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和果敢鬥了70年,為何還無法收復果敢?

zyl961955197


緬甸國是個聯邦制國家,根據已披露的“彬隆協議”的內容來看,緬甸各邦有一定的自主權,甚至可以保留武裝。

緬甸聯邦中央政府在穩定大局後,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妥:

1,在國家發展上,不注意地區平衡。導致地方政府對中央不滿。

2,緬甸為了儘早實行全國一盤棋,對地方政府實施了高壓政策,試圖迫使地方政府徹底屈服。這就激化了地方與中央的矛盾,激化了民族矛盾。再加上域外西方勢力的介入,就引發了緬甸內戰。

3,緬甸中央政府當年為了國家安定,沒考慮太多,一口氣簽下了一個皆大歡喜的“彬隆協議”。如今這個協議給緬甸的進步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繞,所以緬甸中央政府,變相的撕毀了“彬隆協議。這極大的傷害了緬甸地方勢力的利益,讓他們覺得緬甸中央政府“背信棄義”“不可信任”。再加上民族矛盾,西方勢力的介入。

可以說緬甸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已成為了“死結”,短期之內是無解的。

以上就是個人認為的,緬甸中央政府與果敢地方勢力爭鬥了幾十年,依然無法解決果敢問題的根本原因。

普天之下,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窮而患不公。緬甸中央政府只有做到絕對的公平公正,方才有機會聚攏人心。否則緬甸還會亂下去,槍桿子能打下江山,但是槍桿子守不住江山。天下安穩還在於人心安穩。人心只能和平爭取,不能靠鎮壓獲得。


鬼影147951010


戰鬥力只有五的緬甸軍隊。

當新中國成立後,雲南和平解放之後,國民黨殘兵敗將三萬餘人退到緬甸的果敢地區。當時緬甸軍政府派大軍來圍剿,結果均被國民黨軍隊擊敗。不僅如此這些軍隊還嚴重威脅到了雲南邊境的安全,經過中緬兩國的協商,解放軍入緬作戰,成功消滅了大部分國民黨軍隊,剩餘的國民黨殘兵退入老撾、泰國境內才逃過一劫。事後這些國民黨軍隊有的返回緬甸的果敢地區,有的留在老撾、泰國境內的金三角地區。

這些剩餘的國民黨軍隊在果敢和當地的土司家族融合,使果敢地區武裝實力大為長進。後來緬甸政府軍雖武器裝備先進,多次出兵攻佔果敢地區,但每次等裝備落後果敢地區的軍隊重振武裝之後,政府軍就被趕出果敢。果敢地區叢林密植,有著“果敢王”之稱的彭家聲數次被緬甸政府軍擊敗,在緬甸軍隊大兵壓境都不能消滅果敢地區軍隊的主要力量,也為日後的果敢地區反覆易主埋下了先決條件。不過緬甸在2015年攻下果敢地區,開始在果敢強制推行緬文教育,這或許是緬甸要收復果敢的一個信號。


陸棄


果敢地區原來是我國的領土,隸屬雲南省,現在全稱是“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屬於緬甸了,人口大約有25萬人,其中90%人口為果敢族,大部分人就是華裔了,果敢緊鄰雲南省臨滄市管轄下的幾個縣,位置特殊。

緬甸和果敢鬥了70年,為何還無法收復果敢?主要是文化和民族差異太大,說的語言和習俗都不一樣,無法融合吧。

果敢人心理上更認同自己是漢人吧,

只是因為歷史原因,又已經是緬甸人了。

果敢原來一直就是屬於我國的領土,在13世紀至14世紀,果敢就是元朝雲南行省大理金齒等處管轄的領地,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朝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反清復明”失敗,被吳三桂在昆明的逼死坡縊死。

永曆皇帝是死了,可是他的部屬還是很有骨氣的,只有少許的人投降清軍,大部分人都在永曆帝部下楊高學的帶領下進入果敢地區避難,世代在這裡繁衍生息,其實也是漢人了。

楊高學去了果敢後,當地進入了300年左右的楊氏土司政權時代,需要說明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果敢已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了,但是果敢的時任土司楊文炳還是不願意給日本人賣命,他前往昆明面見英國駐昆總領事和我國的官員堅決要求:率土重歸,參加抗日戰爭。

可以說,果敢人也是很積極抗日的。

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1960年,中緬兩國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原則,把果敢地區直接劃給了緬甸,可是這裡的人卻大部分都說的是漢語,和緬甸是格格不入的。

1965年,緬甸廢除了將近300年的楊氏土司制,時任果敢土司楊振材之弟楊振聲帶著600多個人南下泰國定居,緬甸政府軍的步兵第6營和第39營宣佈接管果敢。


可是沒有過多久,楊氏土司的一個部下彭家聲宣佈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又開始和緬甸政府軍抗衡,還得到了當地人的擁護,他成了領頭羊“果敢王”。

