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崇禎提出遷都南京,為何大臣們一反常態的極力反對?

曹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不復雜:

第一,南遷等於放棄北方,大臣、貴族們不願意。

當年很今天不同,貴族、大臣的主要財富都是田產,也就是地租。

他們在北京生活,田產基本都在北方。

依靠田產每年的穩定收入,這些貴族和大臣才能維持驕奢淫逸的生活。

如果政府南遷,就等於放棄了北方,那麼田產就全部沒了。

當年東晉王朝南逃,那些貴族大臣到了南方因失去田產幾乎一貧如洗。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貴族變成窮人,在他們看來還不如死了。

所以,貴族、大臣們反對南遷,實際上是維護自己的利益。

只是這群人目光短淺而已。

第二,貴族、大臣不是皇帝,他們可以投降。

為什麼李自成殺入北京,崇禎自殺了,貴族、大臣卻有很多人不逃走?

後來滿清殺入北京,這些人還是不逃走?

很簡單,這些人認為只要換個主子效忠就可以繼續富貴榮華。

大家注意,崇禎在自殺前因軍費匱乏,走投無路,向大臣、貴族借錢,希望每人出3萬兩。

結果出錢最多的竟然是太監王之心,拿出了1萬兩,而內閣首輔魏德藻,竟然只拿出了500兩。有的大臣為了躲避捐款,有的把家裡的鍋碗瓢盆拿到大街上賣,以示自己真的山窮水盡;有的則是在家外面貼上廉價出售的紅紙,表示要舉家搬遷。

最終一共湊齊了不到10萬兩。

搞笑的是,李自成來了以後,劉宗敏奉命對這些守財奴進行酷刑勒索,不少明朝的官員都死在了拷掠過程中。結果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劉宗敏拷掠出7000萬兩白銀,隨即鑄成銀餅,約數萬塊,後來用騾車運至西安。

看看,寧可被李自成拷打交出來,也不願意給自己的皇帝崇禎。

為啥?

這些官員認為只要換一個主子效忠,一樣可以榮華富貴,所以拒絕南遷。

而崇禎則沒辦法換主子,等待他的只有投降或者自殺。

第三,南遷確實有一定的危險。

整個朝廷的南遷有難度,因為即便皇宮就有上萬人,都是無法作戰的。

如果加上大臣、貴族家眷,總數量恐怕有十多萬人。

這麼多人南遷到南京,在和平年代也不是容易的。

現在天下大亂,李自成的軍隊在河南、河北橫行,山東則是赤野千里的饑荒地區,無論走哪條路都是非常困難。

如果這麼多人在南遷路上遭遇襲擊,那就是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恐怕皇后、妃子都會被搶走做土匪軍閥小老婆了。

比較合適的是皇帝帶著子女和一部分大臣,偷偷溜走。但連自己的老婆都保不住,皇帝還有什麼威信,以後怎麼服眾?


其實,崇禎聰明一些就不要管這些人,學宋高宗那樣,自己先溜了再說。

再看看劉邦,自己開溜不惜拋妻棄子,為了跑快點把兒子推下車。

這才是六親不認的政治家。

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崇禎到了南京至少還有大明半壁江山,可以繼續和敵人周旋。


薩沙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崇禎當年是機會翻盤的的!

從後續的南明政權來看,當時在南方,明朝依然是被認可的政權,無論是百姓和領兵將領,都是終於明朝的,其形勢甚至要比北方好。

更重要的是,在南京有著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什麼內閣、六部盡皆齊全,當年就是為了防被蒙古人,而建立的備用體系。

崇禎來到這兒都不需要太用力,這套備用系統就可以幫助明朝實現重啟。

這可比當年趙構好多了!

所以歷史上對於崇禎死守北京城很惋惜!

