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沒忍住在父母面前哭了出來,並且說了一些我心裡的話,然後父母的態度忽然變得對我特別好不適應怎麼辦?

WS8384


我在前婆婆面前掉過眼淚,遠嫁,剛結婚那會兒,當她是母親,可是月子裡太多的不容易,那會兒不知不覺在前婆婆面前掉下了眼淚。我沒有哭,只是這個眼淚撲撲往下掉,而我臉上沒有什麼表情。但是眼淚是我的心聲。婚姻太累。然後她坐在我面前看到了這一幕,然後對我態度好了,會燒菜給我吃坐月子。但是後來她還是原樣了,因為我也做不到她期待中的那樣,她對我失望。外人面前不輕易哭,哭了就是想放棄了。十年後,我終於拿到了離婚證,不容易啊。其實大家都不容易。前婆婆,前夫和我,我們都不容易,但是彷彿就像戰國時期的三國,總之思想難以統一。好累,去年放手了。


櫻花蜜桃1




迷糊的龍鳳寶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從你的問題中可以看出你是一個很獨立,平常不怎麼需要父母操心的孩子。

在一個家庭裡面,如果有幾個孩子,父母的愛就會有偏差。我的原生家庭有三個孩子。我的姐姐雖然是一個女孩子,但是家庭的第一個孩子,還是比較受歡迎的。我的弟弟呢,是在父母的期待中降生的,對他的寵愛程度自然不在話下。與姐姐和弟弟相比,我就像這個家庭多出來的孩子一樣。尤其是跟父親關係變的越來越差,誰看誰都不順眼。後來早早的就出去打工了,逃離了那個不歡迎我的家庭。

在外面打工的日子,就算是受了委屈,我也從不跟他們講 ,只是把掙到手的錢,全部寄給她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爸媽對我變好了,甚至比對姐姐弟弟還好。鄰居說我爸媽,你家小時候最不受待見的孩子,現在是最孝順的。

我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對於童年的那段記憶,我覺得不是父母不愛我,可能是孩子多疏忽了,他們發現的時候,能感覺到有在盡力彌補我。

我的故事和你分享是想說,有時候因為疏忽,或者因為缺少溝通,會讓我們產生一種父母不愛我們的感覺。但是父母一旦發現這種問題的時候,就會態度來個大轉折。一下子會讓我們感覺受寵容驚,不習慣,但是慢慢適應了他們的改變,就好了。祝你幸福!


小洋洋的一家


看到這個問題 首先我好激動 因為咱兩有一模一樣疑惑的感受,甚至一樣的相同經歷 不正好說明了同一個世界同一批家長嘛?

但是對我態度反差萌的是我奶奶

小時候我比較倔 不太聽話 她總喜歡呵斥兇我 所以在我認知甚至心理上多少不喜歡奶奶 久而久之就變得不愛說話 疏遠和逃避她

現在好啦 她們開始對我們好了 我們反而不適應了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交流互動較少,現實世界面對面交流較少 導致我們不愛對父母吐露心聲 無論是開心的或者悲傷的都不愛分享和交流 才會如此生疏

第二:自我敏感和缺乏安全感

第三:換位思考,生活壓力較大導致父母忙於生計而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這都是常有的現象 又或者父母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對 自己不能接受 就懶得說不愛說 一旦某天突然承受不住委屈了爆發了 所有的矛盾就接踵而來 等等

有些偏題了

但我想說,無論是什麼原因 現在父母開始重視關心關愛你了 不是好事嘛?可能剛開始你會有這樣的不適應是很正常的現象,

你要知道,父母永遠是熱愛自己的孩子噠 其實這樣的問題 早就該說出來了 一直憋著

第一:你會想不通 變得更加不願意說話不愛交流 性格還可能有些偏激 這對於你的成長不利哦

第二:及時溝通和交流 找出問題所在及時解決 有助於家庭和睦

兄臺,希望你日後能樂觀的面對父母的好 不要覺得不適應變扭 每個人表達的愛意不同 但是都是愛我們噠

現在的我 跟奶奶相處也挺好的 交流也多了 每到節假日都會回家陪她吃飯 還會送上小禮物逗他開心

再說了 在父母面前哭一場又不丟人 能在親人面前做真實的自己 我敬你和那些勇於嘗試跟父母面對面交流哭訴的人是個漢子 你要知道 現在好多年輕人都不敢或者沒有這個機會訴苦呢 最重要的是 你也不虧啊 換來父母對你的關心關愛

慢慢適應 相信你可以的 當然我也在這兒祝你往後幸福快樂安康!