彭家聲率領的果敢軍和政府斷斷續續打了20多年,並於1989年宣佈成立高度自治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彭家聲是特區主席,果敢人成了緬甸境內135少數民族之一,果敢族。

不過之後的果敢也是內亂不斷,

彭家聲還被趕出了果敢地區。

不可否認,彭家聲還是做了一些實事的,例如禁止罌粟種植,在果敢內亂不斷的情況下,他們還發動捐款,給汶川大地震捐款一百多萬,要知道當地的果敢人可是一點也不富裕的。

多年之後因為戰亂,果敢難民無家可歸,很多人湧入雲南境內,都得到了較妥善的安置,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支持的,因為這些人其實也是華裔了。

彭家聲試圖在2014年重新收復果敢,但是失敗了,他也銷聲匿跡了,緬甸政府也開始重視這一邊緣地帶,在控制了果敢之後,引入了很多緬語教師,讓他們也學習緬語。

只是這裡還是用的臨滄區號0883,全境都有我國電信和移動網絡,特區政府的《果敢特區報》、《果敢民族報》等報刊還是用的中文,我國也有很多老師過去支教,果敢這裡要想真的徹底融入緬甸,估計還是長路漫漫,需要很長的時間了。

縱觀歷史,果敢人也是漢族後裔了,

希望他們都幸福,得到善待吧。


湘西小木魚


首先說明一點,果敢的確曾經長期處於高度自治狀態,甚至擁有自己的武裝和行政體系,但自從2015年3月之後,緬甸政府已經基本上控制了果敢地區。

果敢地處中緬交界地帶,面積只有270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萬人。果敢又名麻慄壩,關於其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解釋。

其一,果敢的名字源於“科幹山”,英國殖民者曾以此山稱呼整個果敢地區,後來當地人又將“科幹山 ”音譯為“果敢”。

其二,“果敢”是撣語九戶人家的意思,後來演變為整個地區的稱呼。

果敢在歷史曾長期屬於中國,清朝時期這裡一直是由楊姓土司鎮守。

(果敢地圖)

楊氏土司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時期,當時抗清名將李定國旗下有一員大將叫楊高學,他在李定國去世後投降了清廷,清廷於是在緬北地區設立木邦宣慰司,委任楊高學世襲統治該地。

在這裡要先介紹一下明清時期的“羈縻制度”和“土官制度”。“羈縻制度”是中央王朝統治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重要方式,是由中央賜予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官職,然後由當地首領負責向中央繳納賦稅和維持治安,而少數民族首領的官職則可以世代相傳,這些世襲官員就被稱之為“土官”。

說白了,明清的“羈縻制度”和“土官制度”就相當於西周的分封制度,中央封你在此世襲當官,你替中央維護在當地的統治。

“土官制度”看似是君臣有別,但實則是中央與地方之間權力鬥爭的無奈妥協之舉。到了雍正年間,雍正皇帝推行“改土歸流”,廢棄“土官”改為“流官”,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不過皇帝也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對於一些偏遠山區,中央還是堅持了“土官制度”,果敢地區就是如此。

在楊高學死後,楊家第二代首領楊猷才基本控制了果敢地區。由於果敢地區地處偏遠山地,清廷對這裡的統治力較弱,不願意大動干戈,於是就冊封楊猷才為“誥封奉正大夫”,此後楊家世代鎮守果敢。

乾隆年間,緬甸國力逐漸強大,開始騷擾中緬邊境,果敢也飽受緬甸的侵略,時任果敢首領的楊維興多次請求雲貴總督支援。在屢次警告無效的情況下,乾隆皇帝下令進兵緬甸,清緬戰爭打響。

清緬戰爭打了八年時間,雙方基本上算是打了個平手,緬甸侵略雲南的野心沒能得逞,而乾隆皇帝滅掉緬甸的企圖也沒達成。但清軍此戰至少為雲南贏得了上百年的和平,果敢地區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裡也沒有再經歷大的戰爭。

至1840年,也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的那年,雲貴總督李星沅念楊家守土有功,冊封楊猷才的曾孫楊國華為世襲果敢縣令,楊家正式成為合法土司,楊家的土皇帝位置更加穩固了。

只是好景不長,隨著緬甸逐步被英國人吞併,英國開始蠶食中緬邊境。而面對從南面來的英軍,楊家第六代傳人,同時也是楊氏第二代土司的楊春榮投降了英國。

有趣的是,英國人處理偏遠山區的方式與清帝國是完全一樣的,對於這些地區英國人也懶得管,他們感覺楊春榮對大英帝國還算恭敬,於是就命他繼續在果敢當土司。

1895年,大清國在甲午戰爭戰敗,英國則趁機強迫清廷簽署了《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果敢併入英屬印度。(緬甸被吞併後就是劃歸英屬印度管轄)