要是他能遷都南京、憑藉著他的威望,加上南方的本身的力量,完全有可能東山再起,再不濟也可以像南宋一樣,自保有餘。

當年南明之所以那麼不堪一擊,很大程度上是內訌,因為崇禎已經沒了,各方勢力都想擁立符合自己利益的新君,導致內訌不斷,為清軍個個擊破。

但可惜的是,崇禎沒有遷都!

當初眼見李自成大軍逼近,崇禎心底也挺慌,想著南京的皇宮空著那麼久,自己也該過去住住了。只是礙於面子,不好說出口,畢竟這時候遷都有點逃跑的感覺。大明皇帝向來自詡骨氣,當年也先打到北京城下也未曾說遷都,此時他自然不能提。

而就在崇禎發愁如何開口的時候,底下大臣李明睿非常會來事兒,他上奏崇禎,曉以利害,請他遷都。

崇禎乘機拋出遷都之想法!

結果遭到以內閣首輔陳演為首的眾位大臣反對,他們怒斥李明睿,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這一鬧就把崇禎給懟了回去,李明睿因此受到貶謫,自此心灰意冷,縱情聲色,不問國事。

陳演這些人嘴上高呼祖宗社稷、宗祠尊嚴,滿嘴的忠君為國,實際上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已。

他們都是北方士族,其根基多在北方,一旦崇禎南遷,他們的利益必然受損。而且南方有著一套備用行政班子,這些北方集團過去,必然會與其產生權利衝突。

而在別人的地盤上,多半是自己吃虧!

所以在他們看來,南遷是一項虧本買賣,為了保住自己的財富和權勢,便死命阻止崇禎遷都。

但阻止歸阻止,他們欺負得了崇禎卻奈何不了李自成,特別是陳演這個首輔,庸臣一枚,除了搗亂什麼都不會。當年李自成能夠攻破山西,很大原因就是他力排眾議,不讓調吳三桂得關寧鐵騎進京。

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明朝得遺老們。數他投降最積極,還主動交出四萬兩白銀“助餉”。當年崇禎打仗要軍費,這些人個個標榜清廉,一毛不拔。這時候為了老命,棺材本而都捨得掏了。

不過交錢也沒用,沒幾天,他還是被砍了!


白話歷史君


當年崇禎提出遷都南京,為何大臣們一反常態的極力反對?(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第一次南遷朝議

李自成的部隊進入山西后,崇禎就開始籌劃遷都事宜,在他的暗示下,戶部尚書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華、翰林學士李明睿、少詹事項煜等官員在朝廷開始提出南遷之事,當然,不能直接說遷都,說的是南下召集力量剿滅李自成。

無論語言多麼婉轉,理由多麼充分,南遷之事立即遭到眾多大臣的反對(主要是北方籍官員),反對的理由理直氣壯,無論皇帝用什麼名義南下,都是放棄北方。同時,南遷是一個花錢如流水的事兒,國家都成這樣了,軍餉都發不出來,哪裡還有錢南遷呢,結果,這次朝議也就無疾而終。

第二次南遷朝議

李自成攻佔太原後,崇禎再次組織朝議,左都御史李邦華就提出了一個這種方案,皇上守京師,太子下江南,這個計策雖然能得到很多人的同意,但是卻把崇禎的如意算盤打亂了,怒斥道“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孩子家做的了什麼大事?”,直接把眾人懟的啞口無言,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崇禎想難逃,但是死要面子,非要大臣們說出來。如果支持這種方案,就等於是讓崇禎在北京等死,崇禎也不好意思提出來讓太子留下我走先,最後只好說出國君死社稷的豪言壯語,還不忘埋怨主張南遷的大臣是讓自己抱頭鼠竄,自己不想留,還想要面子,因此,也就沒有對太子南下進行具體部署,要求“早講戰守之策,此外不必再言”,希望形勢有所轉機。

崇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態度,讓很多大臣模稜兩可,會錯意思,不知道是戰是和還是逃,因此,一些本來主張南遷的大臣也誤認為崇禎要一門心思堅守,所以也就轉變態度,高調反對任何形式的南遷,太子南下這個提案也給否決了。

南遷對崇禎來說絕對是一步好棋!

