條用沉默行走的道路;在這些詩歌裡,我洞察到一粒沙就是一個逝去的王國/多少魔咒和難解的迷/在石頭縫裡保持著沉默……

在這些詩中,讀者可以感受到徐曉華用長年累月的寂寞而甜蜜的寫作生活來回答詩的意義、價值、標準,殷切的發出生命的呼喚——走向詩歌,走向真實,走向空靈……

在徐曉華的詩中,我看到了現代人無處可逃的困境,看到了人們清醒之後的絕望和希望,看到了極度繁榮畸形的商品經濟,看到了極度貧寒凋敝的鄉村,看到了死亡與重生,更看到了現實中對美對善良的徹底麻木和拒絕,對慾望的放縱與妥協。從字裡行間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扇門”這是一種執著與堅守,在這個充滿喧譁與騷動物慾橫流的年代,曉華的詩顯得如此珍貴與樸素,如此的深刻與平和,他的詩如同大地一般的平穩踏實,坦蕩無邊。

生命的另一扇門

讀徐曉華的詩你會不由自主地被他的才情包圍,在濃濃的深情和靈氣中被陶醉、被淨化、被昇華、羽化而登仙。這些看似信手拈來的繁複意象和詩境其實是曉華站在巨大文化背景下的靈魂考量,得益於他長期以來的閱讀和寫作,他從不拘泥於現實世界的框架。而是從藝術出發,通過具體的生活細節來展示精神世界,讓我們在堅如磬石的信仰和五彩繽紛的藝術靈動中,體會到思想的深邃和人格的力量。

如果說徐曉華的詩是大海,那麼他的這本詩集就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如果說他的詩是一座高山,那麼他的這本詩集就僅僅是一幅山景小照;而我的這篇序言頂多只能是對高山深海的一張速寫而已,在他的詩集面前,我痛苦的發現自己的筆是何等的無用,我只能期望讀者自己去咀嚼這本詩集中的文字,自己去感受其中所顯現的詩意的生命,這個精神的生命並不逃避死亡,也不躲閃重壓,相反卻承受重壓和死亡,並在死亡中得到重生。

更真切、更深刻地閱讀感受徐曉華,讀他的詩集,你的生命會打開另一扇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