二戰爆發後日軍席捲整個東南亞,緬甸也未能倖免,果敢也成為了日本佔領區。

日軍佔領緬北之後就立馬召集當地土司,勒索各種軍用物資,時任果敢土司楊的文炳不堪日軍勒索,率部逃往雲南,向重慶國民政府表示願意率土重歸。

原本這是一次中國收復果敢的大好時機,但是在抗戰的大環境下,蔣介石不願意和英國人鬧翻,於是婉拒了楊文斌的請求,沒有接納果敢。不過蔣介石還是嘉獎了楊文斌,並將他帶來的人馬編入國軍。

對於楊文斌的內附,駐守在雲南的國運認為楊文斌內附不過是權宜之計,他內心其實並不想放棄權利,他所謂的內附不過是想借助國軍的力量驅逐日本人而已,因此雲南當地的國軍對他很不信任。

1943年因為懷疑楊文斌私通日軍,國軍將楊文斌給逮捕了,直到1947年才將他釋放。此次被逮捕的遭遇也使得楊文斌和國民政府之間徹底決裂。

二戰後緬甸獲得獨立,楊文斌則代表果敢加入了由緬甸政府倡議的《彬龍協議》,果敢正式成為緬甸的一個自治區。

但是在1960年,隨著奈溫發動軍事政變上臺,緬甸中央政府一概往日對少數民族的懷柔政策,不斷地收攏地方自治權利,引發了緬北地區的大動盪。

而就在此時,大批在內戰中敗退的國民黨殘軍進入緬北地區,當地土司便與這些國民黨軍聯合起來,一同對抗緬甸政府軍。

面對著菜雞一般的緬甸政府軍,國民黨殘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將他們打得抱頭鼠竄。隨後為了補充軍事人才,國民黨殘軍聯合楊氏土司首領楊振材在緬北舉辦了軍事訓練班,這裡培養了大量緬北風雲人物,曾經的果敢王彭家聲也是出自這裡。

(彭家聲)

彭家聲自稱祖籍四川,漢族人,早年間參加過國民黨殘軍的軍事培訓班,之後他跟隨楊振材,直到1967年他與楊家決裂,雙方互為仇敵,展開了對果敢的爭奪。到1989年彭家聲成立果敢同盟軍,擊敗了世襲果敢三百多年的楊家,逐漸過得了果敢的統治權。

但是楊家畢竟樹大根深,果敢的內訌也一直沒有平息。而緬甸政府也抓住時機,在2009年進攻果敢時,面對緬甸軍政府的大軍,身陷內亂的果敢同盟軍迅速各主要城鎮,退入深山老林打起了遊擊。時至今日,果敢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被緬甸國防軍所控制。

(今天果敢與遇雲南的邊境地區已經被緬甸軍方所控制了)


千佛山車神


首先糾正題主一個錯誤,果敢地區早在四年前的2015年,已經被緬甸政府控制。但在2015年之前,果敢地區一直保持高度自治,形同割據,是實際上的獨立王國,緬甸政府對此無能無力。

果敢又名麻慄壩,相傳果敢人是南明李定國部的殘軍後裔,這個地區屬於馳名世界的“金三角”的一部分。這個地區長期由地方土司楊氏世襲統治,形同土皇帝。

上世紀中期,楊氏土司統治者楊振材、楊振聲兄弟被緬甸政府驅逐出境。本為楊氏兄弟部下的彭家聲崛起,他在緬甸政府和緬共的夾縫中求生存,勢力逐步壯大。

1989年,彭家聲成立果敢同盟軍,脫離緬共宣佈果敢地區獨立。開始了對果敢地區20多年的統治。但是他的內部並不牢固,叛亂時時發生。1992年,彭家聲部下楊茂良驅逐彭家聲,坐上了果乾地區的土皇帝。


1995年,彭家聲東山再起,擊潰楊茂良復辟,但他的威望逐步下降,使得緬甸政府看到了收復果敢的希望。2011年,緬甸政府控制果敢部分地區,2015年,果敢完全被緬甸政府控制。

果敢地區之所以能長期獨立,得益於緬甸政府軍事實力的弱小。而果敢地區的軍隊得益於揚威金三角的國民黨殘部李國輝、李彌當年的訓練,擁有高於緬甸政府軍的戰鬥力,這就是果乾地區能長期獨立的原因。


林屋公子


這已經是過去了很長時間的陳年舊事了,雖然說以前緬甸政府搞不定果敢,但並不意味著緬甸政府就一直無法解決果敢的問題。

在10年前,緬甸政府就通過裡應外合的方式從彭家聲手中奪下了果敢的掌控權,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緬甸政府軍一直苦惱萬分的果敢問題成為了已經被解決的定論,根本就不存在緬甸還無法收復果敢的問題。

