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熬過疫情,能跳出生死結嗎

疫情似乎成了壓死實體書店的最後一根稻草,可實體書店的痛,源起並不是疫情。

自從2月24日許知遠發出單向街書店的眾籌求救信之後,關於拯救實體的書店的聲音是越來越多。而到現在為止,許知遠已經聯合微婭、淘寶直播發起了5場的線上直播活動。其實逐漸參與到線上轉型自救的不止單向街,還包括大量的線下連鎖實體書店。

用一句俗語來形容,疫情似乎成了壓死實體書店的最後一根稻草,可實體書店的痛,源起並不是疫情。

實體書店:熬過疫情,能跳出生死結嗎

二十年前的第一波電商浪潮,最先拍打到的就是實體書店

去年要不是李國慶事件,我們可能已經忘了噹噹網的存在,但它在早期是完全有資格和阿里這樣的電商巨無霸相較量的。噹噹最開始瞄準正是圖書這個垂直的品類,所以說毫無疑問的是,圖書成了電商化浪潮中第一個品類。雖然現在不敢說噹噹的圖書產業是不是國內電商平臺的第一,但在幾年前這個第一是絕對肯定的。

噹噹噹時對實體書店的衝擊絕非虛言,對於90後而言,新華書店和自己的童年一樣,一起在歷史的車輪中消失了。雖然現在新華書店還在許多城市仍然在開門營業,但真正與圖書相關的業績與十年前已經是無法相比。新華書店的一路下滑正是代表了實體書店這麼些年來的發展趨勢。

其實在新華書店之外,還有大量的連鎖書店和零星小店在這幾十年間關門、倒閉、破產。這個過程基本上每一個90後都能感受到。這次疫情的發生只是加速了這個趨勢而已,想必在疫情結束之後又會有迎來一批新的實體書店倒閉潮。

實體書店:熬過疫情,能跳出生死結嗎

相比於電商售賣圖書,實體書店有著線上無法提供的場景和氛圍,閱讀者可以在書店盡情的享受閱讀的快樂,如果現在要說實體書店唯一剩下來的存在價值的話,這算唯一的價值。但它總歸是建立在商業盈利的本質之上的,能否存活依賴的依然是通過讀者最後轉化成為消費者,為書店產生價值。但電商產生後,書店的讀者依然還有,但買單的卻少了。

問題是實體書店的價格體系和電商的價格體系相差太大了,讀者通過線下書店的活動了解到了自己喜歡的一本新書,但轉眼就能在電商上以更低的價格買下來,這並不是說電商的拿貨成本比實體書店低,電商平臺一般情況都是綜合類平臺,它追求的是商品SKU的足夠豐富,但並不要求所有的產品都是盈利的,所以往往電商的銷售價比實體書店的成本價還搖低,如果實體書店同樣虧損的話,有什麼意義呢。至少在目前看來,這種並不平等的競爭關係是改變不了的。

實體書店:熬過疫情,能跳出生死結嗎

書店是生意,不是情懷

許知遠的求助信當時得到了許多明星大V的轉發和呼喊,但在轉發和許知遠的求助中我們都能看到,他們打的是感情和情懷牌。似乎是在通過這種方式去向用戶獲取同情,並且在去年同樣有一一家書屋採用的這樣的書屋來向外界求救。

筆者想說,生意就是生意,情懷是救不了它的,書店的本質它是一種商業行為,企圖讓消費者同情為其續命,這並不合理。如果說沒有足夠的利潤支撐的話,那麼它即使跨過了疫情這道坎,也逃不出自己的生死結。

實體書店:熬過疫情,能跳出生死結嗎

是線上嫁衣,還是柳暗花明

包括單向街在內,所有展開自救的方式幾乎都是通過線上的模式營銷、銷售,對此持不同觀點的實體書店老闆則認為,如果自己轉型了線上,實體書店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不依然只是線上的一件嫁衣嗎?

現在我們看市場上像鍾書閣、言幾又、方所等全國知名的實體書店看,它們似乎已經變得不是最初得書店了,書籍只是店內創收得一個工具,其它得副業反而成了創造了核心得收入。單純的書店或許就是一件嫁衣。

實體書店:熬過疫情,能跳出生死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