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為什麼要爭奪克什米爾,克什米爾對於印巴有多重要?

狠脆弱QAQ


關於圍繞克什米爾地區產生的歷史糾葛、民族矛盾等因素已經有頗多分析,在此我們不妨關注一下另一個角度:克什米爾在地緣和地理上的重要性。

克什米爾地區位於中國、巴基斯坦、印度之間,對於印度來說,佔據克什米爾能夠切斷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陸路聯繫、同時能在力量投送範圍上輻射到我國西北部地區,因此可以說克什米爾對於印度來說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地域。
而對於巴基斯坦來說,失去克什米爾不但會使自身面臨東、南、東南三個方向被印度半包圍的局面,而且還將削弱與中國和阿富汗的聯繫,從而導致巴基斯坦在伊斯蘭教文化圈中被邊緣化,將更加難以獲得外界支持。在自然地理條件上,克什米爾地區海拔較高,佔據了克什米爾就等於佔據了南亞次大陸的制高點,這將十分有利於軍事行動的展開,因此克什米爾在軍事上是具有戰略價值的地域。
此外,南亞重要河流印度河發源於克什米爾,如果搶佔了克什米爾等同於掌控了巴基斯坦的水源,所以印度絕對不會放棄對克什米爾的訴求,反之巴基斯坦從安全角度出發也不能允許印度佔據克什米爾全境。所以,對於印巴兩國來說,搶佔克什米爾絕不僅僅是歷史遺留問題和文化宗教因素作祟,而是印巴兩國基於“一個總想幹死另一個、另一個因此被迫進行正當防衛”的實際情況產生的矛盾。


軍機圖


克什米爾原本是個土邦,面積約等於我國的湖南省,人口大約一千六百萬。英國人主導印巴分治時,當時給了克什米爾自己決定前途的選擇權:可以獨立建國,也可以選擇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不過當時克什米爾的領主還很猶豫,沒有想好怎麼辦,便沒有回覆英國人。後來英國人著急撤走,就在沒有解決克什米爾的歸屬權的情況下撤走了。

英國人撤走後,克什米爾上下否定了獨立建國的方案,但就針對加入印巴哪一方,卻產生了分歧。普通老百姓大多是穆斯林,希望加入巴基斯坦;而領主老爺們則多是印度教徒,希望加入印度。然後印巴雙方就都以此為藉口,宣佈克什米爾地區是自己的,並都向克什米爾派出了重兵,分別搶了克什米爾一部分。



此後印巴兩國就因此打了幾十年之久,至今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這便是印巴雙方目前一直打仗,一直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的原因。

但是,克什米爾爭端只是印巴雙方不和的表面原因。兩國爭端的根本原因,是印度並不承認巴基斯坦的合法性。印度人不僅認為整個克什米爾都是他們的,還認為整個巴基斯坦也都是他們的。所以他們不願意放棄每一寸土地,希望自己成為南亞次大陸的唯一國家。注意,是唯一的國家。

也就是說,按照印度人的思路,圍繞在印度周邊的南亞國家,比如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等小國,都是要被印度吞併的。不應該存在在這個世界上。

面對如此咄咄逼人的印度人,對於巴基斯坦來說,他們首先要考慮生存問題,也就是不能讓印度給吞併了。然後,再考慮能否奪回克什米爾。畢竟克什米爾八成以上的老百姓都是穆斯林,他們與巴基斯坦的宗教信仰是一樣的。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宗教矛盾是很難調和的,穆斯林吃牛,而印度教徒卻以牛為聖物。兩撥人完全尿不到一個壺裡去,這還能和平共處麼?


所以說,克什米爾的爭端問題,並不是克什米爾本身的爭端。而是印度在南亞奉行的霸權主義遭到了巴基斯坦的抵制,再加上雙方的宗教矛盾,便產生了現在的克什米爾爭端問題。

關於印度在南亞的霸權主義,這裡額外多說幾點。印度獨立之後,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心中一直懷揣著一個『大印度聯邦』計劃。按照這個計劃,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和阿薩姆都將作為印度的防務內線。並且中國的西藏也會納入印度的勢力範圍。

最早的時候,印度實力不強,尼赫魯還裝裝樣子,宣傳“不結盟運動”,把很多第三世界國家領導人迷的暈暈乎乎的。後來印度抱上了美國和蘇聯的大腿,產生了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的念頭。為此在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和“拿下整個西藏!”的命令。

最後的結果很多人都知道,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大國的印度軍隊被中國軍隊打的屁滾尿流,顏面盡失。總理尼赫魯也在不久後羞愧難當,黯然離世。


隨後,印度開始調整戰略。中國貌似是惹不起了,不如去惹巴基斯坦試試看?