在4年前的時候,失去了對果敢掌控權的彭家聲也曾經帶人對果敢發起過反攻,只不過當時因為實力差距太過於懸殊,他們當時並沒有那麼能奪回果敢,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果敢至今仍一直掌控在緬甸政府軍手中。



果敢曾經的輝煌

不過這都是最近10年內發生的事情,早在10年之前,果敢的狀況與現如今是大有不同的。

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在我們逃竄到緬甸的國民黨殘部影響下,果敢地區的人們就和其他金三角地區的人們一樣開始瘋狂地種植起了罌粟、煉製起了鴉片。


那時候,國民黨殘部在這裡建立了一個軍事訓練學校,打算從當地的青少年中培養出一群果敢善戰的士兵,以補充自己和緬甸政府軍隊戰鬥所消耗的士兵數量。

正是在交易鴉片所獲得的錢財以及國民黨全部所訓練出來的優秀軍事人才幫助下,果敢最終在緬甸北部建立了他們的獨立王國。

在那些時期裡,緬甸政府軍一直把果敢當地的軍閥勢力當成了眼中刺、肉中釘,一直在想著如何把果敢給收入囊中。

但是由於他們的實力太弱、根本無法解決果敢的軍閥勢力,所以他們只能選擇了跟果敢的軍閥勢力妥協。

在彭家聲執政果敢時期,緬甸政府就特意給果敢授予了特區的獨特地位、給彭家聲授予了合法治理果敢的權力。


緬甸政府軍的實力太弱

而總的來說,緬甸政府軍以往之所以沒能解決果敢,主要還是他們實力弱小的問題。

不說果敢的軍閥勢力,我們就說那些逃竄到緬甸金三角的國民黨殘部,僅就這些在我們國內只能算是三流的部隊,就能把緬甸政府軍打的落花流水。

國民黨殘部在從雲南逃到緬甸之後,曾數次遭受過緬甸政府軍的圍剿,只不過最後的結局都是以他們獲勝、緬甸政府軍落敗而歸告終。


在後來,自國軍將領李彌從臺灣趕往緬甸之後,這些國民黨殘部更是加大了對緬甸政府軍的欺壓。

在面對著歐美國家的記者採訪時,李彌說出一句非常狂妄的話:“我做不了雲南王,但是做緬甸王還是輕而易舉的”。

從這句話中,我們就更加可以看出緬甸政府軍實力的弱小,要不然不可能被一支曾經的敗軍欺壓到如此程度,也無法把他們趕出國門之外。

其他的原因

除此之外,那就是果敢還有著其他的“盟友”。

在以前,緬甸其實就像我們的民國一樣,北方地區存在著大量獨立的軍閥勢力,這些軍閥勢力的存在,其實無形中為果敢分擔了很多緬甸政府軍施壓而來的壓力,這也是果敢軍閥勢力後來一直能存活到2010年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果敢的背後還有著一個強大的靠山,這個靠山有時候對果敢是非常支持的,經常會在果敢遭遇生死存亡的時候,給予他們一定的幫助。

只不過這一切都沒能維持得了果敢的長久自立,從2010年開始,果敢人的自立時代就結束了,從此,果敢人丟棄了以往一直使用的漢字,開始在緬甸政府的壓迫下使用起了緬甸的官方文字。


孤客生


緬甸國內有著很複雜的民族問題,時至今日,緬甸劃分了135個民族,但目前來看,果敢已經不算緬甸的問題了,事實上,早在十年前果敢就大局已定。

果敢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族,在135個民族中緬族,克倫族,傣族,克欽族,孟族,若開族,佤族是主要民族。

而基本上稍大一點的民族中都會有自己獨立的民族武裝和地盤,緬甸的少數民族曾經在20世紀末的時候,有至少17支民族武裝與經政府達成和解或締結停火協議,其中12只武裝的轄區變為像果敢一樣的特區。

果敢歷史

果敢從來都不是最有影響力,也不是地方最大,軍事實力最強的一支緬甸少數民族武裝,果敢之所以那麼有名,在於它的歷史。

果敢其實就是緬甸的漢人的別稱,他們自稱是世居緬北的漢人,他們的祖先是來自於明朝滅亡時期退到緬甸的永曆皇帝的部下的後人,所以他們一般認為自己是明朝的遺民

後來這裡一直都有世襲的土司來管理,在二戰後,果敢和鄰近的土司邦一同從英國獨立,在彬龍會議中組成緬甸聯邦,該會議決定這些聯邦有極高的自治權,並且可以隨時退出緬甸聯邦。