一是,當時的北京地理位置非常不好,東北有後金,西邊有大順,明朝要分兵據守,實力大減,如果遷都南京,集中兵力,依據黃河天險,就可以解決分兵問題。

二是,東南經濟實力遠勝北方,經過多年戰爭,北方經濟瀕臨崩潰,放棄北方土地,依靠南方的經濟實力,相信不久之後就能超越大順政權。

三是,崇禎初年,重要將領如曹文詔、孫承宗、範承疇、祖大壽、吳三桂、孫傳庭、盧象升、李定國、史可法等人尚存,如能南遷避其鋒芒,保存實力,日後反戈一擊,重返中原也是不難。

四是,李自成一路打來,基本靠吃大戶補充給養,如果帶著大戶一起南遷,李自成必將無以為繼。

五是,南遷之後,大順和清軍必將在北京見面,相互廝殺,兩敗俱傷,明朝偏安一隅,保存實力,待日後收拾殘局。

崇禎帝死要面似活受罪,沒有當年唐玄宗逃亡四川的魄力,也缺乏以退為進的智慧,最終落得個君王死社稷的下場。

大臣們為什麼不願南遷呢?

一是,沒人敢戴謀逆的大帽子。當提出崇禎留守,太子南遷的策略後,得到了不少人的同意,結果,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突然大叫“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這一句話把所有人都懟的不敢說話了,這頂謀逆的大帽子誰都不敢戴,就崇禎的小心眼,這不是找死嗎!

二是,誰也不敢背出賣祖宗基業的大鍋。這個鍋只能崇禎去背,但是崇禎不願承擔歷史責任,讓大臣們去議論,他再順水推舟表態,早已經看透他心思的大臣們個個老奸巨滑,早猜中了他的小算盤,所以人人都不明確表態,不當出頭鳥,背上丟棄宗廟社稷的大罪,被崇禎當替罪羊給殺了。

三是,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小算盤。自己在北方經營多年,無論是金錢、地產、生意、人脈都在北方,逃到南京,損失巨大,一切從新開始。就算李自成攻進北京,大不了改朝換代,如果運氣好,說不定跟著李自成混的更好。

最後的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形勢越來越危急,崇禎再次朝議,商議南遷之事,結果大臣們各個沉默,誰也不開口,正在僵持之中,信使來報“保定失陷了”,這下,南遷的路被掐斷了,南遷之議成為泡影,崇禎呆坐在那裡,一句話不說,兩行眼淚流了下來。

1、崇禎

1644年三月十八日晚,崇禎召來嬪妃子女,吃了最後的晚餐,周皇后懸樑自盡,崇禎揮劍殺死殺死幼女昭仁公主,再看向長女長平公主,公主用手擋劍,左手斬斷,昏倒在地。袁貴妃自縊的繩子斷了,崇禎上去補了三劍,有殺了幾個嬪妃,讓太監帶三個皇子躲到成國公朱純臣等人家中。然後帶著太監王承恩,踉踉蹌蹌來到煤山,備下遺詔“朕誤聽文官言,致失天下,任賊碎裂朕屍,但弗傷我百姓。”把責任推給別人,把面子留給自己,然後在壽皇亭旁一棵歪脖子樹上吊死了。

2、大臣們

主張南遷的戶部尚書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華自殺殉國。

反對南遷的內閣首輔陳演,主動交了4萬兩“助餉”白銀後,被劉宗敏放了,四天後劉宗敏要去山海關作戰,害怕京城出事兒,又把陳演抓回來殺了。

反對南遷的魏藻德,這位大明朝的狀元郎,兵部尚書兼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城破後,李自成問他為什麼沒有殉國,回答“方求效用,那敢死?(我正準備效力新朝廷,哪敢去死),被抓進監獄,因為“助餉”銀子沒有交夠,“酷刑五日夜,腦裂而死”。