1965年8月初,印度主動挑起了第二次印巴戰爭。不過這次戰爭最後也是以印度失敗而結束。

連續兩次意圖實行吞併都失敗了,這讓號稱世界第三的印度哪裡能甘心?於是印度便潛心蟄伏多年,等待一個報復巴基斯坦的機會。很快,這個機會就來了。

1971年3月25日,東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教族長穆吉布·拉赫曼宣稱東巴要獨立,併成立孟加拉國。對於東巴的這一獨立事件,西巴基斯坦肯定不能同意了。巴國總統葉悔亞汗立即下令對東巴基斯坦進行軍事鎮壓,孟加拉國獨立戰爭因此爆發。

印度聽說巴基斯坦內戰的消息後,興高采烈的對巴基斯坦下了黑手。1971年12月,印度在蘇聯的支持下,對巴基斯坦發動武裝進攻,並挑起了第三次印巴戰爭。

由於印巴雙方在國力上的差距,這場戰爭變成了一邊倒式的戰爭。僅僅幾天後,巴基斯坦就被迫停火,主動釋放了印度和東巴基斯坦的戰俘,並承認孟加拉國獨立。

這場戰爭後,巴基斯坦不僅損失了東巴的所有領土和幾千萬領土。同時西巴基斯坦還被印度佔了將近2240平方公里的領土。可謂是元氣大傷了。



拆掉了東、西巴基斯坦後,印度的野心再度開始膨脹。這一次他們打算幹一票大的,吞併一個叫錫金的小國家。

印度吞併錫金的辦法很直接,貌似是從英國人那裡學的。他們通過所謂的邊界開放政策,把大量印度人送到錫金。然後藉口保護錫金的安全,逐步的控制了錫金的外交和內政大權。最後再通過 “民主選舉” 的方式讓錫金加入印度聯邦。由於當時錫金有大量的印度人,因此選舉變成了一邊倒。

1974年6月20日,錫金議會通過了由印度擬定的錫金憲法,規定印度政府派駐的首席行政官為政府首腦和議會議長。

同年9月,印度通過《印度憲法修正案》,將錫金列為印度的“聯繫邦”,在印度兩院各為錫金設一個議席。

1975年2月3日,印度軍隊解散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軟禁了錫金國王。錫金也就正式變為了印度的一個邦。

二戰之後後唯一還能吞併一個國家的,可能就只有印度這獨一份了。



正式吞併錫金後,印度開始向不丹動手。具體方式與吞併錫金一樣,先進行外交和軍事上的滲透。後來因為中印邊境摩擦事件,中國將不丹看作是遏制印度擴張的棋子,便強行阻止了印度吞併不丹。否則不丹早就淪為第二個錫金了。

後來,印度又先後對斯里蘭卡和尼泊爾兩國下手,意圖像吞併錫金一樣對兩國進行先滲透再吞併的計劃。但是最終都因為一些不可控的原因而失敗了。

目前階段,印度在南亞仍然處於一種絕對的強勢地位。中國因為主要利益不在那邊,對印度起不到壓制作用。而巴基斯坦與印度的實力差距太大,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需要中國的支持才能對抗印度。



總結:印度是個擴張性極強的國家。有些不瞭解印度歷史,或者對印度社會的認識只是浮於表面的人,常常說印度人有信仰、很溫和、還給他們打上善良人的標籤。但是事實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巴基斯坦作為一個弱國,並且是在宗教和文化上與印度有天壤之別的弱國,它除了跟印度死戰到底,也沒有別的選擇了。而克什米爾爭端,只是這種吞併與反吞併的具體表現形式而已。即便是沒有克什米爾爭端,印巴兩國也一定會繼續打下去。


Mer86


印巴為什麼要爭奪克什米爾地區,克什米爾對於印巴兩國有多重要?