由於緬甸後來的大民族主義開始欺壓國內的少數民族,導致緬甸國內的民族矛盾上升,果敢地區也出現了各種勢力,後來被果敢人彭家聲統一,併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與緬甸政府達成和解,成立第一特區政府,保存有限的軍力,獨立的內政軍事和財政等權力。

按道理這就算一個比較溫和的結局了,在名義上成為緬甸的一部分,事實上具有高度的自治權利既符合緬甸的國家利益,又同時符合彭家聲等人的利益。

十年前就已經被緬甸政府收復了

但是不符合果敢人的利益,因為彭家聲在果敢地區就是事實上的果敢王,他實行非常濃厚的個人統治,除了他自己有絕對的權力之外,他的親戚和自己的親信都是果敢的實力派人物。

他的跋扈囂張做法不僅讓果敢民眾覺得非常難受,更導致果敢一些高級權力階層的不滿,比如說果敢特區另一個實權人物白所成,所以既喪失民意支持,又有高層內訌。

緬甸政府抓住這個時機,在當時果敢地區,有人作為內應的情況下,對果敢進行了果斷出擊,雖然緬甸軍隊的實力並不怎麼樣,是面對只有1萬人的果敢軍,勢如破竹。

再加上彭家聲在果敢實行的是家天下,並沒有人願意為彭家賣命,可能對他們來說果敢變天,只不過是換了一個領導者而已,利益不變。

所以2009年8月緬甸在果敢發生了一場軍事衝突,乘88事件兩週後戰爭爆發,緬甸軍以優勢兵力三天就解決了果敢特區的反抗軍隊,發生領導的果敢軍隊,為保存實力很快就撤出了。

事實上從這天起,基本上果敢就已經掌握在了緬甸政府的手中,驅逐了彭家聲之後,果敢地區臨時管理委員會接管原來的果敢特區政府的角色,親緬甸政府的果敢地區的副司令白所成也成為新的特區主席,並改名為果敢自治區,變成由緬甸中央和自治區雙重領導,果敢自治區的政府機關也新增加了緬族的成員。

所以從這一天起基本上上果敢就已經被緬甸政府收復了。彭家聲的那點人雖然曾經還試圖進行奪回果敢,但是雷聲大雨點小,在2015彭家聲重整後的同盟軍反攻果敢,但是因為自己的後繼乏力,而主動撤退了。

彭家日薄西山

從這場戰爭上就可以看出彭家生已經失去很大的支持了,在沒有足夠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再加上沒有地盤,彭家聲的殘餘力量又能支撐多久呢?

而彭家聲本人也已經日薄西山,命不久矣,這位果敢王又如何能夠在缺兵少將的情況下,悍然去打敗實力懸殊緬甸呢?自然也不現實……

隨著時間的發展,彭家聲的力量只會越來越弱,如果他不能夠等到緬甸發生大規模變化,或者沒有超級大靠山的支持,顯然果敢再也不會成為彭家的地盤了……


歷史好奇怪


說不清楚的一塊土地。

英國殖民期還是中國領地,與緬甸無關。

抗日時期為保運輸線,國民黨的國軍還在此處有重兵幾個師。且掩護英法部隊撒入印度。

大陸解放後,蔣介石退入臺灣,仍巨量軍備供這些師,以反攻大陸用。

解放軍得海南島後,運物資增難,漸減少,不得以國軍自給自足開始。

國軍大陸雖敗,而東亞海上除日本仍天下無敵,周邊列國不敢欺中國人。

聯合國席位歸大陸後,臺國軍不再巡視海洋,緬中交界處國軍徹底與臺斷聯。

由是為謀生成金三角,販毒換軍械。

西南半島列國,原都歸中國諸候國,清未改成中國的保護國,略獨立政權了,英入後才脫中,受英保護。從而才有了國界。但國民黨政府不以理會,英法受日本擊,才在美國催促下讓國軍在緬甸保由印度入雲南的抗戰物資大通道的。這是果敢軍的來源。

即自古本中國人居處。國軍入加強了而已。

緬甸同印度一樣,非戰爭取得民族獨立,而由殖民者退出,獲獨立的,沒經戰火洗禮,不會打近現代戰爭,而國軍自出現就戰不斷的,雖打不過解放軍,其它軍可隨意滅的。

果敢一帶很模糊,本中國又由國民黨軍控有,而成共軍敵對人,不得以入湎籍,但又不接受緬控,才成現在這個樣子。

而其人多四川兩淅人員,略有些雲南廣西人,但將官多山東河北人。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果敢雖然屬於緬甸,但果敢是個高度自治的地區,果敢人精通漢語,緬甸稱之為果敢語,學校都是用簡體中文授課。流通人民幣。通訊採用中國聯通或者中國移動,電力由南方電網通過雲南電網向老街變電站輸送。

果敢高度自治的現狀其主要原因如下:

1.歷史原因

果敢又名麻慄壩。關於 “果敢”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果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國殖民統治者引用的新名, 英文名稱叫“Kokang ”,來源於科幹山的音譯; “果敢”二字系由撣語變音而來,“果”是撣語的九, “敢”是戶口,意思是這個地區由九戶人家組成。

13世紀至14世紀,為中國元朝雲南行省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鎮康路軍民總管府和孟定路軍民總管府的領地。

14世紀至17世紀,為中國明朝鎮康府(州)和孟定府的領地。

17世紀至19世紀,為中國清朝雲南省永昌府鎮康土知州的“六戶”領地。

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聯合“大西軍”張獻忠的部將李定國“舉旗反清”,兵敗後從騰越(騰衝)一路出逃,退入緬甸。

清朝康熙元年(1661年),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進攻當時緬甸貢榜王朝的首府瓦城(曼德勒),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緬王莽白將朱由榔送交清軍,並押解回昆明。次年,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

朱由榔的部下隨從,除少量降清之外,大部分人在朱由榔的一個部下叫做楊高學的帶領之下逃入中緬邊界線附近科幹山(今日的果敢地區)避難,此後又長期在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其後,清朝在今臘戌附近設立“木邦宣慰司”,命其世守其地,果敢由此進入300年左右的楊氏土司政權時代。[1]通過300 多年艱苦而漫長的日子,這些流落在果敢地區的朱由榔的部下的後代最終發展成今天緬甸的果敢族。

雍正八年(1730年),楊高學的後代楊猷才以“誥封奉正大夫”之名在果敢地區行使職權。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楊猷才病故,其長子楊維興繼職,此時其轄區範圍已超過“興達戶”三倍。

乾隆六十年(1795年),楊維興長子楊有根襲父職,次子楊有泮助理執政。

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楊國華襲職期間,雲南總督念其捍衛邊防有功,“奏封楊國華為世襲果敢縣令”並頒發封印,從而取得了合法的漢族土司統治權。[1]

同治十三年(1874年),楊國華之子楊春榮襲職,此時果敢轄境,東至尖山寨,南至滾弄,西至勐汞長箐山,北至慕泰、紅巖。

光緒十二年(1886年),英國吞併緬甸貢榜王朝,將其作為印度的一個省。緬北的木邦土司困桑董紅降英後,與之關係親暱的楊土司投向英國,成為英緬治下的土司。[2]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英在倫敦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明確規定果敢地區為中國領土。[1]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議邊界問題,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1]生活在果敢的漢族由此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果語,漢文改稱果文。[2][3]

1935年,中英會商南段未定界有關事宜,成立“中英滇緬勘界委員會”並著手開展會勘工作。

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後,在滾弄召集撣邦土司、頭人開會,要求他們服從日本人的指揮,許以“民族獨立”等各種利益。果敢土司楊文炳前往昆明面見英國駐昆總領事和中國政府官員,要求參加抗日戰爭。在中英雙方折衝之下,楊文炳被國民政府委任為果敢自衛隊上校司令的職務,屬宋希濂的第11集團軍指揮,率領所部1000餘人配合進駐的新編第39師對日作戰。楊文炳同時派人前往大理中國遠征軍駐滇幹部訓練團大理分團受訓。[4]

1943年7月,楊文炳前往重慶面見蔣介石,得到了蔣授予的勳章,提升為少將,楊文炳返回果敢後駐屯在老街附近的中國遠征軍第9師便出動部隊包圍土司衙門將其逮捕。事後,第9師師長張金廷指責楊文炳與日本人有勾結,並將他送上了軍事法庭。[4]

1947年,楊文炳被證明無罪回到果敢。英國授予他官員級不列顛帝國勳章(OBE)一枚。4同年2月,緬甸的“國父”昂山在與撣邦各族代表簽訂了《彬龍協議》,就共同建立緬甸聯邦達成一致,楊文炳以果敢族代表參加,並在“彬龍協議”上簽字。[4]

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果敢土司楊振材被選為緬甸首屆上議員兼撣邦財政部長,楊振聲任果敢地區下議員,兩人在緬甸聯邦首屆國會中提出議案:“果敢系緬甸聯邦領土,果敢人民應當享受緬甸聯邦的合法公民權益。”經國會通過,被載入緬甸聯邦憲法,[2]緬甸憲法正式有了“果敢族”的書寫體。[3]

1959年,緬甸政府採取金錢補償的方式,要求撣邦各土司放棄世襲治權,實施地方自治,並由政府軍進駐。果敢土司楊振材交出了權力,並移居臘戌以示誠意。自治政府成立後,地方權力仍然把持在以楊氏家族為首的幾大家族手裡,並且藉著自治的名義不斷擴大勢力範圍。[4]