那位大吼一聲,徹底堵死崇禎南遷之路的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投降了李自成,繼續幹老本行,李自成兵敗後,他又讓家族子弟參加南明的科舉考試,清軍入關後,他逃到南明想繼續當官,結果被扣上力阻崇禎南下的罪名給處死了。

真是報應不爽!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主要原因是崇禎這個皇帝很奇葩,腦回路清奇。

其實早在崇禎十六年夏天,李自成攻下洛陽城,殺死福王熬油點燈,朝中好多大臣就跟崇禎暗示,該搬家了。因為李自成既然能夠攻破洛陽城,那麼攻破北京城也是指日可待。崇禎也動了遷都的心思,派太子前去探路。



這時候朝中的清流開始造輿論,大喊祖先的基業不能丟。主戰派很容易佔據道德制高點,但是辦事差點。你讓他上去打去,立馬慫了。可是問題就在於人家的工作就是耍嘴皮子,打仗是別人的事。

崇禎為了堵住洶洶眾口,把太子召了回來,朱家唯一一次續命的機會就這麼失去了。



眼看李自成步步緊逼,遷都的事再次提上議程,崇禎讓心腹大臣陳新甲在朝堂上提出議案,讓大臣們討論,結果不出所料再次遭到清流的攻擊,崇禎為了保住自己的威嚴,把陳新甲殺了。

崇禎此舉徹底讓群臣寒了心,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沒有擔當的皇帝。其實遷都一事群臣是支持的,好多人行李都打包好了,就等崇禎一聲令下,撒丫子跑路。但是崇禎不說,沒人敢提這茬,提了就是怕死,就是逃跑,提這茬就是找死。只有崇禎提出來,大傢伙才能迎合。但是崇禎就是不說,也就要了親命了。



時間就是互相扯皮中度過,很快李自成進了北京,大臣們一大早開門迎闖王去了。崇禎讓太監擊鼓上朝,結果一個人沒見著,只好找了一棵歪脖子樹吊死了。

崇禎如果早下決心南渡建立南明,起碼像南宋東晉那樣的小朝廷還是能立足的。


唐風宋月


1.遷都南京,無異於讓王公大臣放棄北方的利益,捨棄田產、牧場、地租,他們長期生活在北京, 依靠不動產帶來的穩定收入,過著養尊處優、頤指氣使、驕奢淫逸的生活; 如果帝都南遷,那麼,曾經擁有的一切都煙消雲散,化為烏有了,所以為維護自身的利益, 這群人阻撓南遷!



2.權貴不逃走只是服務的對象變了,處境壞不到哪裡去。當年曹操帶八十萬大軍南下要一舉吞吳,魯肅勸孫權說:“我們都能投降,唯獨你不能!”,他的意思是我們投降了,只是換一個主子侍候而已,官還是官,吏還是吏,而你投降了,命能否保住先不說了,帝王肯定當不成了;所以李自成進京、崇禎自殺、滿清入關,逃走的人寥寥無幾,他們懂很只要卑躬屈膝,效忠新主,就可以繼續享受富貴榮華的生活。

崇禎因內憂外患,軍費匱乏,迫不得已向王公大臣借錢,期望值是每人3萬兩,結果借出最多是一介太監王之心,他拿出了1萬兩,而崇禎一手提拔的內閣首輔魏德藻,只拿出了可憐的500兩;為了躲避捐款,這群人醜態百出,有的把門扣鍋碗拿到大街出售,顯示自己捉襟見肘,有的在住房外牆貼上廉價出售的廣告,以示山窮水盡,結果,堂堂帝王發出的借款活動,以湊不齊10萬兩而結束。

闖王進京後,劉宗敏奉命對這群人酷刑勒索,僅一個月的時間裡,就榨出7000萬兩白銀, 為啥不願出資剿匪呢?道理就在於這群人只要放棄氣節與尊嚴,不要臉面,就可換領導服務,繼續過悠哉遊哉的日子,可崇禎是最高領導,換不了主子,只好上吊!