克什米爾問題一直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衝突的核心問題,幾乎所有的印巴衝突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克什米爾地區爭奪展開的。1947年,英國撤出英屬印度殖民地,在撤出之前,英國殖民者主導下,印度與巴基斯坦雙方領導人簽訂《蒙巴頓方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印巴分治方案》,這個方案主要目的就是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各自劃分出相同信仰的國家。



按照《印巴分治方案》,在英屬印度殖民地,信仰印度教的人成立印度國,由印度國大黨領袖甘地和尼赫魯來領導,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成立巴基斯坦國,由原印度穆斯林聯盟主席真納來領導。簡單說,印巴分治就是因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度人不願做印度人了。

這次印巴分治由於英國殖民者的偏袒印度和在地圖上的瞎劃,導致近500萬印度教徒劃入巴基斯坦境內,同時也把近500萬穆斯林人口劃入印度境內,從而引起上千萬人的大遷徙,伴隨著就是種族衝突和屠殺,據統計造成超過50萬人在這次屠殺中死亡,而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仇也就徹底結下來了,基本上算是不死不休。



而“印巴分治方案”卻一直沒有解決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從而導致印巴兩國的戰爭衝突,因為克什米爾是戰略要地,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宣佈擁有克什米爾地區的全部主權,為此印巴分治以來半個多世紀打了三次大規模的印巴戰爭。

克什米爾地區的重要向性:

1、克什米爾地區位於南亞西北部,是青藏高原西部和南亞北部過度地帶,面積19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600萬人,現今北部地區為巴基斯坦控制,佔總面積的40%,克什米爾南部為印度控制的查謨-克什米爾邦佔總面積的60%。

然而克什米爾地區自古以來就中亞、東亞、中東等地區的交通樞紐地帶,也是其他地區進入南亞次大陸的畢竟之路,當年遊牧民族征服古印度就是從這裡進入的,基本上算是南亞次大陸入口之地,屬於門戶地帶,戰略位置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巴基斯坦和印度格外重視這一地區。



2、印度國父尼赫魯就曾對克什米爾評價稱“印度要做有聲有色的大國就不能沒有克什米爾,沒有克什米爾的印度就無法在中亞政治舞臺上佔有一個重要位置”。類似的話,巴基斯坦國父真納也說過,“克什米爾就如同巴基斯坦頭上的帽子,一旦這頂帽子被印度摘去,巴基斯坦就將永遠受印度人宰割。”

由此可見,無論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極其重視克什米爾地區,誰都不會輕易放手,對克什米爾任何一次爭奪都可能引發衝突甚至大規模的戰爭,而克什米爾問題上基本上出於無解狀態。


大正看世界


克什米爾—世界最具危險性的領土爭端之一。

克什米爾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長期交惡的核心所在,是南亞次大陸半個世紀戰亂的根源。由於克什米爾問題實際上已成為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民族感情的象徵,而且與兩國國內的黨派政治糾纏在一起,克什米爾問題差不多已經成為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針對此問題做兩方面的分析解答,如下:

1、克什米爾問題的根源

1947年,印度總督蒙巴頓公佈“印度獨立法案”,法案規定:英國人將政權移交給印度人民;按人民宗教信仰,將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各土邦可自行決定加入哪一個國家。這樣,英屬印度被分成三部分:主要由穆斯林組成的巴基斯坦,主要由印度教組成的印度聯邦,數百個王公土邦。

英國人的分治策略,為印、巴留下許多隱患。在分治過程中,有一二百萬人死於教派仇殺,種下了印、巴仇恨的種子,為後來兩國發生武裝衝突埋下禍根。分治最大的隱患是克什米爾問題,分治後,地理位置在印度境內的土邦都加入了印度。唯有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引起印、巴長期爭端。

克什米爾居民中,近80%是穆斯林,他們願意加入巴基斯坦;但土邦的王公是印度教徒,想加入印度。印、巴分治之初,王公宣佈保持獨立。克什米爾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又是尼赫魯的故鄉,印度堅決反對其加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則認為克什米爾的居民中穆斯林居多,理應加入巴基斯坦。這便是雙方爭奪的原因。

2、克什米爾的重要性

克什米爾地區被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及中國所包圍,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這一地區一直是印度、歐洲、中東及中國的陸路交通樞紐,是南亞次大陸的咽喉之地。對巴基斯坦來說,如果丟失克什米爾,巴基斯坦通往東亞的陸路將被切斷,中、巴將完全被印度分開,對於海洋力量較弱的巴基斯坦是致命的打擊;對於印度來說,如果能夠完全控制克什米爾,印度則將成為南亞主宰,進而可干涉阿富汗及中亞事務,其影響力可進一步投射的更遠。對雙方來說,克什米爾地區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