法海請留步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一句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很多時候,我們長大了,都習慣什麼事情都自己憋在心裡,或者是跟朋友傾訴,但一般不會跟父母去溝通,可能也是因為長大了,我們跟父母的溝通越來越少了,說心裡話的機會也幾乎沒有了。可能就維持著表面的你想我讓我知道,我才能知道的關係。

父母有父母自己的生活壓力,有自己的煩惱,一般也不會跟我們說,可能有時候他們自顧不暇,所以看到我們表面上沒什麼問題,就以為是真的沒有問題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如果沒有交流,只會讓關係越變越遠。這個時候,彼此都感覺陌生了,可能就忘記怎麼對對方付出了。

像你這個問題,因為你跟父母說出心裡話了,父母可能責怪自己太疏忽了,沒有了解你的真實想法,覺得愧疚了,所以想加倍補償。如果你真覺得不適應,不如找時間跟父母談談,聊聊天,像朋友一樣去交流,去了解彼此真實的想法,包括對生活的看法,對未來的看法。也讓他們沒必要特意對你好,告訴他們你會不習慣,你已經不是小孩子,擁有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不用太多於擔心。


小至惟


心平氣和的溝通是可以化解大部分矛盾與不理解的。每個人的閱歷,經歷和受教育程度決定了他的處世方法,也決定了他對事物的理解,對人的理解。我們是第一次做父母的孩子,而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孩子的父母。由於年代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經歷的事物有差別,這才產生了代溝。其實我們很多時候不要把自己的角色帶入進生活,也不要完全脫離生活。舉個例子,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在母親的角度:這是我崽,變天了,有點冷,給多套幾層衣服,熱點總比凍感冒了強。什麼,你不穿?你不聽話?打都要打起你穿!在你的角度:我媽又要我加衣服,每次又不冷,還非要裹得像個粽子,一點也不活動ಥ_ಥ,誒!父母之命豈敢忤逆,我穿。這就是已經把自己的角色帶入進了生活。其實,我們大可以像和朋友交流一樣,不用過多的在意自己作為孩子的身份去和父母說話,這樣反而會讓父母更加直觀的瞭解到你的想法,這是對家庭和睦有重要作用的。畢竟,大多數父母會礙於自己的身份(父母)而忽略對子女的心理的關懷。所以,有什麼話多對父母說說吧,他們是世界上絕對不會嫌棄我們的人。我們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父母的"成長"也離不開我們吖。


萬緣休處是良謀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句話每時每刻想起來我都覺得心酸。從我記事起印象裡父母都更向哥哥,直到我外出上學,直到我在外面受傷無人訴說時,我才意識到父母的愛,藏在日常生活裡。

對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的表達方式也會不同。作為孩子我們也需要理解平凡的父母,因為人的性格不同,父母的性格可能大大咧咧亦或心思細膩,父母也有他們那個年齡段所要面對的事情,有時候會忽略我們的感受也屬正常。

不妨我們經常跟父母談談心,告訴父母自己內心的感受,良好的溝通是人際關係的調節劑,對父母與子女之間同樣適用。由訴說內心的委屈之後父母突然對自己很關心,也說明了平時我們的溝通較少。

我從17年才意識到我跟父母溝通的次數太少,一月打兩次電話說說家長裡短就結束了通話。前年家裡發生了一些事,我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父母的內心,每天的視頻通話讓我跟他們的距離拉的很近。

欣然接受父母的愛,並在以後的日子裡,也多多付出自己的愛給雙親,不留遺憾。


默默默沿


對父母更好,對自己更好


我們都是曾經的王者


你父母理解你了


陽光雨露111


可以學著適應啊,父母對你好不是正常的嗎?你也可以對父母更好。我和母親就是無話不談的那種,不講究方式方法,什麼話都可以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