3.因為崇禎的為人決定了大臣們只能反對南遷!崇禎是死要面子的人,他內心有南遷的打算,但自己又不率先提出,希望手下重臣有人站出來替自己號召南遷,然後獲得滿朝文武通過,這樣性命和麵子都保住了;可惜朱棣的“天子守國門”訓誡在前,崇禎殺陳新甲的教訓在後,人家都懂得主張南遷成功對崇禎有利有益,不成功腦袋就要搬家,所以,乾脆反對南遷!


希望星晨58298869


當然反對了!如果當時你是大臣,你也會反對的!

崇禎可是沒有提出遷都南京,雖然他心裡有這個想法。他是讓某個大臣提出來,然後他拒絕,大臣們再三堅持,他順水推舟,事情辦了,他還沒有責任,如果後來有問題,他再拿建議遷都的大臣來治罪,這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可是大臣們可不傻,他們早就洞穿了崇禎的陰謀,也更瞭解他的為人,誰會去找死呢?

所以當時在是否南遷問題上,矛盾重重,崇禎又優柔寡斷,缺乏魄力!個別大臣冒死提出南遷(例如左中允李明睿與駙馬都尉鞏永固曾提出),又遭到內閣首輔陳演堅決反對!許多大臣也跟著附和反對南遷,那為什麼大部分的大臣都反對南遷呢?第一,因為他們的家在北京,房子財產生意等都在北京,好多大臣祖輩就是北方人,有誰願意到陌生的南京去呢?第二呢,明朝士大夫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三斤的鴨子二斤半的嘴,成天吵嘴架,東林黨誤國是一點不假,也難怪崇禎臨死前罵,諸臣是亡國之臣。第三呢,大家對形勢還抱有幻想,沒人會相信大明朝能滅亡,因為歷史上北京被圍攻了很多次,不都是化險為夷了嗎?第四呢,就比較齷齪了!大臣們就是大臣們,江山又不是他們的,就算是闖王打進來或清朝打進來,他們投降便是了,跟誰幹都是幹,甭管它哪個朝代,一樣做官就可以了,誰管你朱家的天下還是李家的天下?最後一個理由,崇禎如果知道,估計鼻子都氣歪了!呵呵……

所以,在當時危急的情況下,南遷卻討論了2個多月,最後是無果而終!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英雄悲歌


因為那些當官的就像現在的職業經理人一樣,公司是你老朱家的,我在這裡就是混口飯吃,遷都南京,那些京官地產都帶不走,根本不會跟你老朱家一塊再重整旗鼓。

這些大臣官員大不了換一家主子,我還是我,官位還是原來官位,個人利益沒有一點損失。

1,這些大臣在北京根深蒂固利益關係都在這,遷都南京后皇帝肯定重用南京的臣子,北京這些就失去自己很大利益(在明朝南京一直一套政治班組,)

2,北京這些大臣家眷特別是宅院還有很大莊園都在北京,這是他們帶不走的,這一點估計他們也反對遷都。

3,當時的滿清對這些明朝投降官員很好,導致這些大臣也不怕滿清進來,大臣就抱著能打贏更好打不贏就投降一樣榮華富貴。(職業經理人也這樣)

4,明朝皇帝對下屬的大臣比較狠並且對讀書人極大不信任,廠衛黑暗導致很多大臣不能跟皇帝一條心。(黑心老闆不體貼下屬)

我個人認為就這幾點吧,😂😂熟讀明史的高手可以給我再解惑。


張83428276


個人覺得,反對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南京對於明朝是有特殊意義的,而且明朝時期的南京和北京已經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兩個黨派了。很多事情,已經沒有原因,完全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這是讀書人的劣根性。

