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養兒防老是道德綁架,那養兒女的目的是什麼?

高處不勝寒72445644


贍養老人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對於那種不贍養老人的兒女應該抓起來好好教育,我前兩天看了一個視頻就是有個母親生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把四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拉扯大,也給兒女們蓋了房子,娶了媳婦,然而幾個兒子覺得母親偏心,都覺得對自己不好,對其他幾個兄弟好,到最後他們也不贍養老人,最終政府調解,四個兒子願意每人贍養老人一個月,幾個而已輪流贍養,輪值的時候在四兒子家呆了一個月,馬上應該送到大兒子家了,可是送過去以後,大兒子說要去吃酒,然後就把老人丟在了外面,後來大兒子不接收,又跑去二兒子家,二兒子要去給丈母孃慶生,也沒有空,老人就去找三兒子,那個時候天都黑了,老人就在屋外叫救命,三兒子卻說,你來我這裡幹嘛,今天不該我的輪值,一直叫到了天亮也沒有人管,老人本來就住在偏遠的山村裡面,白天溫度1.9度 深夜就更冷了,後來天亮了,老人準備去找大兒子,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鼻孔流血了,其實一個八十幾歲的老年人扶著柺杖很容易摔倒,到了大兒子家後,大兒子要送孫子去讀書,看見老人只是把他扶在了他家門口的坐檯上,就去送小孫子讀書了,等大兒子送完孫子回來後,母親就去世了,死了以後幾個兒子也不管母親的遺體,不僅他們不管,還幾個人推脫責任,都覺得不是自己的錯,知道為什麼大兒子不接收嗎,因為上一次他輪班的時候,母親被狗給咬了,腿都腐爛了,所以在大兒子家住了二個半月,相當於多住了一個半月,大兒子說去吃酒,其實並不是,他只是覺得自己多帶了一個半月,又讓他輪值,所以他故意躲著不想接收母親,所以這才導致了母親的死亡,最終當地政府把法院開到了當地村裡,讓所有人都來看看這四個不孝的兒子,最終四個兒子都被判了刑,大兒子二年,其他的一年半,看完這個視頻當時覺得很震撼,很有感觸,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孝父母的直接判刑,父母養你們這麼大,你們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嗎。你要問我養兒女是為了什麼,我覺得什麼都不為,就為了兒女在生下來的過程有你陪伴就夠了,不圖回報,同樣你也要反過來這樣對你的父母,愛是傳承,以後你生了兒女也是一樣的。





電影業餘說


我的第一次命運生於農村家庭,第二次命運在一線城市的一個生活條件中上家庭,個人領誤非常深刻!在農村生活的老一輩都會認為生兒育女是為了防老,在教育方面灌輸給小孩的思想也是以後的養老就要靠你們,所以你們要好好學習,勤勞工作。而在一線城市生活父母陪伴少,都是分家分吃!獨立門戶!


來自廣州的小小曾同學


如果養兒防老是道德綁架,那麼生而不養,是不是可以稱為理所應當了呢?

當然,這個並不是針對你的問題,海升只是很痛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話題,但現實中,卻真實的頻頻出現。

生了不養,會被很多人唾棄不負責,不配人母人父。

而養了以後,到老了,生病了。卻又被很多人說拖累孩子。

當然,這些想法的人,一定佔少數的少數。畢竟我們2500多年的文化傳承,還不至於如此失敗。

我們想想現實中,父母老去以後的樣子。你會發現,他們仍然在“養著你”

或許是因為身體,他們也會強忍著,為你的到來,準備你最喜歡吃的飯菜。

或許是因為疾病,他們哪怕自己不吃,也想把得到的探望禮品給你拿回家去。

或許是因為時間,他們就算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想的還是自己的兒女。

我好想替父母問問,養兒女的目的是什麼?

我想你的問題,應該也是在類似的情況下產生,我只是試著分析了一下你的心理。

接下來回答這個問題:

1:結婚生子,是人生圓滿的一種狀態。

2:養子防老,是人生後期的一種寄託。

說到結婚生子,就要說說“丁克”家族的故事,丁克一族指的是隻結婚不生子,就是把所有美好的時間,都交給夫妻。但數據顯示,至少有百分之80的丁克一族,到了50歲,都非常的後悔,因為50歲的正常人生,不光有了孩子,甚至兒孫繞膝。這種圓滿的狀態,是他們無法實現的!丁克一族賭的是彼此的忠貞和相伴。但往往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這裡不是再說丁克一族的選擇對錯,而是如實的說了一種狀態,當然,丁克一族的瀟灑,還是讓很多人羨慕的。

說到養子防老,就要說說老人後半程的生活,很難想象,一個老人,後半程的生活裡只有自己,雖說老人都喜歡清靜,但那是在辛苦了半輩子後的期許,他們並不是喜歡寂寞。相反,孤獨才是所有老人最恐懼的東西。

正因為過去的老人們知道這個經驗,才會有可能就多生幾個,讓孩子們的成長,不要那麼孤獨。

我越發覺得這個問題問的很好,也希望有更多人看到這篇帖子,讓我們一起靜下心來思考,當一個人,為你奉獻了一輩子,而我們,只能養他們“最後一程”這“虧”嗎?


