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堅持一生的兩個習慣是什麼?最終卻能助他破繭成蝶(4)


曾國藩堅持一生的兩個習慣是什麼?最終卻能助他破繭成蝶(4)

曾國藩在京為官期間,仍然刻苦自律,勤勉踏實,不過他身上也有很多毛病,諸如脾氣暴躁、好遊玩嬉戲等。

不過他有幸結識了兩位理學大儒,是對曾國藩影響極大的老師。一位是倭仁,他教曾國藩寫日記;另一位是唐鑑,他教曾國藩打坐。

在曾國藩這一時期的日記中,有很多對於嚴於律己的願望和貪玩好耍的習性之間思想、心理鬥爭的描述。

曾國藩堅持一生的兩個習慣是什麼?最終卻能助他破繭成蝶(4)

所以說正是這兩個堅持了一生的習慣讓他能時時反省,勇於直面自身不足,在經年累月的積澱中,最終助他破繭成蝶,成長為偉大的戰略家。

曾國藩從27歲進入翰林院,之後的13年裡他跟隨倭仁等習程朱理學,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後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升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

曾國藩從一個不甚諳世事的青年,成長為一個沉著幹練的官場老手。在京為官的仕途雖然一帆風順,但是在這個時期曾國藩並沒有什麼大的功績。

曾國藩堅持一生的兩個習慣是什麼?最終卻能助他破繭成蝶(4)

這並不是因為他自己甘於平庸,而是在這個時期,曾國藩的資歷還不足以讓他參與帝國的最高決策,這時的曾國藩也就是一位能員而已。

大清朝在這13年中顯得暮氣沉沉,經歷了鴉片戰爭的敗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清政府已經是日薄西山。

1850年,清朝的第九位皇帝——咸豐帝登基,即位之初,咸豐帝表現出一種革舊布新、勵精圖治的氣象,他廣開言路,鼓勵大臣對朝政以及皇帝本人提意見。

曾國藩堅持一生的兩個習慣是什麼?最終卻能助他破繭成蝶(4)

起初,咸豐帝對大臣提意見的奏摺總是認真批閱,給予表揚,時間久了,他就開始懈怠了,很多時候臣子們遞上來的奏摺,他只在摺子上硃批“已閱”兩字表示知道,就再沒有下文。

有一次,曾國藩給皇帝上了一道奏摺,結果像石沉大海一般,沒有一點回響。早朝上,曾國藩單獨出列,表明有事啟奏,獲准後曾國藩操著一口湖南話,不緊不慢,一字一句地把幾天前指出皇帝過失的奏章通背了一遍。

奏章中對咸豐帝個人生活以及治國理政列出了十大過失,皇帝氣得臉色鐵青,站起來痛斥曾國藩為“狂悖”,還要治他的罪。這件事情傳出去以後,朝野譁然,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大臣的要求主要就是“忠孝”,“忠”的最高體現就是“武死戰,文死諫”。

曾國藩堅持一生的兩個習慣是什麼?最終卻能助他破繭成蝶(4)

曾國藩敢於在朝堂之上公然指明皇帝的過失,這就是文臣諫不畏死的表現,他的這一舉動大大提升了他在學子士人中的忠義形象,湖南籍的士大夫們更是將其奉其為楷模,這對日後曾國藩在湖南辦團練起到了非常好的先導作用。

“1851年咸豐帝為抗拒太平天國在全國大興團練,而最後僅有湘軍“來之能戰,戰之能勝”,曾國藩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