2.當時朝中大臣都有不能割捨的利益。他們在北京經營多年,盤根錯節,遷都以後,從南京從頭開始,利益全無,所以他們寧可放棄天下也不願意放棄利益。

3.明末朝廷腐朽,官員個個只顧自己的利益,且大多數與反賊私通消息,有的更是裡應外合。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根本就不在乎皇帝是誰,明朝是否可以延續。所以他們為了利益,不會讓崇禎遷都。

4.讀書人注重臉面,覺得遷都就是承認失敗,承認他們的無能。讓北京官員承認他們的失敗,讓南京看笑話,怎麼可能?寧可送皇帝去死也不能承認我們的無能。

總而言之一句話,為了利益,哪管天下興亡,這是儒家官員的本質!





大唐柳侯


首先來說不光崇禎有遷都的想法,而且也有不少大臣數次提儀遷都。但都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對。遷都在歷朝歷代都是非常敏感的話題。就跟大家都罵投降派而不會罵主戰派。有人講過一句話說漢奸固然可恨,但比漢奸更可恨的是愛國賊。因為誰也不願意揹負罵名。就跟一些明粉吹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一樣。漢初的和親政策未必就是錯誤的。當時連宰相都只能坐牛車,以這樣的國力去跟匈奴死磕就是對的嗎?一戰時俄國十月革命。外有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內有沙俄殘餘武裝。列寧力排眾議跟德國議和,割地賠款。這在很多人眼裡是恥辱。一年後德國戰敗,列寧宣佈和約作廢。也正是因為如此紅軍才能集中力量撲滅沙俄。唐朝時李世民不也給了大量財物給突厥。當時唐朝才平定天下不久,天下殘破。難道跟突厥死戰就是對?三年後唐軍大破突厥,第二年俘虜郆利。唐太宗當時講終於可一雪渭水之恥。唐太宗能跟突厥議和,忍下恥辱。崇禎就沒有這樣的迫力。



歷朝歷代主張遷都者都是讓人罵的。宋遼澶州之戰時,有不少大臣提儀遷都。宰相寇準反對說:出這種主意的人應當斬首。明朝土木堡之變後,也先率軍攻京師。有的大臣提儀遷都南京,于謙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但崇禎這時候面對的情況跟宋真宗和明代宗不同。在農民軍勢大,內無糧響兵員外無救援。應南遷南京,尚可有一息之存,來日再光復。南京必竟是明太祖據而稱帝的龍興之地。而江南並未受到農民軍的大規模衝擊。崇禎遷南京,至少不會出現後來南明的諸王爭大統。弘光、魯王監國、唐王監國、隆武、永曆。當時是有不少官員上書南遷。周皇后也提議南遷:周後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皇后不敢直接回答,也是有原因。必竟後宮不能幹政。讓天啟的張皇后知道了講: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這個我不認同,國要是亡了宗廟陵寢還有用嗎?何況南京有明太祖的廟陵寢。崇禎不敢揹負這罪名,崇禎不敢表態,大臣自然是不敢。