夜聽故事海升


不可說是道德綁架,養兒女是人的本能,又是義務,也是社會責任,更是人老了後,心理的一種精神支柱。如果不養兒女,心裡是空虛的,會產生恐懼、怨恨、自私等多種社會負能量。你盡了當父母對兒女的義務,培養了他的成長,給了他幸福,兒女自然才有條件來感恩父母的恩澤。老人養後人是不圖回報的,至於後人懂不懂得“跪乳之恩”,就看後人自己了。觀點不一定正確,希望拍磚校正!


民俗傳人


有人認為養兒防老是道德

綁架,那養兒女的目的是什麼?古人云:“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這是人類繁衍後代的最終目的,人有生老病死,一代又一代的養老送終是人類忠、孝、禮、義的其中一種道德規範準則一直延續至今,居然有人認為養兒防老是道德綁架,真令寒心窒息。當你呱呱墜地父母一把屎一把尿,供你哺乳,吃喝,冷暖呵護,培育成人,歷經二十載。到頭來養老成了道德綁架,這樣的人還有理由還有資格談道德二字嗎?“忠孝”二字理解和作為是衡量每個人的擔當責任和品行,假設社會真有這樣的人,這樣的禽獸不如的德性,只能是社會上唾沫的人渣,這樣的人還談什麼“忠、孝、禮、義”;還談什麼為國為民有擔當;有人認為孩子壓力大,難以支配養老送終的經濟負擔,這是把責任推向社會。在今天經濟發達,物質豐富人民生活普遍上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人們應該善待父母,百善孝為先,古人孝敬父母的典故很多,象“孟冬哭筍”,“王朝雪夜臥寒冰”等孝敬父母的慈善心和作為感天動地。在養老送終這件事上,既是一個做兒女的責任,更是一個人的高尚道德的體現,人在做天在看,何況每個人都要經過這個血緣關係的歷程,善待父母也是善待自己。





天馬行空128039981


首先我的個人理解是,養兒防老這句話幾乎是家喻戶曉了,同時也得到了絕大部分人得認可,但是呢!總有一些人認為沒有規定的情況下為何會讓兒子來養老,說白了,養兒防老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這就考慮到孝順得問題了,其實說他是道德綁架我個人覺得確實是有點過了,畢竟父母生我養我們不容易,可能現在當父母的會理解為人父母的難處。

我們再講養女兒是什麼目的,我個人覺得不能把養兒養女說成是什麼目的或者是為了什麼,難道你養兒養女是有目的得嘛?我想只要是你的親生父母就都不會偏心,但也不是沒有偏心得。



用戶1411405406282407


理所應當的事情,怎麼會是道德綁架那,是強人所難了嗎?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

孝敬父母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你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無論你的經濟狀況,身體情況,婚姻狀況與否,都要竭盡所能甘心情願給父母以最好的照顧!當然,老的也不能以老人自居,過分享受心安理得,也要適當體諒子女的難處,才能家庭和諧,享受天倫之樂,當然隨著國家養老制度,醫療制度的不斷完善,老人們無後顧之憂,才能安度晚年!





淡淡流年1314


不是道德綁架

父母為兒女付出了多少不需要去計算

因為根本無法計算

而父母老了,我也得像照顧小孩一樣照顧他們

即使他們嘴說不需要,不會給我們添麻煩

心理卻一定希望兒女圍在身邊

而我,圍在父母身邊,圍在婆婆身邊

看他們開心,自己也開心

與其說防老,不如說是相互陪伴



小董董的日常


養兒女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這個目的本來就是自私的。

再加上造物主考慮到了人的自私本性而設計了男女雲雨之歡及天倫之樂,因此,生養子女的過程又是不由自主欲罷不能的尋歡作樂。

老人對第三代為什麼會有超常的‘隔代親’?和養孫防老無關吧,還是自私,因為自己的生命又得到更多延續了。

所以,若如今年代,老人還有‘養兒防老’觀念的耿耿於懷,則,不但是道德綁架,而且是老不古和老糊塗了。


退思園居


看到這個議題,首先心裡一緊。

現在社會,科技發達,發達帶來了各種知識和資訊的干擾,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思辨能力,辨別哪些言論可以真正幫上自己,那真的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出口。

我不知道問這個問題的您,是屬於兒女的層面,還是父母的層面,不同的人生階段,需要給自己一個適當的定位,。

養兒防老,是影響了我們傳統幾千年的一個問題,非幾次新文化運動就能改變的事實。

如果說,養兒是為了防老,那就失去了父母偉大的父愛母愛的的說法,那是交換。

作為父母,如果一直抱著一種這樣的觀念不放,那等於把自己人生的很多東西,加註於兒女身上,無形之中,傷了兒女,自己也很累。

我們需要客觀的明白一個事實,有這樣觀念的父母,他們沒有接觸這種辨別認知的機會,因為他們生來,就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所以,讓我們用不屬於他們的觀念去苛求他們,那同樣也是一種摧殘。

同樣,子女後代,如果用養兒防老的觀念作為了行事準則,那很多事,就容易變成了還債,(我是說容易變成,不是一定)那親情的份量又在了哪裡?

如果我們用道德綁架來給自己的逃避責任找一個出口,那我們為子女的責任又去了哪裡?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同樣具備了弱肉強食,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我們幼小時需要一個信任的人來保護我們,同樣,老了,弱了,也需要一個信任的人來保護我們,這是生存所需,是本能,所以延續了養兒防老的觀念,也就成了自然。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真正造成我們糾結的,不是觀念,而是我們的認知。

跳出一個圈來看世界,我們會更豁達,更坦然,跳出來,也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不知道能不能幫到在看的你,希望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思考,讓我們一起努力向前,為幸福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