1962年,中緬兩國劃界,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精神,果敢被正式劃入緬甸版圖。3月,緬甸發生軍事政變。奈溫軍政府上臺後一改文官政府的溫和政策,重點改組東北軍區,增強作戰能力,開始著手收回撣邦自治權,並將打擊的重點置於果敢族群。[2][4]

1963年8月17日,緬甸軍事偵探部及東北軍區同時行動,楊文燦在仰光、楊振材在臘戍、楊二小姐楊金秀在仰光、羅星漢在勐東幾乎同時被抓。緬軍77師大規模集結完畢,開始向果敢地區快速挺進。

1965年,緬甸廢除土司制。3月29日,果敢土司楊振材之弟楊振聲帶領家眷隨從600餘人離開果敢南下泰國。緬甸政府指示由步兵第6營和第39營接管果敢。政府軍接管果敢後,與當地民眾矛盾重重,楊氏土司地方民族武裝,受緬甸政府扶持的羅星漢“自衛隊”武裝先後統治果敢地區。[1]6月,彭家聲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在果敢百姓中贏得了支持,公開與緬甸政府軍對抗。

1968年,緬共開闢緬北根據地,楊氏土司武裝和羅星漢與緬甸政府合作共同對付緬共人民軍。不久,羅星漢自衛隊被緬、泰兩國軍隊擊潰。1969年3月,緬甸政府軍放棄果敢,撤至滾弄,並強迫果敢3000多戶百姓15000多人搬家。

隨後彭家聲兄弟等人加入緬共人民軍,跟隨緬共重新反攻攻佔果敢地區,果敢成為緬共東北軍區果敢縣。接著緬共人民軍南下,攻佔了薩爾溫江以東大片的果敢、佤邦、小勐拉等地方。[1]

1989年3月11日,時任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的彭家聲在果敢楊龍寨發動兵變,宣佈脫離緬共,駐薩爾溫江以西的一旅、二旅、貴概縣大隊和原緬共果敢縣大隊共4000餘人與彭家聲一道成立了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又稱果敢同盟軍)。彭家聲出任同盟軍司令。3月31日,果敢同盟軍與政府和解,成為1988年以來第一支與政府簽署和平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其轄區被中央政府劃為撣邦第一特區,彭家聲兼任特區政府主席。果敢保留自己的武裝,緬甸中央政府僅在當地派駐少量行政、教育人員。[1]

2.人口及民族

生活在緬甸撣邦果敢及周邊的漢族,在緬甸被稱為果敢族。

2003年,據初步統計果敢當地人口約14萬人,其中漢人佔百分之九十,其餘則有撣族、崩龍族、苗族、佤族、傈僳族、白族、緬族等。在果敢經商務工旅遊的中國人較多,流動人口加常住人口有30萬左右。

2005年相關數據顯示,果敢當地總人口約25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約20萬人,流動人口約10萬人,農業人口3萬人。老街市總人口約12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約8萬人。

截止2018年,果敢當地總人口約為30萬人,流動人口約15萬人,老街市人口約20萬人,整個果敢常住人口80萬人,

果敢的緬族人多為緬甸中央政府派遣的軍人和家屬以及行政官、小學教師、技術人員、醫務等人員。

3.民族認同感

果敢地區的漢族人一直把自己當中國人,但是,中國政府確是無法承認他們的。只是,我們是同一個民族,又是友邦國人,所以,中國儘可能給他們最大的幫助。在果敢,電力,通訊,教育,經濟全方位由中國提供支持。並且,也有很多中國人在那裡做生意。當地的緬甸人,也就是緬甸華族,自稱果敢族,講的是中國西南官話,和雲南漢人一樣方言。教育也完全按照中國的小學教育來教,甚至連教科書都是採用的中國教科書。他們有自己的獨立武裝力量。他們其實也並不是完全不服緬甸政府統治,只是他們需要緬甸政府給予他們更好的,更自由獨立的權力。之所以有衝突,是緬甸政府想更徹底,更完全的治理果敢地區。而果敢人卻不想這樣,所以扛槍為自己的自由鬥爭。當然,果敢地區有亂,就會影響中緬邊界安全,這樣,中國政府不得不管。戰火燒到家門口,總會有火苗燒過來,所以,中國從中發揮影響力也是為了保障我國邊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收留難民,是儘自己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另外說一下果敢地區,曾經是金山角產毒品的重要地區,由於毒品也危害我國,於是在中緬雙方的合作下,果敢地區不再種植毒品植物,而改種甘蔗香蕉等經濟作物,這對於果敢人來說,是對中國的最大讓步,因為,種甘蔗賺的錢遠不及當初。所以,我國也在經濟上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我們在看待問題是必須樂觀理性看待,在國家面前,以國家為重。在國家之外,以民族為重。在國家與民族面前,還是以國家為重。