當時勸過崇禎遷都的也有不官員。1李明睿:對崇禎講:現在是生死存亡的時候,賊人要逼近京師,南遷吧。崇禎回此事重大,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洩,洩則罪坐汝。誠急危亡之秋,那容拖拖拉拉。崇禎還讓他不要洩密,一旦洩露我也保不住你,說明崇禎沒有一點擔當。然後李謀劃遷都事。在上朝時公開上奏南遷,激起眾人口誅筆伐。有的言官還痛哭流涕。提出不殺李不足以安人心。2李邦華提出讓太子去南京監國。這時很多人沉默不語。明成祖北伐就留明仁宗在南京監國。當時還未遷到北京。光時亭跳出來阻攔講:國難當頭,怎麼能棄宗廟陵寢而逃呢。話是很對,但不切實際。後來投李自成了,再投南明。南明以他阻先帝南遷,再投賊,處死。跟著越來越多人反對。崇禎於是發表堅守不南遷的話。3督師李建泰、大學士範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少詹事項煜請先奉太子撫軍江南。光時亭又跳出來講:奉太子往南,諸臣欲何為?將欲效唐肅宗靈武故事乎?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往蜀地。眾臣在靈武擁唐玄宗兒子率唐肅宗稱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也是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他們不敢回答。崇禎於是問戰守之策。群臣沉默。外無救兵,內無糧響。如何戰守。於是崇禎講:朕非亡國之退,諸臣盡亡國之臣爾。人家都勸南遷和先帶太子南遷,自己不敢拍板反而盾責諸臣。崇禎有想法總是拿大臣說事兒,自己不願意承擔一點兒責任。崇禎也是想南遷,但他不願揹負棄京師宗廟陵寢的罪名。要諸臣一求再求,求著南遷。古代皇帝駕崩,太子繼位都要三讓。權臣逼皇帝禪讓都要假裝三讓。何況遷都乎?4再次商議戰守之策,李邦華、項煜、範景文等再請南遷,罷而不議了。說明崇禎要大家一起來逼他遷都。5李邦華、項煜、範景文等又請南遷,崇禎怒曰:國君死社稷,古今之正。朕志已決,無復多言。這就是眾多明粉所講的君王死社稷。在我看來崇禎是對一些官員寒心,而說的話。6駙馬鞏永固面奏:賊勢猖獗,官兵畏賊如虎,祈簡才望大臣,重守都城,聖駕南行,徵兵親討。臣號召京畿義勇,可得十萬眾,扈從啟行。上意不決,諸臣皆言其誕妄。




崇禎是想南遷的,知道京師是守不了的。1上以邊寇交織,與周延儒議南遷,命無洩。2帝召中允李明睿陛見, ……屏左右,趨近御案前,……言:‘惟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帝四顧無人,曰:‘朕有此志久矣。3邦華密疏,請帝固守,而太子監國南京。帝得疏,意動,繞殿而行,將行其議。中允李明睿,亦疏言南遷便。4大順軍已兵臨城下。崇禎忽又發南遷奇想:“上,密召鞏永固曰:‘卿向勸朕南行,今尚可及乎?’永固曰:‘今無及矣!暇時人尚易集,今事急,人心已去矣。崇禎不敢決斷南遷的原因:上意非不欲南,自慚播越,而遺恨於後世,將俟舉朝固請而後許。就是說崇禎不是不想南遷,而是怕揹負罪名。所以想舉朝請求南遷,他是不得已的。



