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婚姻里的“空壳”困境:都想要好婚姻,却都不敢认真


总有人在婚姻中发出感慨:感情是怎么一点点变没了的?

明明是因爱而结合,现在却只剩下一个婚姻的躯壳,用各种责任和道德牵扯着彼此。

早在2017来就有数据显示,中国无性婚姻占30%,每10对夫妻就有3对夫妻没有性生活。

另外的70%夫妻里究竟还占有几成是真正恩爱和谐的?最起码一半以上都面临着婚姻“空壳”的困境。

婚姻中,付出的一方得不到满意的回应,就会立刻跳出来,以一种审视者的角度对待另一半,对方接受到的就是被束缚和审判的信息。

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敌对的情绪。

求而不得,只有放任,想爱却不敢再付出,夫妻间患得患失,都在算计着感情的付出会不会被辜负。

所谓婚姻“空壳”是指没有爱和信任,彼此都不再对婚姻存有希望,谁都不敢认真对待。

小心婚姻里的“空壳”困境:都想要好婚姻,却都不敢认真

01爱得认真,你就输了?

近日又细看了民国一代才女萧红的自传,很是感慨,虽然是生活在不同年代,但她的婚姻经历却是现代许多女人的真实写照。

聪慧的萧红,一生倔强,却怎么也逃不脱一个“情”字,她在短暂的31年生命里,前后和三个男人在一起,每一次都爱得义无返顾,但最后都是遍体鳞伤地离开。

她遇的每一个,放在今天都算是极品的“渣男”,一个在她身怀六甲时丢下她和一屁债跑了,一个不断在她身边跟别的女人勾搭一起,还一个看着人畜无害,却也总在危害时丢下她一个人逃跑,没有危险再回来。

每每重新跟一个男人在一起,萧红都无一例外带着前夫的孩子,她没有勇气自己结束一段感情,每次都是企图用一段婚姻治愈上一段婚姻。

后人评判萧红,都说她是为爱“大出血”而死,爱得太认真,每一段感情都付了出所有,其实不然。

萧红从小在缺少温暖和关爱的家庭里成长,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过世,父亲嫌她是个女儿,从小就不愿多过问,唯一疼爱她的爷爷也早早过世了。

这样的成长环境令萧红对家庭的温暖有着本能的渴求,在她的潜意识里,生命的意义在于家庭的完整。而倔强的个性却不允许她不断地卑微,所以她一面苦苦挣扎,一面不断想找到更理想的伴侣。

然而,急于摆脱上一段关系的迫切,却无法令她理智地挑选下一位伴侣,只能是不断重复遭遇渣男。

爱得认真不是一味地付出,而是要理智选择所爱之人,否则,一开始你就输了。

生命中不管遇到谁,只要你付出比对方多,你都一定会失望和后悔,不管嫁给谁,你都不会全然满意,唯有改变自己的心态,才有可能在婚姻里泰然自如。

小心婚姻里的“空壳”困境:都想要好婚姻,却都不敢认真


02婚姻中的过度依赖是另一种不信任

人有两次生命:

一次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我们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开始寻找自我,探索世界。

一次是恋爱和婚姻,与所爱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在这个关系里,会重复童年时期父母与我们的关系模式。

好的童年,会在婚恋中重复好的模式,痛苦的童年,会想要在婚恋中得到弥补。

童年里缺失的亲情,婚后会将对方视为父母,潜意识里向他(她)寻求缺失的温暖,但如果对方不理想,就会将这种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张柏芝曾不止一次在节目中承认自己喜欢生孩子,因为孩子大了就会跟自己疏离,只有不断生儿子,才不会让自己有被抛弃的感觉。

父亲是个混混,母亲不有一技之长,在温饱不能保障,整日提心吊胆的环境下成长的张柏芝,很没安全,对婚姻和家人天生缺乏信任。

张柏芝9岁那年,父母离了婚,母亲带着她去了澳洲,靠着一张漂亮的脸蛋从男人身上讨取生活费用。

19岁出道后,父亲欠下了一屁股债跑路,全香港的黑道找不到欠债的正主,便对张柏芝下了“奸杀令”,逼她代父还债。

这样的生长环境导致张柏芝对家人有着本能的依赖。

导致成年之后过度依赖别人的原因就是童年有过被抛弃的经历,这种创伤会影响当事人的婚恋,因为害怕被抛弃,极度渴望爱,被遗弃的伤痛就会促使他们抓紧对方,产生严重的依恋和嫉妒心理。

他们通常处在高度警戒之下,小心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然后推测出各种被抛弃之后的糟糕结果,这种巨大恐惧让他们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最后导致对方冷漠或逃离。

这样的结局更加印证了他们心底“我是被抛弃的,没有人会爱我”的自我预言。

小心婚姻里的“空壳”困境:都想要好婚姻,却都不敢认真

03对方不是你的理想父母

在婚恋中,我们都会变成一个索爱的孩子,就像童年时期在父母身上找到温暖和爱,渴望被对方的目光包围。

如果得不到就会以疏远、吵闹的方式能表达内心的失望

在婚姻中爱而不得,总为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正比而争吵、疏离的夫妻,他们都想把对方放在“理想父母”的位置上。

一方面渴望另一半像父母一样疼爱自己,另一方面,对方的回应不如意,令希望落了空,就会把对现实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另一半身上。

婚姻其实就是一场相互扼杀自我的战争,都企图按自己的意愿改造对方。大多数逐渐走向疏离的夫妻都是因为“改造对方失败”,无法在婚恋过程中形成一个疗愈过程。

几乎没有人能像“理想父母”那样对待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得到的往往是失望。

好的婚姻关系是要学会尊重和接纳对方,承认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企图把对方改造成自己的“理想父母”。

走出把伴侣当作父母的心理误区,正确而理性地对待婚恋关系,要从心理上跳脱对“理想父母”的幻想。

小心婚姻里的“空壳”困境:都想要好婚姻,却都不敢认真

接受并尊重真实的爱人

在结合的初始,夫妻双方都是抱着相守到老,把一切都托付给对方的初衷,就像孩子对父母的无限依赖。

但无论如何,对方都不是自己的理想父母,凡事都有可能会让你失望。

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人我们要学会正视伴侣真正的身份,试着去接受他,尊重他身上所附带的一切。

小心婚姻里的“空壳”困境:都想要好婚姻,却都不敢认真


与伴侣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不要企图从对方身上得到更多,甚至是去改变他,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

试着向对方表达内心的真实需要,如果对方无法满足,我们要学着体谅,不要患得患失,也不要以为爱得不到回应是一件伤自尊的事。

把它当成是一种互动,在心理形成表达爱的习惯,回应与否都不会妨碍你的表达。

面对一个独立的个性,都有着复杂的人性,我们要有冒险的思想准备,要相信自己可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一切。

不要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更要相信自己有爱的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