1949年,印、巴雙方劃定永久停火線,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五分之三的土地,巴基斯坦控制了克什米爾五分之二的土地。事實上,雙方並沒有在克什米爾永久停火,衝突一直不斷。


野史也是史


首先是因為克什米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克什米爾地區是重要的中亞通道,作為中亞和南亞的過渡地帶,可以說誰完全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誰就控制了南亞和中亞的戰略主導權。這對於一直意圖在南亞稱霸的印度來說,是一個志在必得的戰略要地。反之,對於巴基斯坦來說也一樣,一旦巴基斯坦佔領此地,那麼印度首都新德里的門戶也被打開,巴基斯坦的機械化部隊數日內便可到達。

其次,因為地形和氣候的原因。南亞地區近一半的水資源都來自於該地區,尤其是對於乾旱缺水的巴基斯坦來說,水就是其國民的命脈所在。缺乏水資源,首先會爆發糧食危機,國力衰弱,其次會影響工業生產。這極其重要的資源一旦被死對頭印度控制,那對巴基斯坦來說真的是扼住了咽喉。

還有一個原因,跟雙方共同的鄰居中國有關。我們知道,我國在克什米爾地區有不可侵犯的主權,而新藏線又經過克什米爾地區。作為新疆和西藏的重要交通線路,這條國道是條重要的戰略要道。從地緣上講,印度儘管內亂頻頻,但在此地佔一些地理優勢。畢竟克什米爾地區距我內地太遠,一旦開打,我軍保障供給難度較大。為了牽制印度,巴鐵和我國組成了統一戰線,我國通過巴基斯坦的輸油管道過境克什米爾,提供能源支撐。為了幫助巴基斯坦穩定形勢,抗衡印度,中國也在資金、技術、武器裝備等方面為巴鐵提供援助。


兵說


誠邀,如題。克什米爾位於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三國交界之處。以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印度和巴鐵都宣稱對克什米爾擁有主權,兩國為此爭鬥不休多次發生戰爭。現如今克什米爾地區為中巴印三國分區佔領,那麼印巴為什麼要爭奪克什米爾地區,克什米爾對於印巴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實際上克什米爾正是英國留給印巴的燙手山芋。

1947年6月公佈的“蒙巴頓方案”,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裡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 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之後,印巴之間爆發了三次戰爭.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大約3/5的土地與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2/5的土地與1/4人口.這次停火奠定了後來雙方對克什米爾控制的範圍.



至於雙方為何要爭奪克什米爾,小編以為原因可以這樣理解

克什米爾古稱蔥嶺,居於歐亞大陸之中,自古便是進行經濟商貿的重地,號稱南亞咽喉。對於巴鐵而言,巴鐵海軍力量薄弱,印度洋常年被印度封鎖,為了保證必須的外匯通道,巴鐵必須得到克什米爾以保證對中國和東亞,北亞的交流。對於印度而言,控制克什米爾不但有很大的經貿價值,還能切斷中巴聯繫,削弱巴基斯坦以實現其南亞獨霸的野心。所以印巴才會對克什米爾窮追不捨。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眾所周知,印巴為爭奪克什米爾爆發過三次戰爭,而克什米爾仍是當今世界最危險的爭端地區。那到底有多危險呢?

我曾經兩度前往巴控克什米爾採訪。“一觸即發”是我最切身的感受:從巴控克什米爾特別行政區範圍第一個哨卡(如果沒有獲得巴軍方或者克什米爾地區特別批准,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前往克什米爾的,哪怕是巴鐵的絕對好友中國人也不行!)開始,沿途所有的戰略要點都駐有重兵,駐軍如此之多以至於巴控克什米爾給人的感受就是一個大軍營;越往雙方實控線走,戰爭氣氛越濃烈--路邊朝著印方的公路兩則全是或明或暗的堡壘,槍口全部指向印度一方。及至前線駐軍指揮所,當地的巴軍指揮官坦言,巴印雙方的交火每天進行,只是外界並不所知而已。後來我又到過印控克什米爾首府,那裡更是幾乎對外國人進行封鎖,10萬印度軍警幾乎成為克什米爾最主要的人口構成,而最精銳的印軍部隊也部署在當地。