一些大臣反常態反對不過是怕崇禎事後問責,所以打著正義的旗號。前面也說了宋真宗明代宗時沒有遷都,寇準于謙還講誰言遷都斬之。例如陳新甲以南北交困,派人跟後金議和。開始崇禎不知道,陳新甲也是敢有作為,後來崇禎同意了。明史:帝既以和議委新甲,手詔往返者數十,皆戒以勿洩。外廷漸知之,故屢疏爭,然不得左驗。就是說議和的事讓大臣知道了。陳新甲更是作死上書講是崇楨同意的,於是斬陳新甲。如果崇禎能果斷力排眾議主張議和未必不可行。當時還問內閣議和可不可行,但內閣不說話。知道崇禎要找擋箭牌,內閣謝升就因議和一事免職歸鄉。崇禎執政十七年處理的大臣太多了,也使得一些人不敢仗言。例如首輔薛國,素仇東林。被認為是閹黨餘孽,後辭官回家。後來首輔溫體仁再提議用他。反對加稅,提議向皇親國戚那裡借錢助響。崇禎雖同意,但受到激烈反對,罷官回鄉。後拘回京師,下令自縊並懸屍兩日。如此待臣還想他人盡忠報國乎?像孫傳庭沒人懷疑他對大明的忠誠吧,可是這樣一個人讓崇禎下獄三年。當時孫傳庭是以耳聾請求辭職回家。崇禎派楊一俊前去查看,楊一俊上奏:真聾,非託疾。崇禎把楊一俊下獄了。於是大家都不敢說話了。明史:傳庭長系待決,舉朝知其冤,莫為言。崇禎既然不信楊一俊所說,為啥派他去呢?再者你可以派親信去察看或者自己去看。督師傅宗龍率軍征討,但因糧盡不敵。農民軍抓住帶到項城以傅宗龍讓守將開城門,傅宗龍大喊我身邊的都是賊人。農民軍於是把他殺了,死前罵賊:我大臣也,殺則殺耳,豈能為賊賺城以緩死哉!崇禎聽說後講大明忠臣。可是這樣一位忠臣崇禎把他也下獄二年,後來因李自成勢大才起用。傅宗龍並不是輸在指揮不力,而是輸在糧草。明史:而三邊總督傅宗龍亦至陝,議抽兵括餉,則關中兵食已盡,無以應。接任傅宗龍的汪喬年,給農民軍包圍在襄城。部下勸棄城而逃。汪喬年講:汝畏死,我不畏死也。城陷巷戰而死。一同戰死的還有張國欽、張一貫、黨威、李萬慶、孫兆祿、李可從、曹思正等。明史:皆死之。在孫傳庭下獄其間,楊文嶽接任。在征討農民軍時,崇禎讓侯恂取代楊文嶽,並讓人查楊文嶽。明史:命所司察文嶽罪狀。侯恂指揮失利,明軍死者數萬,又把他革職。後來楊文嶽寡不敵眾被俘,死的很慘。明史:以大砲擊之,洞胸糜骨而死。



崇禎十七年間用人更換太頻繁,很多降罪、下獄、殺、免官。光內閣崇禎十七年間,首輔換了十五個。基本上一年換一個,難道這麼多都不堪用?首輔更換頻繁對國家並非好事。加上次輔等內閣成員換了五十多個。長則一年,短則個把月。溫體仁這樣的奸臣卻做了七年之久。首輔陳演曾嘆息說:在崇禎面前,每句話都要思前想後,稍微一句說錯,能嚇得後脊樑都溼。六部尚書和其他官員也更換頻繁。例如1刑部易尚書十七人。薛貞以奄黨抵死,蘇茂相半歲而罷,王在晉,未任改兵部去,允升遣戍,韓繼思坐議獄除名,胡應臺獨得善去,馮英被劾遣戍,鄭三俊坐議獄逮繫,劉之鳳坐議獄論絞,瘐死獄中,甄淑坐納賄下詔獄,改系刑部,瘐死,李覺斯坐議獄削籍去,劉澤深卒於位,鄭三俊再為尚書,改吏部,範景文未任,改工部,徐石麒坐議獄落職閒住,胡應臺再召不赴,繼其後者張忻,賊陷京師,與子庶吉士端並降。雖然有些是罪有應得,但不盡然那麼多吧。2兵部尚書十四人:重罪、自殺、革職、下獄。3督師總督十一人處死,自殺。4巡撫十一人:終崇禎世,巡撫被戮者十有一人。這樣的皇帝,還想讓大臣怎麼效忠?


小鴻哥


大臣們反對是有原因的,首先,面子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這句經典語錄,害死了崇禎和風雨飄搖的大明
其次,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南京和北京各有
自己的一整套班子成員,如果崇禎南遷,那麼現在的班子成員該怎麼辦,他們會失去眼前的榮華富貴和錦衣玉食。他們還幻想再來第二次北京保衛戰,殊不知,他們沒有于謙的膽魄和眼光,現在的大明非往日的大明。



再次,當時的大臣,大部分是東林黨,他們是讀書人出身,紙上談兵的功夫無人能敵,一套套禦敵之策從他們嘴裡說出來可抵千軍萬馬,無疑會給舉棋不定的崇禎吃了棵定心丸,最終結局是好奇害死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