二休影視錦集


之所以存在果敢問題,我認為這個鍋必須由緬甸軍方來背,緬甸軍隊戰鬥力長期處於戰五渣階段,並且始終頑固地停留在青銅這個最低段位上,遲遲不見提升,最終導致果敢問題久拖不決。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我國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摧枯拉朽,蔣介石軍隊一路敗退,隨著雲南的和平解放,一部分蔣軍進入了緬甸境內,這部分軍隊匯合了流落在緬甸的遠征軍士兵,盤踞在緬甸的果敢地區。

這支大約三萬餘人的部隊可不是戰場初哥,他們中有人經歷過抗日戰爭血雨腥風,也接受過解放戰爭洗禮的部隊,戰鬥力不弱,加上吸收了部分遠征軍的兄弟,對於緬甸山區叢林作戰經驗極其豐富,很快這支部隊就在果敢地區打出了自己的一份天下。

在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何況還是一股三萬人這麼龐大的勢力!

緬甸政府軍立即調集主力對這支殘軍部隊展開了攻勢,可是緬甸軍隊的戰鬥力實在太渣,每次都是進攻不成被反殺,無論投入多少先進武器結局都是被吊打,可以這麼說要不是這支國軍部隊的規模不大,補給不足,他們完全有能力把一個緬甸給搞得翻天覆地。

不過既然自己青銅的段位不是敵人的對手,緬甸人就找來了幫手帶自己,這次他們請來的是東亞地區最強大的軍隊至尊王者——人民軍隊,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在人民軍隊面前曾經各種花式吊打緬軍的國軍殘部大部被人民軍隊或消滅或趕走。

殘軍變得更殘,他們化整為零,有的繼續待在果敢地區,有的則朝老撾以及泰國方向滲透。這些留在果敢地區的國軍殘部,因地制宜與當地的土司勢力相結合,他們為果敢地區的軍閥武裝帶來了先進的戰術,使得這些地方軍閥實力有了突飛猛進,有了叫板緬甸政府軍的實力。

其實,在這些國軍兄弟到來之前,緬甸的果敢地區就是一個有獨立傾向的地方,他們這裡的居民相傳是明朝愛國將領李定國殘軍的後裔,應該說這些果敢的漢子是我們同根同源的漢人同胞。他們長期接受楊氏土司的領導,形成了事實上的獨立王國。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上個世紀的中期,在緬甸政府的操作下,楊氏土司的楊振財兄弟被驅逐出境,緬甸政府的這一頓操作猛如虎,本他們以為只要驅逐了楊氏兄弟就能夠觸手伸進果敢地區,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原本楊氏兄弟的手下彭家聲應運而起,開始了對果敢的統治。

這是一個比楊氏兄弟更加難纏的對手。

他靠著堅韌不拔的意志,通過吸收國民黨殘軍的經驗,以及自主學習北邦大國游擊戰的心得,斷斷續續的與緬甸政府展開了長達數十年之久的鬥爭,他也從一個意氣風發的小夥子變成了一個八旬老人,但是他依然堅持與敵人作鬥爭。

上個世紀緬甸政府在西方勢力的支持下,在緬甸境內大搞民族主義,少數族裔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同時為了切斷果敢地區漢人和北邦大國的聯繫,將果敢地區的漢人改稱為果敢族,這種掩耳盜鈴的行徑著實可笑。

在這種形勢之下,彭家聲拉起了一支隊伍,與緬甸政府死磕到底,保護整個組群的利益。受益於國軍殘部的加持,彭家聲的武裝部隊多次挫敗緬甸政府軍的攻擊,最終在一九八九年成立了緬甸撣邦第一特區,彭家聲出任第一特區主席。

在這個時候彭家聲可謂是名震一時,他是緬甸諸多反政府武裝中第一個放下於緬甸政府仇恨達成民族和解的軍事領袖,在他的表率作用下諸多政治派別都放下成見,一時間戰火紛飛的緬甸北部,出現了和平的曙光。

同時這位彭家聲也是緬北第一位宣佈要廢除毒品種植的軍事領袖。通過不懈的努力,在2002年果敢地區徹底終止了罌粟的種植。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果敢地區並不是一潭死水,各種勢力盤根錯節,城頭經常變化大王旗,各種陰謀,內訌始終沒有停過。內部的不團結給了外部的強敵機會,二零零九年的8·8事件,緬甸政府軍背信棄義大舉進攻果敢,猝不及防的果敢軍隊被打的落花流水。

彭家聲僅以身免,但是這位八旬老人依然沒有放棄,仍然在繼續著鬥爭。

不過目前果敢地區已經被緬甸軍方控制,開始了緬甸化進程,彭家聲要重新奪回這片根據地真心很難,但是我們應該為彭家聲的這種百折不回的精神擊節叫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