雙方之所以如此重視克什米爾,因為克什米爾是印度的戰略屏障:我從克什米爾坐飛機返回新德里的時候,最大的感受那就是飛機如同在滑行一樣,從山頂向山谷衝去(因為喜馬拉雅山往印度恆河平原),克什米爾一旦失去,對於只剩下平原的印度來說就相當於亮出了所有最軟的腹部;對於巴基斯坦也是如此,一旦印軍突破克什米爾,那麼巴基斯坦其它地方就很難找到可以阻止印軍前進的障礙了。對於印巴來說,克什米爾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發展國家經濟與養活民生的重要來源,光是水力一項就足以支持巴基斯坦大半的用電。

更為重要的是,克什米爾對於任何一方都丟不起,因為那裡居住的居民倒向任何一方對於另一方來說都是致命的災難。


邱永崢


克什米爾擁有特殊的地緣戰略價值,決定著巴基斯坦的生死存亡,關乎著印度的超級大國夢,獨吞克什米爾全境,是印度與巴基斯坦迫不得已的基本國策,誰也沒有本錢退讓三舍。


一、克什米爾自古以來都是戰略要塞

克什米爾自古以來就是歐亞的戰略要塞,是中亞、西亞、歐洲通往南亞大陸的沒得選擇的通道。無論是玄奘西天取經到達佛教聖地,還是亞歷山大、波斯入侵南亞,或是中亞的帖木兒征服南亞,都是通過克什米爾這條路上通道來實現的,它一個天然的戰略要塞,具有不可比擬的地緣戰略價值,無論是對於印度,還是對於巴基斯坦,克什米爾都是一塊美味的肥肉,並且都已經吃進嘴裡了,怎麼可能倒吐出來,便宜了死敵呢?

談判是無法解決印巴的克什米爾領土爭端的,就看未來誰的拳頭更硬,這是克什米爾的死結,也是印巴無法做一對平常的鄰居的宿命。


二、克什米爾全境是巴脖子以上部分


發源於藏區的印度河,流經印控克什米爾、巴控克什米爾、巴基斯坦核心區,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對於巴基斯坦的重要性,相當於恆河對於印度的重要性,是巴基斯坦的生命線——巴基斯坦無論是發展農業,還是搞工業,都離不開印度河的滋養,說得嚴重一點,印度河關係著巴基斯坦的生死存亡。可是,對巴基斯坦很不利的是印度河的主要幹流都流經印控克什米爾,印度為了打壓巴基斯坦,經常動用水資源這個戰略武器,截流印度河的河水,卡巴基斯坦的脖子,企圖讓巴基斯坦渴死——對於巴基斯坦而言,克什米爾,特別是印控克什米爾,是巴基斯坦脖子以上的部分,決定著國家的生死存亡,豈能放棄?即使平了老命,也要從印度手裡奪過來,“脖子以上的部分”由自己掌控,命運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三、克什米爾全境關乎印度的超級大國夢

幾百年來,印度一直都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獨立後,印度繼承了這個迷幻的超級大國的夢想,並作為凝聚全體印度人的精神紐帶。

印度如果能從巴基斯坦手裡奪取克什米爾全境的領土,就打通了通往中亞、西亞的路上通道,國力必然大增,影響力空前暴漲,將從南亞霸主升格為亞洲霸爺,幫助印度拿到超級大國俱樂部的門票。

同時,奪取了克什米爾全境領土的印度,將實現對死敵巴基斯坦的U型包圍,居高臨下底威懾、打擊巴基斯坦,完全佔據對決的主動權與勝率,巴基斯坦的命運將由印度說了算。

四、維持現狀是克什米爾的宿命

印巴經過三次大戰後,對克什米爾領土的實際控制,已經基本固定下來了,誰也無法吃掉對方,獨吞克什米爾全境的領土,儘管印度的綜合國力是巴基斯坦的數倍,但三哥很清楚巴基斯坦的背後是誰。

按照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無論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誰都沒能力打破僵局,突破克什米爾的實際控制的邊境,不得不維持現狀,一百年後也是如此。

至於印巴在克什米爾的高頻率的衝突,那都是印巴向對方示威,表達獨吞克什米爾全境的一種示強的態度而已,掀不起多大的波瀾。


飛狼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


克什米爾位於南亞西北部,東面與中國交界,西面是巴基斯坦,南面是印度,北面與阿富汗接壤。面積19萬平方千米,南部屬於印度管轄,北部屬於巴基斯坦管轄,兩國均宣稱對克什米爾全境擁有主權。為此從1948年到1972年共發生三場印巴戰爭,至於小的武裝衝突更是數不勝數。

克什米爾對於巴基斯坦來說那就是,關乎於生死存亡的地方。

首先,印度河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民用水、工業用水或農業用水的水源。印度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喜馬拉雅山與喀喇崑崙山兩山脈之間,貫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一旦印度完全佔據了克什米爾,也就完全佔據了印度河上游。到時候,印度只要在印度河上游建造幾座水壩,截斷印度河,巴基斯坦全國就沒有水喝了。那時,巴基斯坦可以說就是印度手中的麵糰,印度想怎麼捏就怎麼捏。

其次,如果印度佔領了克什米爾,就將徹底切斷,巴基斯坦與中國的陸路交通,使兩國不能山水相連,方便快捷的互通有無。而麾下坐擁N艘航母的印度海軍,想要封鎖巴基斯坦的海港雖說有難度,但也不是太困難。這樣巴基斯坦對外交流和尋求援助的渠道就被完全印度封死;對於工業水平有限的巴基斯坦來說,這就相當於脖子上套著一根絞索,從此自己的命運就交到了印度手中。

最後,巴基斯坦的地形特點是北高南低,印度拿下克什米爾就可以居高臨下的俯視巴基斯坦,佔據軍事上的主動權。

克什米爾對於印度而言,雖然不關乎於生死存亡,但卻是其實現野心的重要跳板

首先,印度可以全控制克什米爾,就能從海陸兩個方向完全封鎖巴基斯坦,使印度在南亞真正一支獨大。

其次,一旦印度佔領克什米爾,就能將自己的實力範圍擴張到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印度會進而將影響力從陸上投射至中亞、中東地區,進一步增加自己在世界上的話語權。

當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印度總理尼赫魯就公開指出:“沒有克什米爾,印度就不能在南亞的政治舞臺上佔據重要位置。”而當時的巴基斯坦總理阿里·汗更直言:“克什米爾就像是巴基斯坦頭上的一頂帽子,如果印度取走這頂帽子,我們就會永遠受印度的擺佈。”由此可見克什米爾對於印巴兩國的戰略意義有多麼的 重要。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克什米爾問題是歷史上英國留給印巴的問題。英國早在17世紀就開始涉足南亞次大陸。而由於英國人的到來,更加加深了本已經存在的宗教矛盾。其中最突出的是穆斯林和印度教之間的矛盾。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對於印巴分治採取“一刀切”的方法來劃定邊界,沒有考慮到民族和宗教的問題。特別是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劃分和歸屬上未能定案,懸而未決。1947年8月14號,巴基斯坦宣佈自治。其領土包括西巴(如今的巴基斯坦)和東巴(如今的孟加拉國)。


而克什米爾地區位於印度,巴基斯坦北部,中國和阿富汗之間。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該地區有約50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穆斯林,僅有約20%屬於印度教。按當時英國人指定的“蒙巴頓方案”,唯有克什米爾地區規定由當地人自由決定歸屬。而當時的克什米爾王公按照“土邦原則”,選擇加入印度。此舉並未被巴基斯坦承認。因為,巴基斯坦認為印度在土邦原則上採取雙重標準。由此造成印巴爭執不休,1947年10月,也就是印巴分治兩個月後,雙方立馬為克什米爾發生了武裝衝突。這一仗一直打到1949年1月份,最後在聯合國的調停下才停火。可是,一仗過後,印度卻佔領了克什米爾地區2/3的土地,控制了3/4的人口。可以想象,克什米爾擁有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居民,印度教僅僅佔約20%,民族和宗教矛盾難免更加激化。1965年9月,印度利用該地區的緊張局勢,發起對巴基斯坦的戰爭。而聯合國再次介入印巴衝突,才得以停火。

半個世紀以來,由於英國人撤離印度次大陸後留下克什米爾這個悲劇性問題,它一直成為印巴兩國之間戰爭的導火索。從今天印巴又起戰端,可以預期印巴之間的長期對峙局面難以改觀。 因為克什米爾地區對於印巴雙方來說都是不可失去的重要戰略要地。也就是說,克什米爾地區問題導致了印巴雙方成為了不可妥協的宿敵。它們之間的紛爭很難看到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